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先烈颂英魂征文(风范永垂忆慈颜--追忆黎雄才伯伯难忘往事)
忆先烈颂英魂征文(风范永垂忆慈颜--追忆黎雄才伯伯难忘往事)80年代的一天,跟随海珠区少年宫的老师,我前往广州市福星里旧居拜访当代岭南画派大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黎雄才伯伯。时近八旬的黎伯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更难得的是他虚怀若谷,毫无名人架子的品格,他像一位慈祥可亲的老爷爷,谈笑间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对于我这个习艺的小字辈,结识黎伯伯纯粹出于一份崇敬的心情,想见见这位闻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家,到底是怎样的风采?往事如昨,尊宿犹在,弹指间,黎雄才伯伯离别我们已十四年了。每当我看到挂在墙上精心装裱的《艺林撷菁》书法题词,依稀往事仿如不久发生——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其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泪水情不自禁模糊了眼睛……黎才雄伯伯为我题写书名《艺林撷菁》黎伯伯从艺80多年,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其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骨,在美术界赢得“黎家山水”之美誉。2001年6月,他荣获首届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金彩奖”,成为我国国画界获此殊荣的
编者按:黎雄才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2001年12月19日,著名画家黎雄才先生病逝于广州。在他逝世14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这位国画大师。
风 范 永 垂 忆 慈 颜
___追忆黎雄才伯伯难忘往事
袁惠贞
往事如昨,尊宿犹在,弹指间,黎雄才伯伯离别我们已十四年了。每当我看到挂在墙上精心装裱的《艺林撷菁》书法题词,依稀往事仿如不久发生——这位亦师亦友的老人,其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泪水情不自禁模糊了眼睛……
黎才雄伯伯为我题写书名《艺林撷菁》
黎伯伯从艺80多年,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其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骨,在美术界赢得“黎家山水”之美誉。2001年6月,他荣获首届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金彩奖”,成为我国国画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对于我这个习艺的小字辈,结识黎伯伯纯粹出于一份崇敬的心情,想见见这位闻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家,到底是怎样的风采?
80年代的一天,跟随海珠区少年宫的老师,我前往广州市福星里旧居拜访当代岭南画派大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黎雄才伯伯。时近八旬的黎伯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更难得的是他虚怀若谷,毫无名人架子的品格,他像一位慈祥可亲的老爷爷,谈笑间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关 心 篇
此后,我便经常去黎伯伯家拜访,向他请教书画艺术方面的学问,并常常亲聆他的教诲。他对我这个晚辈的无私关心,令我想起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1992年12月20日上午,在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的《启功书画展》开幕式上,黎伯伯将启功先生介绍给我认识。藉此机会,我亦有幸结识到启功老。
