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体育场(马路上的体育场)
庭院体育场(马路上的体育场)话再退一步说,如今的社会与那个时代有了绝大的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以往必须由男人从事的重体力劳动越来越少,相反地,更适合女性的、需要精细化操作的工作越来越多。所以,传统的蓝领岗位逐渐被“白领”或“粉领”所取代。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后打仗可能都是无人机冲到前面了,而操作无人机这种事情,女兵未必比男兵差。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男孩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今天的一种必然趋势,你可以不喜欢它,但首先要将其作为一个已经到来的社会现实,承认并接受下来。由此又想到一个话题,即现在有些人担忧的所谓“男孩问题”,说现在的小男孩没有“男子气”,各方都纷纷献计献策。要我说,这些统统没用。想想看,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尽管现在国家鼓励生育,但只要做一点调查就会发现,人们的生育意愿明显下降。在“少子化”的背景下,要保证让两个家族结合后唯一的孩子在未来有一个体面的职业,只能逼着孩子读书、考试,所以在考试上日益“内卷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主干道之外,马路上汽车、摩托车等机动车很少,最多的是自行车,再有就是马车和人拉的地排车了。所以那时的马路显得比现在宽得多,也空旷得多。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马路上的占路活动就比较多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所在的那条马路在我小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完完整整地当过车行道,占路经营和占路堆放是常态。最明显的就是我家对面的小铺和街道的小工厂以及路口转角处的粮店,都把大量的工作都弄到马路上干。比如,小铺要卖菜的时候都是把菜和秤搬到路边,人们就在马路上排队买菜。每年供应红薯的时候,粮店也要把地秤和整堆整堆的红薯搬到马路上,直接占路经营。街道的小工厂就更是如此了。一开始,街道的工厂是加工冬菜,一群街道大妈站在马路上搭起的菜板上,左手戴着用镀锌铁皮做成的手指套,主要用来防止切菜时切到手,右手拿着菜刀,“当当当”地切大白菜,然后用盐腌出水分来,随后用大席子铺在马路上,把冬菜放到席子上晒干。再后来,街道工厂不做冬菜了,改成晒图,于是马路边上又排开了晒图架子。其他的时间里,我家那条马路上还承担过堆放砖头、水泥、沙子、石子、石灰、钢筋的堆场,我家窗外就有两台混凝土搅拌机,“轰轰隆隆”地搅拌混凝土。那些砖头都是用马车拉来,沙子则是用自卸卡车拉来堆放在路边。那个时候自卸卡车(我们都叫“翻斗车”)还不太多,每次卸沙子也有人围观。
对于孩子们而言,马路是最好的体育场。那时学校里的体育场地有限,下午放学一般在三点半,作业也不多,所以孩子们有不少时间可以在外面玩。往往下午放学后,住在附近的孩子们就会在马路上一群群地聚到一起玩,这时因为很多家长还都没下班,往往就是自发冒出几个“孩子王”来,领着大伙玩。由于马路上没有什么车,所以几个孩子就在马路上用砖头摆出球门来,然后就开始踢球,偶尔来一辆汽车,司机按一下喇叭,孩子们就闪到路旁,等车过去之后继续踢。
除了踢球之外,在马路上孩子们玩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推铁环,还有逮劈柴(就是利用马路牙子的高差,用手中的劈柴块把对方放在马路上的劈柴块打到人行道上去),有的逮劈柴的高手能给家里赢回来不少劈柴呢!女孩子们则在路边跳房子,先用脚量出每一格的距离,然后约定是跳“间间磨”还是“一踢四”,再有就是几个人跳皮筋。说来也奇怪,那个《歌唱二小放牛郎》虽说属于不让唱的“禁歌”,那小孩们跳皮筋的时候都在唱,可能是大孩子们当年就是这么教给小孩的,大人们也没人管。另外,还有在马路上互相追逐的“逮人”和“吃豆腐”(应该是逮人的一个变种,就是当被追逐者眼看要被追上了,可以双手抱胸大喊一声“豆腐”!然后就原地站着不动,直到自己的同伴跑过来“救”了他,才可以继续跑)。此外,还有在马路上丢沙包、打尜、玩“骑马打仗”,以及路边的胡同里捉迷藏,等等。我们这条路上由于堆着不少砖头,所以还有用这些砖头玩“砸娘娘”的游戏。对了,还有一件事,我们马路上有一帮大孩子,准确地说是一些半大小伙子,在路边的树上挂起吊环,每天还要比赛吊环,借以吸引女孩子们的目光。
