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游贵州感慨(读着美文畅游贵州)

游贵州感慨(读着美文畅游贵州)······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崖、石壁 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 映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 就是一道飞来的利剑。而在这些石崖石壁之间则贴着水面散布着365块石头 游人就踩着它荡着绿波 作画中游。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 所以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石 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行到景区的中部可以看到两座对峙的山峰 相距数十米之遥 它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 臂长莫及 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 上大下小 正好卡在其中 于是两手以石相接 形成一座云中的石桥。你仰望天桥忽然觉得自己就是刚刚从这桥上来到人间。全国的好山水也不知道去过多少处 竟没有想到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天星桥在贵州黄果树旁 景区不算很大 方圆5.7平方公里 三个半小时就可以逛完 基本上是走平地

游贵州感慨(读着美文畅游贵州)(1)

美丽的天星桥 古尚台摄

游贵州感慨(读着美文畅游贵州)(2)

游贵州感慨(读着美文畅游贵州)(3)

新闻提示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 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旅行就是读书 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读一本好书 如同经历一次旅行。先看美文 再游美景 从美丽的文字中找寻和感悟那些美丽的风景与人文 也是一种独特的旅行方式。

美文节选

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全国的好山水也不知道去过多少处 竟没有想到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天星桥在贵州黄果树旁 景区不算很大 方圆5.7平方公里 三个半小时就可以逛完 基本上是走平地 也不会让你很累。整个景区前半部主要看山石之奇 后半部主要看水秀之美 而渗透在全过程的是绿色的树 绿色的风。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 但是它却硬能化平淡为神奇 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了一首天上的乐曲。

石头哪里没有?但这里的石头总要变出个样 像一个曲子的变奏 熟悉中透着新鲜 叫你有一种感觉到却说不出的激动。比如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它本是个铜头铁脑、生硬冰凉的东西 却专向柔弱多情方面取貌摄形 如裙裾之褶 如秋水之纹 如美人蹙眉。这种强烈的反差 在你心里揉搓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 你忍不住要叫 要喊。再说它的形 也实在不俗 它决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 是什么。反而 它什么也不像 什么也不是 在你头脑的储存里根本找不见这样的物件。比如一座石山 大约有一座楼那么高 侧面看它却薄得像一本书 或者干脆是一张纸 硬是挺立在那里 水从脚下绕 藤在身上爬。它是什么?什么也不是 就是美。

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崖、石壁 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山平光如洗 映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 就是一道飞来的利剑。而在这些石崖石壁之间则贴着水面散布着365块石头 游人就踩着它荡着绿波 作画中游。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 所以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石 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行到景区的中部可以看到两座对峙的山峰 相距数十米之遥 它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一拳之远时 臂长莫及 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 上大下小 正好卡在其中 于是两手以石相接 形成一座云中的石桥。你仰望天桥忽然觉得自己就是刚刚从这桥上来到人间。

······

我一定还会跨过这座桥的 我忘不了这里的美丽。

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散文《天星桥: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原载200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畅游美景

黄果树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距省会贵阳市128公里 距离安顺市45公里 滇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黄果树机场、320国道、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黄高速路直达景区。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 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 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它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获得国家评定的5A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文中描写的天星桥景区是黄果树的核心景区之一 由天星盆景区、天星洞景区和水上石林区组成。这里石笋密集 植被茂盛 水到景成 集山、水、林、洞为一体。

西江美丽超乎想象

余秋雨

从榕江出发到雷山 一路上 走过了很多山 这样美丽的山谷 一直和水连在一起 是少见的。在临近西江时 从高处鸟瞰全貌 气势非凡。这里的景色很干净 没有各种各样杂乱的图像来干扰我们的视线 来干扰我们的感觉。这是一条真正干净的路 它通向美丽的西江。西江的美丽是全方位的。苗族这个历经艰辛的民族几千年来摸爬滚打 生生死死往前走 终于走到了这个美丽的终点。

今天来到西江 这些美丽是长期的迁徙、奋斗的结果。苗族的祖先走了一条黑暗而神秘的路 为了求生存 跌跌绊绊地走了几千年 最后有一个终点叫西江。

所有的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斗。在古代史上 大家遵循的是丛林原则 不知道有多少物种被毁坏 也不知道有多少部落被消灭。西江的美丽是对几千年奋斗史的一个漂亮的回答 大家争呀争 留下了一些美丽的后代 这让人感到振奋。

西江对历史的回答是美丽 美丽得那么完整 那么充分 这值得羡慕。今天的任务是扩大这个美丽 让海内外更多的人来观赏 让美丽变成吸引中外游客的风景。

今天是苗族的吃新节 是稻作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节日 远近山寨的同胞也来了 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民族的小伙子、小姑娘那么漂亮 唱歌唱得那么好 跳舞跳得那么好 一些有辈分的人也来了 他们成了本民族美丽的观赏者。美丽 在被观赏中延伸和扩大。一个地方完全不被人家观赏与赞美时 别人不知道他们的美 自己也不知道自身的美 这种美最容易消失和破败。人来人往的聚合是我们自己在确认我们自己。