画展上伯伯带着我,饶有兴致地边走边欣赏启功先生的作品:“启功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启功画作富涵传统风骨,勾勒皴染,下笔无一不显功力;空灵淡雅,颇具秀丽超逸之美。山水画层次丰富,意境高远;竹石画韵味醇厚,灵动婀娜,与其书法具有同样的美学风格。”
经黎伯伯耐心提点,我茅塞顿开,获益良多,第二天即在报纸上发表了《质朴自然 清新俊逸——观看启功先生书画展》为题的新闻稿。黎伯伯看到报纸后,打电话给我说:“小袁写得很好,进步很快!”我说:“黎伯伯,我可是借用您的题词来评价启功先生,所以稿费应该属于您的。”听完后,黎伯伯发出童真般的爽朗笑声。
这是我生平第一篇的访谈式文章,乃是黎伯伯引领我迈出艺术人生的第一步。他无微不至的细心点拨,使我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同时也拓宽了我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视野,为以后的采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黎伯伯对晚辈在艺术上的扶持和关怀,常借助书画,艺术像一条心灵的纽带,让一老一少越拉越近。有一件事,历久弥新,难以忘怀。记得黎伯伯有个习惯,每逢除夕都喜欢创作一幅花鸟画谢岁。每年初一,我会到黎伯伯家拜年,可谓捷足先登,第一时间欣赏他墨汁刚干的花鸟谢岁画,并细心聆听黎伯伯对每幅新作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手法的讲解,这个习惯并成为我和黎伯伯之间不成文的约定。
1993年的大年初一,我去黎伯伯家拜年。适逢鸡年,他以雄鸡为题材创作了一幅《一鸣天下白》的国画,还舍不得张挂出来。用他的话来说:“那幅画是我新年的心血之作,年纪大了,怕把握不准,翻阅了不少年青时的写生才得以完稿。”画作时而用润墨点染,时而用枯笔皴擦;既有劲峭线条的勾勒,也有晕漫水墨的铺洒;局部设色浓丽,通篇笔调简淡,可谓变化万千而无所囿。《一鸣天下白》整幅作品,从题目到风格,无不体现出黎伯伯的宽广胸怀和豁达乐观。
“我将平生学问都融汇到画作中去了,画画同时使我身
体健康。这辈子几十年来手都闲不住,画画数以万计,劳而不获者有之,未有不劳而获者也……”伯伯很健谈,一打开话匣子就滔滔不绝收不了尾 。
黎雄才谢岁中国画《一鸣天下白》
关 照 篇
1993年3月2日,在黎伯伯家乡广东肇庆市高要县隆重举行了“黎雄才艺术馆”揭幕典礼,馆名由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艺术馆,海内外嘉宾一千多人出席并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我有幸随同黎伯伯亲眼目睹这一历史时刻。
清晰记得当天黎伯伯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他打上精心挑选的领带,兴高采烈地与远道而来的嘉宾一一热情握手。嘉宾们纷纷祝贺《黎雄才艺术馆》落成剪彩,高度赞扬伯伯在画坛上的卓越贡献,更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黎伯伯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谢。
黎伯伯在《黎雄才艺术馆》揭幕典礼
《黎雄才艺术馆》全馆分为三层,加上地下展厅共有四层。走进宽敞的艺术中庭大厅,当中悬挂黎伯伯的中国画《黄河》——画作展现波涛汹涌,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黄河。真可谓“气吞山河,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作品奔腾壮观的气势,犹如一部辉煌交响曲的华彩段,强烈震撼着每一位参赏者的心灵。地下的展厅,则陈列着摄影名家为黎伯伯拍摄的照片,以及记录他各个时期的生活剪影;二楼展厅,陈列黎伯伯不同时期创作的艺术精品;三楼展厅,陈列历任国家领导人和各界名家的祝贺作品。
《黎雄才艺术馆》在广东肇庆市高要县落成
