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内容(凝聚思想共识汇集奋进力量)
凝聚思想共识激发奋进力量内容(凝聚思想共识汇集奋进力量)刘锦辉马克军说,专利发明堪称最高级的原创形式,因为它的价值高,属于前沿技术。对于媒体行业而言,在“做精品、做原创”的同时,还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尤其要注重培育品牌商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婷整理)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 马克军坚持“做精品、做原创”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的全国第八家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是西北第一家面向全省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要负责省内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产业领域专利申请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业务咨询以及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与交易服务等。谈到知识产权的运营和服务,该中心主任马克军说:“任何一门技术,任何一个产品,包括版权,要想得到创作发展,都离不开‘做精品、做原创’这一宗旨。”
凝聚思想共识 汇集奋进力量
媒体版权保护交流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片摄影: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田蹊
媒体版权服务平台是什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哪些困难?如何破解?……4月25日举行的甘肃媒体版权服务平台上线仪式暨媒体版权保护交流座谈会上,省内外版权保护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代表、法律界人士等各界嘉宾汇聚一堂,以新时代媒体融合为背景,围绕媒体版权保护、版权运用等主题,广泛凝聚共识,汇集智慧力量。
马克军
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 马克军
坚持“做精品、做原创”
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的全国第八家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是西北第一家面向全省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要负责省内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产业领域专利申请的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业务咨询以及推进知识产权运营与交易服务等。谈到知识产权的运营和服务,该中心主任马克军说:“任何一门技术,任何一个产品,包括版权,要想得到创作发展,都离不开‘做精品、做原创’这一宗旨。”
马克军说,专利发明堪称最高级的原创形式,因为它的价值高,属于前沿技术。对于媒体行业而言,在“做精品、做原创”的同时,还要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尤其要注重培育品牌商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婷整理)
刘锦辉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 刘锦辉
同向发力 增强版权保护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复制传播变得极为容易,文字‘洗稿’、盗图、视频拼凑剪辑等侵权行为屡见不鲜,给版权保护带来了很大阻碍。”刘锦辉说,近年来,新技术、新业态的产生给媒体版权保护带来全新挑战,侵权易、维权难已成为媒体版权维权的困局。在海量的信息中,仅靠人工很难发现侵权线索,同时,在发现侵权行为后,需要人工搜集侵权证据,费时费力,维权成本高。因此可见,媒体版权保护任重道远。
据刘锦辉介绍,2020年,我国对《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对“搬运”“洗稿”等侵权行为作出了严格的法律约束。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加强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保护的意见》指出,“要完善知识产权诉讼证据规则,允许当事人通过区块链等方式保存、固定和提交证据,有效解决知识产权权利人举证难问题”,这与刚刚上线的甘肃媒体版权服务平台,在运用“区块链 版权”维护版权方面,可谓是殊途同归。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版权保护的有力依托。”刘锦辉说,近年来,面对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增加,案件审理难度不断加大等压力,全省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公正高效开展审理工作,成效明显。下一步工作中,司法部门及媒体平台应同向发力,鼓励创新、鼓励原创,切实增强社会各界版权保护意识,助力全省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闵媛整理)
李晓春
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法院院长 李晓春
区块链技术赋能媒体版权保护
“作为一个从事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法官,我更多的体会是,近年来,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在持续增加,涉及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李晓春指出,刚刚上线的甘肃媒体版权服务平台,围绕“区块链 版权”,用新技术破解传统版权保护困境,不仅解决了版权保护方面的痛点问题,也解决了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维权方面的难点问题。
“当前,‘区块链 版权’为知识产权架起了一座桥梁,区块链技术与司法应用正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李晓春说,区块链技术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能够即时追踪动态、确保法律权益、提高安全保护等,为新闻作品和原创内容所有者提供构建了一种更为可靠的平台。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经过加密以后它无法修改,它能完整地保留信息技术原始的一种状态。通过区块链技术我们可以追踪到一部作品最早是从哪里出现的,从哪里传播出来的,从而判断著作权人的归属。在有限的证据条件下,对以前发生的事实作出一个还原。
李晓春说:“在版权保护中,区块链技术的引入,让一些案件的审理工作变得简单,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过去曾经发生事实的真实状况,让法律事实和客观真实无限接近,甚至保持完全的一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闵媛整理)
张茜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兰州知识产权法庭员额法官 张茜
媒体自身须规避侵权风险
在制作和传播视频的过程当中如何合法地使用他人的文字作品?如何有效地制止短视频制作和传播过程当中的切条行为?数字化作品如何合法地在特定平台进行交易座谈会上,张茜结合具体案例,从新闻侵权、文学作品侵权、网络侵权三个方面举案说法,分享了她对媒体版权保护的认识和看法。
“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人们可轻易地从网络上获取他人的作品成果占为己用,导致著作权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张茜说,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自身也要严于律己,规避侵权风险,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支持原创”。媒体应尽量发布签约作者或是已签署知识产权相关协议的成员单位的作品。若想转载某作者的作品,应及时与作者联系并支付相应的稿费。若作品的来源和作者信息不明,可以转载后在作品的下方写上领取稿费的方式。在小视频制作发布方面,也要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旦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应以积极的心态和方式应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婷整理)
邓小兵
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邓小兵
竭力为版权保护提供公益服务
