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李云龙三人最后都是少将(李云龙还是那个李云龙)

为什么李云龙三人最后都是少将(李云龙还是那个李云龙)所以,在《亮剑》里的旅长一直是旅长,李云龙一直是旅长,这其实是个误导,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陈赓担任129师386旅旅长其实到1939年以后就结束了,之后就是别人在担任,到抗战结束的时候,旅长是刘忠。李云龙如果在1939年的时候就是团长,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也不可能仍然是团长了。但在国军第二次进行整编,减少指挥层级的时候,八路军的独立性已经比较强了,所以也并没有按照国军当时的要求,统一取消旅一级,而是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一个指挥单位,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是纵队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下辖三个团,但这时候的旅实际上已经完全是师的建制了。也就是说,在整编之后多出来的国军干部,也没办法安置,于是在师一级就又设置了步兵指挥官这种不伦不类的职务。但在实际作战中,往往是步兵指挥官在担任一线指挥,实际掌握和指挥部队作战。因此,在远征军回国途中,戴安澜受伤后,他指定接替指挥的就是邱维达,而邱维达

为什么李云龙三人最后都是少将(李云龙还是那个李云龙)(1)

国军原本的编制中,很多地方部队是没有旅这个编制的,但是在1936年整军的时候,按照德国的方式整编部队,形成了抗战开始的时候国军的编制,也就是一个军下辖三个师或者两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或者三个团。

但这时候国军的编制体系非常混乱,除了师和军之外,上面又叠床架屋地设置了军团、集团军甚至还有兵团,再往上才是战区,战区之上就是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了。所以,在红军按照国军编制改编的时候,就被改编成了三个师,每个师下辖两个团,上面设置八路军总指挥部,统一指挥,这也就是八路军这个称呼的来源。

举个例子来说,徐州会战时第五战区下属部队包括集团军,还有汤恩伯的十七军团,在之后分路撤退的时候,又编组了几个兵团,薛岳担任第一兵团总司令,指挥南线部队。汤恩伯军团下属关麟征的五十二军,五十二军下属郑洞国的第二旅,每个旅又有三个团。这样,战区的作战命令层层下达,非常麻烦。

为什么李云龙三人最后都是少将(李云龙还是那个李云龙)(2)

到1939年之后,国军再次进行了整编,撤销了军团建制,也撤销了兵团的建制,在军以下最大的变化则是撤销了旅这个层级,师以下统一编组为三个团的建制。比如远征军第一期部队第五军,下属200师、96师和新22师三个师,每个师下属三个团。200师师长戴安澜,副师长高杰人,原本旅一级的军官邱维达则担任步兵部指挥官。

也就是说,在整编之后多出来的国军干部,也没办法安置,于是在师一级就又设置了步兵指挥官这种不伦不类的职务。但在实际作战中,往往是步兵指挥官在担任一线指挥,实际掌握和指挥部队作战。因此,在远征军回国途中,戴安澜受伤后,他指定接替指挥的就是邱维达,而邱维达认为高杰人资格更老,支持又高杰人代理指挥。

八路军这边的情况则是在抗战开始后不久,第八路军实际上就已经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仍然是三个师、六个旅,每个旅两个团的建制,多出来的团则改编为教导团、独立团等师一级直接指挥的番号。因此,在之后官方行文中,包括八路军内部也称呼总部为集团军总部,但习惯上还是叫八路军。

为什么李云龙三人最后都是少将(李云龙还是那个李云龙)(3)

上前线之后,尤其是在前期的正面战场接连溃败之后,八路军逐步成为敌后抗战的主力,部队扩张比较快,除了这些原有的番号之外,新增加了大量的其它番号,尤其是团一级的部队,越来越多。在这些基础上,就开始组建了一些旅一级的部队,在旅之上新建纵队,由各个军区指挥,比如《亮剑》里出现的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等。

但在国军第二次进行整编,减少指挥层级的时候,八路军的独立性已经比较强了,所以也并没有按照国军当时的要求,统一取消旅一级,而是一直保留了下来,并且成为一个指挥单位,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是纵队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下辖三个团,但这时候的旅实际上已经完全是师的建制了。

所以,在《亮剑》里的旅长一直是旅长,李云龙一直是旅长,这其实是个误导,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陈赓担任129师386旅旅长其实到1939年以后就结束了,之后就是别人在担任,到抗战结束的时候,旅长是刘忠。李云龙如果在1939年的时候就是团长,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也不可能仍然是团长了。

甚至到三大战役的时候,比如淮海战役中,还有地方部队某某独立旅这种番号存在,战后才整编到其他部队。到1949年初,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要求,才重新授予了新的番号,各野战军之下下设兵团,每个兵团指挥三个军,军下属三个师,每个师下属三个团,旅一级才彻底消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