在开幕式上,黎伯伯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自己的从艺经历:“我从艺七十多年,跑遍大江南北,也访问过不少国家。平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写生稿亦超过一万多幅。今天艺术馆落成了,我精挑细选了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国内艺术名家馈赠予我的作品,全部无偿捐献给艺术馆作为永久收藏。当中包括我童年时期至耄耋之年各阶段的艺术作品,作为纪念。”
一代书画大家,将自己心爱作品毫无保留捐献给了家乡人民,造福桑梓。回首伯伯九十余载人生路,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默默为艺术耕耘,并传授知识,这正是他艺术人生的朴实写照!伯伯以博学多识的治学精神和虚怀若谷的高风亮节,成就书画人心目中敬仰的一代大家。开幕式后我有感而发,着笔撰写了《祖国多胜景,岭南有雄才》为题的一篇报道文章。
黎伯伯、姑姐和我在《春兰图》前合影
1994年初二,我和往常一样来到黎伯伯家拜年。黎师母和姑姐(黎伯伯的胞妹)一见我,就热情迎上来问我初一为什么没有过来,黎伯伯牵挂了我一整天。我急忙解释:“由于韩美林老师前来广州搞展览,所以昨天临时改变日程,见缝插针地先去采访韩美林老师。”
年届87岁高龄的黎伯伯,这时候正在家中养伤。事发去年秋天,黎伯伯在家附近买鲜花不慎跌倒,导致股骨骨折。在家养伤的他,并没有放下心爱的画笔,忍着伤痛,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新春第一幅画作《春兰图》。
黎伯伯向我详细介绍了《春兰图》的创作构思:兰花一丛,姿态婀娜,充满春意;兰叶潇洒舒展,穿插有致,花瓣疏散俏丽。叶之重写,花之淡点,均融入了书法的笔意。只见《春兰图》上,落墨苍劲稳健,变化多端,朵朵兰花仿如刚沐浴过春雨,清幽飘逸。好一丛栩栩如生的兰花,令观者如醉如痴,流连忘返。黎伯伯的兰花画法独辟蹊径,这正是他经历千锤百炼,把艺术技巧和现实生活观察融会贯通,达到得心应手、了然于胸的臻境。以此为题,我也着笔撰写了《黎雄才开年绘春兰》一文。
关 怀 篇
1994年10月,由新华社广东分社、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广州画院联合主办《94凌高广东画家代表作联展》,并选址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
当时黎伯伯刚搬到广州海珠区瑞宝村,远离市中心深居简出,在家静养疗伤。我受单位之托,邀请黎伯伯去参加活动并剪彩。说句老实话,我心里并没有把握,于是先去征求黎师母的意见。师母听后反问:“你为何不直接跟黎伯伯当面说,准行!”将信将疑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找到黎伯伯,怎料黎伯伯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前往。
黎雄才参加《94凌高广东画家代表作联展》开幕式剪彩,
并和潘鹤、沈文江、区晖等艺术家合影
与此同时,有个全国美术大展在广州市隆重举行,规格很高,主办方也盛情邀请黎老参加,却遭他“避重就轻”地婉拒了。黎伯伯说:“难得三个画院一起搞画展,企业又支持。我支持本地文化,也支持小袁工作。”我略有担心:“黎伯伯,您身体可以吗?”黎伯伯爽朗笑着说:“为了支持小袁工作,我参加开幕式剪彩。”
我们聊了很多往事,不知不觉姑姐(黎伯伯胞妹)叫我们吃晚饭。于是饭桌便成了黎伯伯的三尺讲坛,我是学子在听,他乃先生在讲,期间,师母和姑姐也参入到聊天队伍。黎伯伯聊起天来,三句不离本行——画画大小、线条粗细、笔墨浓淡,就像钢琴的高八度、低八度,中间极具变化韵律,一空依傍,从心所欲。由于黎师母是钢琴教师,所以黎伯伯经常以学习钢琴作喻学画:“小袁,学习钢琴一定是从练习曲谱开始,绘画的严格要求也应该是这样。从练习谱弹起。”彼此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饭后,黎伯伯还赠送一幅励志的书法作品给我,鼓励我习艺不能懒惰,必须持之以恒。不觉间月色阑珊,该告辞了,黎伯伯生怕当时的治安不好,还专门安排家里的男保姆,送我到回家的公交车站。师母说:“小袁回家后,给我们打电话报平安。”我再三回味伯伯那见解独特的肺腑之言,对他这份扶掖书画新人、关心祖国传统书画艺术传承的真诚心愿,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在家人搀扶下,黎伯伯拄着拐杖参加开幕式剪彩,并认真欣赏展览作品。一代书画大家,毫无一丁点名人大师架子,给在场人士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1995年大年初一,春光明媚,我来到海珠区瑞宝村花木掩映的黎伯伯家中拜年,他虽已高龄八十多岁,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