“一部著作凝结着作者的智慧和劳动,对著作权的保护体现出对作者劳动的认可与尊重,是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邓小兵说,当下,新媒体迅速发展,一方面为快速便捷地获取和传播作品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对著作权保护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邓小兵举案分析说,某地曾发生过某文化传播公司从作者那里购买了该作者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随后在网上搜索,只要发现有抄袭及改编该作品的侵权行为,就向侵权者提出索赔。在案例中,著作权人获得了一定的财产权益,文化公司同样也获得了不少利益。著作权人为什么自己不去维权?一是意识淡薄,二是著作权人在维权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确权难、调查取证难等。而甘肃媒体版权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将有效解决媒体版权保护方面的相关问题,为实现我省媒体版权价值合理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还会吸引越来越多著作权人积极加入,维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帮助他们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促进版权在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邓小兵表示,今后,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运作过程当中,若涉及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任何事项,愿意竭尽所能提供帮助,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尽一份绵薄之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党慧整理)
郜占川
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 郜占川
着力培养知识产权人才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人才成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省内高校已经成为我省知识产权人才重要的培育基地。2021年12月,甘肃政法大学成立了甘肃省高校第一个知识产权学院,为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以及各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人才能力建设是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工作的有效抓手。”郜占川说,近年来,甘肃政法大学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各链条人才能力水平,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机制,营造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中,培养一批拥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随着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革新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已成为他们的当务之急,未来,甘肃政法大学将立足新形势,着力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努力为促进我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和知识产权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闵媛整理)
何俊毅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律系主任 何俊毅
建立新时代版权保护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便捷,一个新闻作品刊登出来之后,在几分钟之内就被大量转发转载,这给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何俊毅说,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领域,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新闻作品侵权现象不断增多,侵权方式更加隐蔽,侵权追责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这些给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国内的新闻作品版权保护工作起步相对较晚,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版权意识比较薄弱,而且与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相关的司法解释较为模糊,侵权判定较为困难,这些都使得新闻作品侵权现象频繁出现。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作品版权保护不是一家之事,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媒体版权保护有序发展,构建良好的业态环境。新业态、新形势,探索符合当下需要的媒体版权保护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何俊毅说,近年来,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提升。新闻作品版权的保护是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立法、司法、行政、媒体行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配合。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完善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媒体要增强自身的版权意识,利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保护新闻作品版权,防止其他媒体对新闻作品随意复制、转发,同时媒体还需进一步规范自身行为,积极保护和激励原创,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闵媛整理)
龙圣锦
甘肃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龙圣锦
媒体要借助技术力量加强自身保护
“生产优质的原创内容是媒体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传播领域不断拓展,新传播技术正在带来崭新的传媒生态格局,媒体版权维权存在成本高、版权归属确定难、维权意识低等问题。”龙圣锦指出,当前,媒体生产的原创内容面临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肆意转发、深度链接,甚至出现侵权的行为,使得版权侵权问题时有发生。基于此,构建媒体版权保护服务平台尤为重要,这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这其中利用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媒体版权保护更是大势所趋。
龙圣锦称,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正在加速发展,版权保护中的电子存证和取证已获得我国司法系统的高度认可。区块链具有数据可信、不可篡改、可追溯等技术特点,针对版权确权、权利模型的建立和版权变现等场景都可以加以应用,而大数据抓取分析与节目内容的源头追踪、版权管理与保护、储备与交易的属性不谋而合,可以说,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于版权保护来说是完全可以赋能加速的。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版权维权成本,还能有效提升版权保护的效率,为内容的存证、维权提供新的途径。
“面对媒体版权存在的侵权问题,新闻媒体首先要加强自身保护。”龙圣锦说,近年来,一些媒体通过在网站上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强化版权保护,这样既能够将内容存档、保护版权,又能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还有的媒体尝试内容付费等新的版权保护模式,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受众的权益,受众可以阅读公共新闻的关键要素,在后续分析部分则需要付费。凡此种种,说明媒体的版权保护意识在增强,但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现状,还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努力,积极构建新时代版权保护新模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闵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