余秋雨浙江人 著名学者、作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专业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散文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 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 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西江美丽超乎想象》刊登于其作品集《原生态黔东南》。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位于黔东南州雷山县雷公山麓 距离县城36公里 距离州府凯里35公里 距离省会贵阳260公里。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之一。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 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 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 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 而且保存较好 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平台。

荔波水族:多才多艺的族群陈念萱

首度见到水族的独特文字与编织 是在黔东南三都博物馆 算是路过的小惊喜。尤其是那雅致的古老编织 让人爱不释手 而精巧的马尾绣 华而不艳地展示着大家风范 顿时眼前一亮地惊醒 又跌入神游古文化的迷情里。

顶着世遗自然景观的黔南荔波县 总人口不足二十万 有九成皆为少数民族水、苗、瑶、布依。主要分布在永康、水尧与水利乡与其他小村镇的水族 也仅只三万余人。喜聚居的水族 经常是整个村寨都同姓氏 因此 进寨先问是哪个姓氏 而不问地名。

拥有自己的漂亮文字 且有文化深远神秘的“四层棺墓葬” 至今未能找到详细记载 刚刚抢救的民国前水书万余册里 也仅略微提及 相当遗憾。如今 水书文字 即将成为装饰用图腾 而逐渐式微。

水族的编织与刺绣 种类繁多 堪称活化石。在平绣、空心绣、挑绣、泡绣、马尾绣、结线绣中 最著名的马尾绣 虽然被观光产业刺激而缓慢地恢复 但若见识过古老织品 恐怕心里会淌血。我们终究失去了什么?

马尾绣 顾名思义 使用马尾的毛发 一根根地缠绕丝线或棉线 再用刺绣之法缝入织品里。工艺繁复 可想而知 需要多大的耐性。马尾绣的华丽与心意 便是用在雅致的新嫁衣与繁复堆叠的背儿带上。

再度造访水族村寨 实为仰慕其俭约精美的老土布;乍看只觉得淡然清雅 无啥奇特之处的湛蓝或水蓝格纹布 近前细看 才惊诧其编织的细腻如吟唱古老的诗篇;而更让人惊讶的 新嫁娘的衣裳并非艳红色却是沉稳庄重的深蓝 隐隐地泛着细折广 仅在衣褶边灵巧地绣上吉祥花纹 就连刺绣的色彩也谨慎精密地留存大家闺秀的品位 而毫无喧闹抢戏的张扬妆点。

水族土布的手感挺而柔细 经过天然染料侵晒过后 再用木槌敲打 直至色彩均匀且泛光 才使用。

我很幸运地 在四处探寻垂涎数日后 巧遇古镇茶馆的老土布收藏 而立即全数抢下 也只得五块三丈布 两块分赠同好 却又难得地非常不舍。通常 好东西与人分享 总是分外愉快 从来不会挣扎再三 这回 自己也觉得好笑。

陈念萱台湾知名作家、影评人、记者。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往来于海峡两岸 两岸著名文化使者。

特殊的生活与旅行经历 让她认知“生命有如一场奇遇与冒险组合而成的自我探险之旅 不论平坦、崎岖 都让人欢喜赞叹。”著有文学、旅行、宗教、电影、塔罗等方面的作品10多部 译有《河经》与《毗湿奴之死》等作品。《荔波水族——多才多艺的族群》收录其作品《神妙贵州》一书中。

荔波

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全县面积的六分之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原始、古朴、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称 包括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为一体 具有奇、险、静、幽的特点。2007年 荔波成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原创的生态文化

所谓“白苗” 就是最早以种植水稻为生的人。这些以稻米为主食的民族 林粮兼营、稻田养鱼 鱼养稻田 精心呵护了村寨周边的山水树林。贵州各民族坚持这种原创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就是您走进贵州 到处都是养眼的青绿的根本原因。

置身绿色世界中的贵州各民族人民 首先从绿中感悟人生。贵州农耕民族多信奉自然神 即万物演变的自然法则在头脑中的反映。《周易》分析了这种现实 指出:“观天之神道 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 而天下服以。”他们对大自然变化的真谛有新的感悟。

冯学敏出生上海 旅日华人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日本写真家协会会员。

作品《冯学敏留日摄影展》、《绍兴酒的故乡》、《长白参的故乡》、《心中的故乡——中国文化之旅》等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云南省博物馆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联合国纽约总部展出。

《云南》获日本第36届“太阳赏”大奖 《藏族老妇》获“世界华人艺术大赛”金奖。

2004年至2007年 3年多时间里 冯学敏先后6次来到贵州 走进20个县市 拍摄近4个月。他的摄影集《贵州·油菜花的故乡》对贵州许多典型文化符号画面进行了角度多样、生动多彩、不拘一格的发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