“新年好,大家好。”黎老笑呵呵地和我互相祝新年快乐。随后我俩就谈起了不久前,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黎雄才先生从艺八十周年回顾画展》。
在黎雄才画展上作者和黎雄才伉俪合照
画展引起了首都美术界轰动,观众争相围睹。其中展出包括作者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80年间创作的100多幅作品,展示了画家各个时期作品的风格特色,是黎伯伯自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重要的画展。著名画家周怀民为画展题下“笔下江山四时春”,高度评价了黎雄才的艺术造诣。
聊天过程中,我们把话题转到这次八十周年回顾画展中首展,也是最具份量的《一河二江》画作上。黎伯伯根据自己多年的夙愿,通过整理自己数十年来积存的写生稿,以黄河、长江和珠江为题材,绘写出三部长手卷,创作了总题目为《一河二江》的成套大型手卷画。当中的第一卷,就是《珠江手卷图》。
展览前夕,我有幸先睹为快,看到七十多米的《珠江长卷》,黎伯伯在旁简单介绍《珠江长卷》的创作心要:“珠江作为我国南方的大河,跨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省,流域内名胜古迹甚多。”对于自己长饮的珠江水,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珠江两岸黎民,这位老人寄以无限的深情。爱家乡,爱祖国,对艺术不屈不挠的追求,正是黎伯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关 爱 篇
师恩如父,爱伴一生。
伯伯对晚辈非常关爱,难忘1999年秋天,我去黎伯伯家探访。这时候他已经搬到广州瀛洲美术村居住。为我开门的是黎师母,她悄声地说:“黎伯伯正在读书呢!”
由于和他家人稔熟,我可以径直进入黎伯伯的书房。当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二楼的房门时,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黎伯伯在画桌上手拿放大镜,逐行逐行、手不释卷地翻阅着一本业已发黄的古籍线装书《红楼梦》。
当我突然出现在黎伯伯面前,他又惊又喜:“小袁,你好长一段时间没到我家玩了。”我说:“是啊,这段时间我到广西采访了阳太阳先生,到南京采访了您的好朋友魏紫熙、陈大羽、苏天赐,还有杭州探访了您的好朋友邓白,也到了北京探望孙瑛、胡絜青和罗工柳教授。”
对于这些艺坛圈中深交好友,黎伯伯对他们进行了简短点赞:“苏天赐是林风眠的学生,学油画,广东人;邓白是广东东莞人,人非常老实,工笔画和陶瓷方面都很有成就;罗工柳是广东开平人,油画和木刻在全国都有影响……”
黎雄才伯伯为我新书题名——《艺林撷菁》
言归正传后,我开门见山说明来意:“我这次来,是请您帮我写序和题书名。”黎伯伯说:“好!好好!” 见到我新书结集出版,黎伯伯流露出赞许的眼光、欣慰的表情。整理好笔墨后,他站在画台前,略一思忖后,凝气屏神、提按顿挫之间,为我挥毫写就《艺林撷菁》横披和条幅各一幅苍劲有力的墨宝。细品墨宝中的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透出人生的感悟。
当时的心情至今还清晰记得,就好像一个铁杆小球迷,拿着自己心爱的东西,献给挚爱的偶像欣赏。忐忑不安地期盼得到他的评语和签名——既怕偶像看不上眼,但又渴望得到偶像肯定的赞许。
其后,我继续向黎伯伯汇报这段时间采访画家和参观画展的感受。当谈及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真心体会到伯伯以前对我说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画到落笔才知难。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深入生活。如果不是处处留心,即使是天天上落的楼梯,走了一辈子,也会说不出有多少级哩!”