那时候,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反复教育孩子们不要在马路上玩,说是有危险。不过,没有哪个孩子当真听话,该在马路上玩的时候一点也不少,一般都是玩到父母快下班的时候或者天黑家里人来叫吃晚饭的时候才各自散去。
孩子们在马路上玩,难免会发生一些小矛盾,动手打架这种事情也会不时出现,不过一般不至于闹大,家里弟兄姐妹多的打架时能稍微占点便宜,但如果过分了家长会出面干预的。
总的说,由于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读书无用,反正是要下乡“修理地球”,再加上基本上都是多子女家庭,往往是大孩子带小孩子,同时有马路这个天然的“体育场”,所以孩子们有大量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这些游戏都是群体性游戏,所以彼此之间的互动要比今天不知紧密多少倍,在这种互动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处理矛盾,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与人打架。(不要小看和人打架,那时候的孩子由于经常和人打架,也常常被别人或者父母“修理”,所以很“会”打架,下手轻重都有分寸。打架的时候最怕的是从来没打过架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没有经验,往往下手很重,容易把人打伤。我小的时候比较自卑,极少和人打架,结果一出手就把同学的脑袋打开花,弄得满脸是血,然后妈妈带着我的那个C姓同学到医院去缝针。)
由此又想到一个话题,即现在有些人担忧的所谓“男孩问题”,说现在的小男孩没有“男子气”,各方都纷纷献计献策。要我说,这些统统没用。想想看,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尽管现在国家鼓励生育,但只要做一点调查就会发现,人们的生育意愿明显下降。在“少子化”的背景下,要保证让两个家族结合后唯一的孩子在未来有一个体面的职业,只能逼着孩子读书、考试,所以在考试上日益“内卷化”。至于游戏,那属于“玩物丧志”,家长们对此深恶痛绝。但即便这种“玩物丧志”的游戏,也大量的是不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电子游戏。至于说让孩子自己处理人际矛盾这类事情,一是缺少现实场景,二是多数由父母老师代劳,孩子们自己基本上得不到像我们那个时候的锻炼机会。让孩子学会打架?天哪,那怎么敢想啊!你倒说说看,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过去那种所谓的“男子汉气概”从哪里去找?
话再退一步说,如今的社会与那个时代有了绝大的不同,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以往必须由男人从事的重体力劳动越来越少,相反地,更适合女性的、需要精细化操作的工作越来越多。所以,传统的蓝领岗位逐渐被“白领”或“粉领”所取代。说句不好听的话,以后打仗可能都是无人机冲到前面了,而操作无人机这种事情,女兵未必比男兵差。所以,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男孩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今天的一种必然趋势,你可以不喜欢它,但首先要将其作为一个已经到来的社会现实,承认并接受下来。
我一直主张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参照系,那就是与我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本。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向朋友们推荐一套我读过的书,名叫“阅读日本书系”,里面讲到的很多日本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我们在今天都开始出现了。“男孩问题”也是其中一个。熟悉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很早就进入了“高龄少子化”时代了,在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学业内卷,各种补习班盛行,虽然政府曾经出台一系列所谓“快乐教育”以及减少补习班的措施,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时至今日,日本孩子的课业负担比我们国家还重,与此相伴生的,就是日本的男人从“昭和男儿”,变成了“平成废物”,我看到了“令和”估计会更“废”。
我们未来会不会也这样?我不敢说,但愿不会。不过我多少有点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