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歌100首(音乐天使)
经典老歌100首(音乐天使)难能可贵的是,在那种近乎于悲惨的艰难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生不断地演出和创作。贫穷、疾病、羞辱、打击,以及日常生活中一切繁杂琐碎的困扰都没有使他退却消沉。他天性的乐观丝毫都没有受到损毁。他优美的作品从来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悲哀、愤怒和怨恨。后人都说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他在有生之年常常得不到世人的怜悯,却一生用自己的音乐去抚慰世人。真是可敬可爱、可歌可泣。莫扎特英年早逝。他在世时的大部分岁月是在残酷的命运摧残之下度过的。世人熟知贝多芬悲剧性的命运并寄予极大的同情,但知道并怜悯莫扎特苦难人生的却可能为数不多。莫扎特的一生,除了童年时代曾饱受父母宠爱,青少年时期其实比贝多芬过得更为艰苦卓绝。像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在布拉格所获得的震撼与盛名并没给他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奖励一样,他一生的伟大作品没有那一件给他的经济收入带来过公平等值的回报。他先后受雇于萨尔斯堡宫廷
作者 | 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
1761年某一天,奥地利,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
下午,乐师带着一个拉小提琴和一个吹小号的朋友来到家里,要演练六支三重奏乐曲。乐师五岁的儿子提着一把小小提琴也要加入演奏。“哎呀 ”父亲不耐烦了,“你连学都没学过,不要来胡闹好吗!”小男孩委屈地哭了。吹小号的客人过意不去,说就让他在我旁边小声地拉吧。父亲应允,但还在嘀咕:“要是听见你的琴声,我就得把你赶出去”。小男孩于是坐在旁边轻轻地拉起了他的小提琴。吹小号的朋友在练习结束时,眼睛里闪烁着惊讶和赞叹的泪花:这孩子居然把六支三重奏从头至尾很完整地拉了一次 。。。
常言道,天才是被发现的。这位五岁儿童的音乐天才,就这样被发现了。他,就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四岁开始学习钢琴,随即就开始尝试自己作曲。据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要早。他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慈父和亲朋的呵护和鼓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记录表明他八岁时就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时写了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不满十岁,就已经在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城市作过多次巡回演出,场场爆满,轰动全欧。传说常有听众怀疑他那绝妙非凡的演奏一定是有魔术帮忙,叫喊着要他拉琴时脱下手上的戒指。在宫廷演出时,贵族们让他根据别的乐师即兴写下的乐曲作现场演奏,有时还用绒布蒙上琴键让他弹奏非常复杂的曲子。莫扎特以他惊世绝伦的琴艺表演和近乎不可思议的音乐成就,一次又一次地向世人证明了他真实的艺术天赋。在十四至十六岁三年间,他在歌剧发源地意大利似乎是无师自通地写下了三部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歌剧在米兰上演,并由他亲自指挥乐队演奏,让意大利人欢呼雀跃、又惊诧莫名。莫扎特的天才使罗马教皇深受感动,授予了他一枚崇高的“金巨轮” 奖章。1770年8月,著名的意大利波伦亚音乐学院(Bologna School of Music)授予了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一个“音乐学院院士” 的光荣称号。多年之后,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歌剧作家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在评论莫扎特时说过:“意大利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的歌剧是由一个奥地利人提高到如此理想和完美之境界的。”
莫扎特才华横溢。他一生音乐创作数量之巨大,品种之繁多,质量之卓越,都是空前绝后、举世无双的。著名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等都是非常高产的优秀作曲家。但韩德尔和海顿活到七十以上高龄,巴赫也活到六十五岁,而莫扎特却在短短的三十五年生命中完成了大大小小622件作品,还留下了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为754,那可能还是一个不太完全的统计。
当今世人喜欢量化一个人的成就与贡献。然而,这种量化用于莫扎特身上,其计算结果十分令人惊讶。从他八岁写第一部作品开始到去世的27年间,莫扎特平均每两周便完成一部作品,还未计及他教练和演出的次数。量化结果超群,自然容易令人怀疑他写的是否全是小品。答案显然不是。记录表明,莫扎特写下的大型歌剧就有22部,大型交响乐49部,大型钢琴协奏曲29部,大型小提琴协奏曲13部,其他大型的多种乐器协奏曲12部,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变奏曲45首,大风琴曲17首,多重奏曲47首、还有独立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首,等等,可谓多不胜数。当然最后的疑问就是他作品质量的高低了。不过音乐家们会告诉您,近代的经典音乐体裁里面没有那一种体裁找不到莫扎特为它留下的登峰造极的杰作;近代的乐器演奏经典里面没有那一样乐器找不到莫扎特为它写下的辉煌灿烂的篇章。