黎伯伯为拙作《艺林撷菁》题词
他指着手上的《红楼梦》说:“小袁,《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如果能达到这境界,那干什么事自然会胸有成竹、如鱼得水、落笔如神。”
不知什么时候,师母也被一老一少的对话所感染,她说:“小袁一来,黎老就最开心,就最放松。小袁可以没大没小地和他神聊,而黎老的学生就不能。这就叫投缘!”我说:“是啊师母,以前黎伯伯就曾帮我题写斋名‘椽缘轩’。”师母说:“难怪黎伯伯会帮你题‘椽缘轩’三个字,还真没有题错。”旁边黎伯伯听完后,爽朗地哈哈大笑,活像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小孩……
黎雄才伯伯为我题书名《艺林撷菁》
难忘1999年12月3日下午3点,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一楼的多功能厅隆重举行《艺林撷菁》首发式。启功、卢光照、冯法祀、王琦、孙瑛、阿老、韦江凡、程莉影、张世简、杨志辉、钱绍武、董辰生、裘沙、詹建俊、姚治华、雷正民、宇民洲等著名艺术家参加了这次活动。另外,二十多家新闻单位也到场报道。
从北京首发式回来,我一五一十向黎伯伯汇报,还告诉他在北京期间探望老舍夫人胡絜青画家,同时帮她把画册《百菊图》转交黎伯伯。他听完后说:“难得启功先生88岁高龄,还冒雪参加你的首发式,难得,难得!另外,还有这么多老画家参加,小袁我为你高兴!”我说:“黎伯伯是您培养我成长,没有您就没有我小袁的今天,特别是您推介众多名师给我采写,我非常感谢您的培育之恩。尤其是在撰写《艺林撷菁》一书时,在与众多名老书画家的采访交流中,找到了更多的主题和角度,更能准确地深入到他们的作品中。这一点,我是感受最深的。所以说,没有您就没有《艺林撷菁》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您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教学风范,令我攀向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正是您无私地将自己作品给我进行练习和采写,您好像书画艺术的指路明灯,引领我走向书画艺术的殿堂,也好像书画艺术的阶梯,带领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上书画艺术的高峰。”听后黎伯伯爽朗的哈哈大笑。
我还告诉黎伯伯在北京期间参观中国美术馆,适逢中国美术馆展出其手卷《武汉防汛图》,这幅作品勾起了伯伯对当年往事的回忆。黎伯伯告诉我,1954年夏正在武汉中南美专教书,他亲身目睹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长江洪灾,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黎雄才创作长卷《武汉防汛图》局部
有感于此,黎伯伯投入到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之中,也不停奔波于极为泥泞和坎坷的堤岸上。参加抗洪抢险的同时,他用心观察、仔细写生,白天带几个馒头就上堤,每天都坚持作画七、八个小时,晚上在驻地对着画稿加工整理,彻夜不眠。
防洪抢险之后,历经一年多的苦心经营,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长卷有十分之八是在现场描绘下来,创作出长达28米的《武汉防汛图》长卷。作品场面宏大,内容繁复,绵延数百里的抗洪、防汛、抢险的壮观景象,一一在人们眼前铺陈开来。此画在北京展览后,震撼整个美术界,并赢得了“抗洪史诗”的美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黎雄才伯伯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和渊博知识无不使我深深受益,他温和的脸上始终挂着一种宽厚、慈祥和愉快的微笑,至今难以忘怀。
回想起黎伯伯不厌其烦教我从多角度去理解欣赏艺术的精品;是他以极大的爱心,慈父一样不图回报、默默培植;是他对我每一点进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不时加以鼓励。是他,成就了今天的我!
黎伯伯欣喜翻阅拙作《艺林撷菁》
每当我看到黎伯伯在《艺林撷菁》中为我所作的序:“ 小袁像一只勤勉的小工蜂,在艺术的百花园里辛劳采蜜。她不通官宦、不媚世做人。小时曾习画练字,今虽未成大器,却颇得心缘,和同道论画,自有见地。她经年浸润于书画氛围中不亦乐乎。造物主给小袁一颗善良的心,也赐予她率真的品格,与人沟通无拘无束。”至今,我仍把黎伯伯的这些话看作是教诲、鼓励和鞭策。
逝者如斯,天妒雄才,一代大师黎雄才伯伯驾鹤西行已然十四载了。他的德,化育万物;他的笔,点活生灵;他的艺术追求、他的高风亮节、他扶掖后人的长者风范、还有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长留在我的记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