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的上海名媛(物欲横流的上海名媛)
心心念念的上海名媛(物欲横流的上海名媛)结果,事实和他想象的相差甚远:名媛们忙着拼单,上到酒店豪车,下到一顿咖啡,只要人数够,就没有东西不敢凑。会不会聊着几万的奢侈品,每天纸醉金迷?或者谈着几百万的项目,稳坐人生赢家?又或者分享身价几十亿的单身小开,助力姐妹脱单?你以为这是拼多多新出的APP?不,这是上海“名媛”的日常生活。前几天,博主“李中二”干了一件大事:他伪装成女人,潜伏在某个“名媛群”半个月,想看看这群“白富美”到底每天都在干什么。
萨姐出品
500一顿的上海顶级下午茶,6人拼单,85块钱就能尽情打卡;
5000一晚的五星级酒店,40人拼单,125块钱就可以坐拥奢华;
6000一天的法拉利日租,60人拼单,100块钱就可以成为车主……
你以为这是拼多多新出的APP?
不,这是上海“名媛”的日常生活。
前几天,博主“李中二”干了一件大事:他伪装成女人,潜伏在某个“名媛群”半个月,想看看这群“白富美”到底每天都在干什么。
会不会聊着几万的奢侈品,每天纸醉金迷?或者谈着几百万的项目,稳坐人生赢家?又或者分享身价几十亿的单身小开,助力姐妹脱单?
结果,事实和他想象的相差甚远:名媛们忙着拼单,上到酒店豪车,下到一顿咖啡,只要人数够,就没有东西不敢凑。
连别人穿过不要的二手丝袜,都可以三人一起分享:我只穿明天,其他时候都是你的。当真是“只要我不怕得脚气,得的就是别人”。
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她们要这么折腾自己呢?
或许是为了自拍发朋友圈,伪装成经济自由,满足一下虚荣心,有机会还能钓到个开法拉利的大款,嫁入豪门走向人生巅峰?
我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
人的一生可以做无数次选择,但不能次次都离不开“虚荣”,因为选择不同,人生也会跟着不同。
01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什么是“精致穷”?就是喝咖啡,只喝来自巴拿马翡翠庄园的瑰夏冰滴;喝红酒,只喝来自勃艮第的罗曼尼;买口红,只有零只和无数只。
表面过着如此美丽精致的日常生活,实际上,账户没有半点存款,信用卡欠债累累,工资入不敷出。
她们晚上化身夜店“Lisa”,穿最靓的名牌,蹦最野的迪;白天变回职场“淑芬”,加最晚的班,吃最廉价的快餐。
“精致穷”女孩喜欢对自己说: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
所谓“对自己好”,不是努力上班升职加薪,也不是阅读学习提升学历和能力,而是放纵自己的物欲,买买买。
她们以自己消费能力高为荣,仿佛迷信品牌销售宰客的心理陷阱,心甘情愿跳坑,且为了比别人跳得更深,把自己辛苦挣到的钱大把洒出去,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
但事实上呢?你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满足感,可物欲的满足感永远没有上限,因为人有自我服务偏差,我们总会在意那些我们过去十分在意的东西:
穿着上千的AJ鞋上街,就觉得全天下的人都在看我的脚,突然发现迎面走来一双上万的AJ,顿时羞愧难当,感觉自己被全世界嘲笑,巴不得马上冲进商店买一双更贵的。
一旦开始渴望“更贵”“更奢侈”“更潮流”,你就陷入了“精致穷”的陷阱。买买比比,无穷尽也。
就像奇葩说辩手詹青云说的: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你可以自由决定“我要过精致的生活”,可谁来定义什么东西是更精致的?