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和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一起,被誉为是欧洲歌剧史上的四大天王。在交响乐领域中,他又与海顿和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音乐史写下了最光辉的一章。莫扎特还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并对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作出过非同凡响的贡献。此外,他的《安魂曲》被公认为是教堂音乐中的一部惊世绝伦的作品。事实上,在所有近代大型经典音乐会的演出中,没有那一次听不到莫扎特奉献给世人的天籁之音。直至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莫扎特依然还是全世界繁星灿烂的音乐殿堂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莫扎特英年早逝。他在世时的大部分岁月是在残酷的命运摧残之下度过的。世人熟知贝多芬悲剧性的命运并寄予极大的同情,但知道并怜悯莫扎特苦难人生的却可能为数不多。莫扎特的一生,除了童年时代曾饱受父母宠爱,青少年时期其实比贝多芬过得更为艰苦卓绝。像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在布拉格所获得的震撼与盛名并没给他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奖励一样,他一生的伟大作品没有那一件给他的经济收入带来过公平等值的回报。他先后受雇于萨尔斯堡宫廷的两任大主教,但主教们都规定他不能私自演出,不能随便离开宫殿,更不能随意为其他人创作音乐。在那里莫扎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经常还因为其他人特别是宫廷乐长萨尔耶利的敌意和妒嫉而受尽羞辱和排斥,最后被连推带踢地逐出皇宫。他在二十五到三十一岁的六年间,生活完全没有来源,日子艰难困窘。为了糊口,他常常上午排练,下午教课,晚上演出,深夜写作,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尽管他热爱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却报他以冷淡、轻蔑、嫉妒和打击;当时的文艺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讽刺和排挤他最优秀的几部歌剧的演出,常常令他伤心欲绝。1787年,奥皇约瑟夫终于认识到莫扎特的音乐天才而任命他为宫廷作曲家,可是常常对他写“离经叛道”的音乐题材很不满意,给他的年俸还不足以让他支付房子的租金和家仆的工资。为了婚姻,他和他最敬爱的父亲闹翻到几乎要决裂的地步,至死都没有能够恢复他们之间原来那种深厚的父子情谊。而更不幸的是他婚后生活里接踵而来的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却夭折了四个;当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高利贷债主是他摆脱不去的访客。电影《Amadeus》就曾经从许多侧面描述过莫扎特一生中这些潦倒凄凉的境况。
难能可贵的是,在那种近乎于悲惨的艰难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生不断地演出和创作。贫穷、疾病、羞辱、打击,以及日常生活中一切繁杂琐碎的困扰都没有使他退却消沉。他天性的乐观丝毫都没有受到损毁。他优美的作品从来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悲哀、愤怒和怨恨。后人都说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他在有生之年常常得不到世人的怜悯,却一生用自己的音乐去抚慰世人。真是可敬可爱、可歌可泣。
1791年初,莫扎特受维也纳歌剧院的委托,创作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著名大型歌剧《魔笛》。同时,他又接受了另一部巨型歌剧《安魂曲》的创作。由于贫病交织和超量工作,这时莫扎特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同年9月30日,《魔笛》在维也纳首次上演,结束时掌声雷动、满座欢呼。随后,《魔笛》应邀连连演出,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12月4日夜晚,心疲力瘁的莫扎特病卧床上,已处于生死弥留之际。此时正值剧院上演他的歌剧《魔笛》。他不能前往观看,更不能亲自去指挥演出,内心痛苦无比。他让别人把小座钟放在他的床头,然后一直看着座钟,心里计算着《魔笛》上演时每段音乐开始、演奏和结束的时间。他似乎听到了剧中自己最心爱的咏叹调,嘴边出现了微笑,直到音乐在他心中完全停止,最后消失,才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安详的眼睛……
莫扎特这位音乐天使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被埋葬在维也纳的一个穷人的公墓里。由于他的妻子病重在家,下葬时竟然没有一个亲人到场。两个星期后,他的妻子去到墓园时,已经无法找到他的坟地。莫扎特的墓碑于1891年从该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的名人墓地。纪念他的一座大理石像于1896年竖立,如今坐落在维也纳的城堡花园,供后人瞻仰。据说莫扎特的头骨一直由位于他家乡萨尔斯堡的《国际莫扎特基金会》保存着。但那是不是莫扎特真正的头骨的问题困扰了人们两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欣赏了大半辈子莫扎特的音乐,今天留下这篇短文,并以心中优美的《安魂曲》送还给创作者,以示对这位音乐大师的无限敬仰和怀念。
传播数学,普及大众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