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故里和古文化街(津门故里古文化街)
津门故里和古文化街(津门故里古文化街)580米长的古文化街,以天后宫为中心,宫前有一座戏楼,从戏楼再往外走就是海河。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仿清式牌坊,石柱为基,绿琉璃瓦为顶,两条贴金透雕木龙盘旋其上,一侧是“津门故里”,一侧是“沽上艺苑”。沿街两侧是高低错落的仿清式民间小市古建筑,一条街,百家店。现代建筑砌砖之后用水泥罩面,俗称“浑水”;古建筑不用水泥罩面,砌砖叫“清水”,要“磨砖对缝”。砖要先用砂盘磨平,上下两块砖对磨几下,用尺子量一量,两砖相对,中缝只有一毫米左右才算合乎标准。一人砌墙,需要十来个人磨砖才供得上干活。建古文化街,共用磨砖150万块,以及大量木雕和砖雕。宫南、宫北大街原来就有一些建筑是清代遗存,建古文化街有一个原则,就是移植了天津市内原有仿清民居小式建筑上的砖雕、木刻花饰,模仿清式建筑风格,装点沿街门面,使文化街充满古风和独特的天津味。天津市房管局总工程师章世清,带领设计人员跑遍天津老城,查看祠堂、庙宇和居民四合
1986年,南市食品街建成后,天津市又在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的基础上,修复重建了古文化街,同时修复了文庙、吕祖堂、广东会馆四处古迹,天津这座以租界西洋建筑为主的城市,凸显出了古味、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天津古文化街如今已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
古文化街之所以选择在宫南宫北大街,就因为这里有一座天后宫。天后宫兴建于1326年(元泰定三年),那时海运兴起,货船从南方沿海一带驶至津门,水手无力战胜变化莫测的海上风暴,只能借托于神灵护佑,修建了天后宫。清代以来,每年旧历三月二十三,天后圣母华诞日要办“皇会”,天后圣母乘辇出巡,法鼓、中幡、重阁、高跷、花鼓,各道花会各显其能,锣鼓喧天,倾城出动,是天津一个极热闹的节日。
过去宫北大街西口是花市,漳州水仙、过冬海棠、蟹爪兰、迎春、山茶、杜鹃、兰草,摆满街巷两旁。宫南、宫北大街一到过年就办庙会,年画、空竹、小车灯、春联、绒花、金鱼、花炮,女人的裤袄、头绳、鞋袜应有尽有。天后宫一带渐渐形成了文化街,有三家裱画铺、三家卖画铺,还有卖绒花、风筝的店铺。
1985 年 3 月,宫南宫北大街及天后宫、文庙、广东会馆一带的二十多处工厂、企业、商业网点和近700户居民全部搬迁。1985年5月17日下午,古文化街修复工程在细雨蒙蒙中开工。首先完成修复的建筑是“恒祥公”,一处四十多平方米三开间的小店铺,随后修复的是天后宫。
宫南、宫北大街原来就有一些建筑是清代遗存,建古文化街有一个原则,就是移植了天津市内原有仿清民居小式建筑上的砖雕、木刻花饰,模仿清式建筑风格,装点沿街门面,使文化街充满古风和独特的天津味。
天津市房管局总工程师章世清,带领设计人员跑遍天津老城,查看祠堂、庙宇和居民四合院,终于从几十所经过多年拆改的旧建筑中,发现了不少清代到民国建筑的精华,最典型的,是红桥区南运河畔饮食公司办公的地方,原是民国初年建起的粮食交易市场“万春斗店”,当时还有北房十间,青灰磨砖墙面,单檐歇山屋顶,前廊、红柱、绿椽、砖雕、木刻、格窗、花饰,全都完好无损。施工人员把“万春斗店”的建筑整体搬到古文化街,布于天后宫两旁的街面上。