“精致穷”的成因,是当代消费主义心理陷阱,通过品牌效应,激发人们做出自我服务的行为。这种无止境攀比的心态,和真正的“精致”相差甚远。
《唐顿庄园》中的主人,从小到大活得精致,连每天早晨读读报纸,都要女仆熨烫整齐之后,再舒舒服服地拿在手上。
他享受精致吗?是的,可比起个人享受更重要的是:那一刻,他接收的不只是报纸信息,还有“上流社会”多代传承下来的财富密码。
庄园主人没有刻意追求精致,他只是选择了和上一代人相同的东西,并通过这种子子孙孙的传承积累,让家族价值信念不断延续下去。
“精致”是一代人的选择,“精致穷”却是一个坑,跳下去的人们只能看到眼前那个洞,如同深陷钱币中心的圆,再也看不到头顶那片广阔的蓝天,可以有多少种新的可能。
02
“以前的人没得选,只能随便找个人凑合着过;现在我们有很多选择,可悲的是,选择越多,越不知道哪个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姐妹安迪从上海回到老家,卸掉浓妆,穿上大褂,捧一杯茶水和我们闲聊,嗑着瓜子,平凡得像一个随处可见的小镇女青年。
没人知道她年入百万,年纪轻轻就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凭借自媒体一跃而上,挣钱开公司,还在上海郊区买了一套自己的小房子。
没人关心她背地里怎样努力,人们只关心她买什么牌子,喝什么咖啡,吃什么美食。
她的小助理也会刻意效仿她的日常生活:她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助理也跟着买;她晒什么餐厅,助理也会去打卡。
那个20岁出头的年轻女孩,潜意识里觉得:只要我跟安迪过着一样的生活,早晚有一天,我能像她一样挣到钱,一夜暴富。
这个天真的梦,在安迪看来无比讽刺:
她半夜做梦时,安迪忍着一身酸痛,正在熬夜写稿子;她下班逛街时,安迪强忍困意,正和甲方吃饭洽谈;她刷信用卡买下一件上万的名牌大衣时,安迪上二手网站买二手名牌,只为了省下一个月的公司房租。
安迪已经不做梦了,她选择了面对现实,为了追求理想,她愿意忍受一切不精致。可好笑的是,她的“不精致”,却成了小助理眼里的“白富美”的典范。
她多么想跟小助理说一句:醒醒吧,哪来什么假精致!你只是没看到我累死累活的那一面罢了,可不代表它就不存在啊。
21岁的小助理月入4000,过着上万的生活,31岁的安迪月入40万,过着上万的生活。
两种生活方式,中间差了多少,小助理不是没看到,而是选择不去看。
她陷入了现代“狄德罗陷阱”,有了一件华美的睡袍,就会渴望再有一套精致的家具;有了一套精致的家具,就会渴望再有一栋豪华的房子……
安迪就是她的睡袍,她以为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和她一样,却不去探究成功背后的经验,不去付出成长必要的努力。月月贷款,表面上精致无比,实际上内衣线头已经掉进了鞋底。
每个人都有公主梦,但建立在虚假价值观之上的生活,终究会因为没有坚固的基石,稍遇风险,就摇摇欲坠。
既然选择了“精致”,就要承担精致背后的狼狈;既然选择了成功,就要承担成功背后的艰辛。
小孩子才流于表面,成年人的世界,“活得好”只是过程,“好好活”才是终点。
03
纪录片《人生果实》中的老夫妻,是我见过最有“仪式感”,最“精致”的夫妻:
他们花漫长的时间,亲手打造居住的木屋,又在屋前屋后栽种各种蔬菜,一年四季,满眼皆绿;
妻子英子每天摘菜做饭,一根饱满水润的黄瓜,一颗甜美红艳的樱桃,就是对自己忙碌半生最好的犒劳,足够让她开心一整天;
丈夫修一每天把房间收拾得干净利落,还会贴小纸条提醒妻子:东西晒着,记得收;水龙头开着,记得关;米饭在锅里,记得关火哦。
他们不懂潮流,但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他们财富不多,但凡事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经济上出现问题,夫妻俩商量着解决,有时也会瞒着对方,偷偷典当了自己的衣服换成钱。
如此精致,如此贫穷,却又如此幸福。
直到修一年迈去世,英子感到孤独,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每天照顾花园,摘菜做饭,收拾房间,力所能及地做着自己能做的事。
“修一说,我们必须找到自己能做的事。”
这个朴实的信念,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修一和英子的生活,可能也是很多人理想的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一生。
可是太多时候,我们做着截然相反的选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效仿别人过一生。
精致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虚荣也是:别人要有的,我也要有。这种信念的产生,看似因为空虚,但追根溯源,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从来没有“满”过。
父母的冷落,环境的刻薄,成长的艰辛,……这世界从我们身上剥夺了太多,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缺爱和不安,却未曾教会我们什么是被爱和满足。
心里的空洞随着成长越来越大,看到别人有了好东西,哪怕对自己根本没用,还是会渴望夺过来,填补内心的伤口。
无论是拼单的上海“名媛”,还是追求虚荣的女孩们,她们花自己的钱,买昂贵的东西,却只能感到一时的满足,无法真正感到安全,没有比这更可惜的了。
归根结底,她们只是一群渴望被爱的女孩,在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为错误的选择买单。
好在,成年人的世界最不缺失败,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打翻重来。
朴素也好,精致也好,一种方式尝试过了,再试试另一种;“名媛群”里待够了,再去其他“群”里看一看。360行都能出状元,总有一款适合你。
一个真正充实的姑娘,不在乎是否“名媛”,是否“精致”,而在于她是否拥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成长蜕变”的能力,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
我们可以爱任何人,任何事物。但最终,爱人如己,把自己打造成喜欢的模样,才是对自己最好犒赏。这也许才是每个人最好的精致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