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达州通川桥什么时候修的(达州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哪里去了)

达州通川桥什么时候修的(达州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哪里去了)当年的文笔塔1950年10月,达县气象站率先落户塔坪梁。据《南外乡志》等志书记载和老人们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达县搬运站(后来的搬装一公司)、达县专区火电厂(今市商务局处,后迁塔沱)、达县针织厂(针织二厂)、达县专区新达机械厂(新达水泵厂)、达县专区水电局、达县机械二厂、达县地区新达子弟学校、达县地区林业局、达县市毛巾床单厂、达县县委党校、南外乡医院(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在通川南路及周边建房入驻。当年通川桥南端一角荒凉之地陆续建起多家单位90岁的张捉群老人,1952年嫁到草街子;75岁的骆玉达和73岁的邹学禄,出生于草街子。三位老人至今生活在这里。据他们介绍,新达街、西环路和万达路交界的地方叫三岔路口,工商银行大楼前的地方叫十字路口。通川南路以前叫汉渝路,碎石路面。上世纪50年代初,从南城十字路口到通川桥头,挨着公路的两边房子很少,东边今惠安路口处有谢家

通川路,起自南城十字路口,经通川桥过老车坝穿凤翎关,终至胡家坝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支路口,全长2970米,原是汉渝公路的一段,以通川桥而得名,文革中曾改名东风路。1981年12月,达县市人民政府将通川路一分为三:通川南路、通川中路和通川北路。翻开近来出版的达州市纸质地图,打开搜狗、百度等网络地图,却不见通川南路的踪影,也不见通川南路门牌号。那么,通川南路哪里去了?

笔者从当地老居民的回忆和史料的记载中试图找到答案,了解其发展变化。

达州通川桥什么时候修的(达州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哪里去了)(1)

如今的文笔塔

劈山架桥修建一条通川南路

当年通川桥南端一角

荒凉之地陆续建起多家单位

90岁的张捉群老人,1952年嫁到草街子;75岁的骆玉达和73岁的邹学禄,出生于草街子。三位老人至今生活在这里。据他们介绍,新达街、西环路和万达路交界的地方叫三岔路口,工商银行大楼前的地方叫十字路口。通川南路以前叫汉渝路,碎石路面。上世纪50年代初,从南城十字路口到通川桥头,挨着公路的两边房子很少,东边今惠安路口处有谢家院子,通川桥头有姓冯的一户人家;西边,今新达街路口有杨家和赖家,并且要爬几步梯子才能到达,傍塔坪梁处有3至4户人家,今紫荆妇产医院有一家人。除此而外,要么是田地,要么是山梁,显得有些荒凉。

1950年10月,达县气象站率先落户塔坪梁。据《南外乡志》等志书记载和老人们的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达县搬运站(后来的搬装一公司)、达县专区火电厂(今市商务局处,后迁塔沱)、达县针织厂(针织二厂)、达县专区新达机械厂(新达水泵厂)、达县专区水电局、达县机械二厂、达县地区新达子弟学校、达县地区林业局、达县市毛巾床单厂、达县县委党校、南外乡医院(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在通川南路及周边建房入驻。

达州通川桥什么时候修的(达州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哪里去了)(2)

当年的文笔塔

挺立的文笔塔和消失的白马寺

提到通川南路及周边的文物和轶事,86岁的施福银老人道起了梧桐梁的来历。他说,梧桐梁其实叫五童梁,当年这里根本没有梧桐树。因为当年那里有一口堰塘,这口堰塘先后淹死过五个孩童。为了引起人们注意,警示后人,有人在堰塘的背坎上立了块石碑,告知这里曾经淹死过五个孩童。这块石碑,解放初期施福银还见到过。

在老天桥一旁的塔坪梁上,至今仍矗立着一座文笔塔(又名黑塔),这座塔与西外塔沱的龙爪塔(又名白塔)遥相呼应,同为达城风景名胜。据达县文体局和达县文物管理所编印的《达县文物揽胜》一书记载:文笔塔坐西朝东,北临州河,为石质结构,九级密檐式实心塔,通高12.6米。塔基为须弥座,边长2.53米,塔身呈六边形,层层上收,东西底层各凿一长方形浅龛,无字,塔檐以瓦当、滴水、翘角等造型为主,塔顶为六角攒尖顶。2001年5月22日,被确定为达州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笔塔系白马寺之遗存。

白马寺为旧达城著名寺观。传说白马曾经托运经书到此,乡人建庙祭祀它,故名白马寺。据宋宣和年间(1119年至1125年)达州《雨畅感应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唐朝开元天宝(729年至755年)年间,明朝崇祯甲戌年(1634年)被大火烧毁。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募资修复。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白马寺禅林。民国三年(1914年)寺内建蚕桑学校、农业试验场。民国五年(1916年)又将寺的后坝作为实验所的养蜂场。民国二十年(1931年),达县翠屏师范学校迁至寺内。其后,农业推广所、国民党达县党部、征属工厂、南外乡联保处、乡公所、南外中心国民小学,曾先后入驻白马寺。1958年新达水泵厂将寺庙全部拆除建起厂房。如今则建起商住楼——州河湾。

达州通川桥什么时候修的(达州劈山架桥修建的通川南路哪里去了)(3)

当年南外农贸市场一角

寥落的草街子与繁华的“通川南路”

南城十字路口至三岔路口以西,明末清初设有场镇,名为草街子,分为上、下草街子。场内建筑狭小,街道石板路面,两旁店铺、住宅皆为穿斗式平房,街内设有栈房、茶馆、烟铺、药房、饮食、油盐、杂货店近百家,并开有榨坊、碾米、酿酒、磨面等作坊数家。每逢场期,乡民多在此赶场,来往牛贩子多在此交易、住宿,市场较为繁荣。民国二十九年(1940)通川桥通车以后,南城乡民多过桥进城贸易。从此,草街子集市就日渐萧条、冷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单位、企业的进驻,街道的修建,通川南路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高楼林立、大道通畅。市工商银行、巴人家园酒店、农贸市场、市水务局、新达子弟校、鹤龄医院、同福大酒楼、本色服装、昌野天一药房、利通花园、达川区委党校、英凰广场大楼、亚康口腔医院、关家院小区,中国银行、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商银行、锦香园酒楼、多壹多超市、天府明珠小区、阿德稀饭总店、梧桐梁社区、市气象局、市林业局等部门、学校、医院、银行、酒店、超市、餐饮、药店等入驻其间,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参考了《达县市市政建设志》、《达县建设志》等,得到黄泽禄、李坤碧、张进术等老人的帮助,借用了不知作者姓名的老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达州日报社区记者 郑景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