仓敖街一个大四合院,套着七个小院,不仅建筑形式有可模仿之处,更可贵的是较完整地保留下来花梨木门窗和一百多件精致砖雕。砖上所刻的亭台楼阁,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实属少见,有的可能是刻砖刘的作品。这处四合院的一些细节,也移到了古文化街上。
现代建筑砌砖之后用水泥罩面,俗称“浑水”;古建筑不用水泥罩面,砌砖叫“清水”,要“磨砖对缝”。砖要先用砂盘磨平,上下两块砖对磨几下,用尺子量一量,两砖相对,中缝只有一毫米左右才算合乎标准。一人砌墙,需要十来个人磨砖才供得上干活。建古文化街,共用磨砖150万块,以及大量木雕和砖雕。
580米长的古文化街,以天后宫为中心,宫前有一座戏楼,从戏楼再往外走就是海河。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仿清式牌坊,石柱为基,绿琉璃瓦为顶,两条贴金透雕木龙盘旋其上,一侧是“津门故里”,一侧是“沽上艺苑”。沿街两侧是高低错落的仿清式民间小市古建筑,一条街,百家店。
天后娘娘来天津六百多年。为了给天后再造金身,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傅长圣找到老照片,又到外省考察了几位天后娘娘塑像,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塑像。
天后宫许多文物散失民间,其中“皇经堂”石额和天后宫内原鼓楼上的大鼓重见天日。“皇经堂”是贮藏御赐经卷的地方,石额原来嵌在墙上,后来墙壁倒塌,房主将其妥善保存,历经三十多年完好无损。天后宫内的鼓楼大鼓直径近两米,后遭毁坏,“鼓帮”保存下来。
天后宫前面的两根大幡杆,剥去多年的陈皮旧迹后,发现一根是楠木,另一根是黄松。两根幡杆都是用整料做成,一根高26米,另一根高25米,稍矮的幡杆原来是上部折断后,锯下一节又接到一起的。
宫前街原来的过街戏楼早已破损不堪,拆除殆尽。新建的戏楼,高12米,宽10米,进身11.5米,绿色琉璃瓦剪边的屋顶,十四条脊,七面坡顶,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比老戏楼高大得多,装饰也更复杂。
古文化街要建成商业街,所以借鉴了清代商业街和商店的格局。清末大型商店,如估衣街元隆、瑞蚨祥绸布庄,大门口外两边设木栏杆,饰以“万字不到头”图案,约四尺高,红色油漆,柱头刻有木狮装饰。也有用多宝格图案的。大门是砖门楼,有木门三扇,高门槛。进门后是一个院子,搭天棚,设鱼缸,摆石榴树或夹竹桃,还有种竹子的。里面有木格扇,休息时“上门板”,营业时“落门板”。冬天挂棉门帘,夏天挂斑竹或珠帘。屋里是柜台。
中等商店如中药铺,门口有冲天招牌,门前也有木栏,栏内有木门板,后来安上了玻璃门。较小的商店如裱画店、古玩店、书店等,没有木栏和柜台。古文化街临街两侧建成的百家店铺,都遵从了清代的格局,主要经营琴棋书画文化用品,并有天津地方风味的餐厅、茶社和文化曲艺厅。
1986年1月1日,古文化街开业。从宫南大街南口进入古文化街,左侧“梨园阁”,右侧“集珍阁”。街道两侧有荟文酒家、古籍书店、来今雨轩、乡景斋、册府、玉丰泰绢花店、杨柳青画店、泥人张彩塑室、萃文斋、艺湛坊、娃娃乐、萧娘花样店、华宝斋、积墨山庄、艺苑堂,过文丰纸店、芥园、毕升阁、春在堂……
过宫前街到宫北大街,右侧有两家店堂,是真正的清代建筑,原“万春斗店”,当时叫荟萃斋和朝晖园。重建后又彩绘了《红楼梦》故事十幅画,“朝晖园”三个大字是邓力群的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