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金寨在哪(萨堡儿金寨记忆)
真正的金寨在哪(萨堡儿金寨记忆)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亲爱的农友们哪,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文/萨堡儿)
金寨人总会自豪地说,这里先后诞生了十一支红军主力部队;还会对金寨走出的59位将军如数家珍; 金寨人坚持说,若不是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在十大元帅中怎么可能只有徐帅一人?十万多金寨儿女参加红军,谱写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篇章。“红军的摇篮”是对金寨的最高褒奖。
(一)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农友们哪,
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旋律优美的革命歌曲,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曲出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斑竹园佛堂坳(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金寨县)模范小学校长罗银青之手。那是一个桂花飘香的季节,皖西立夏节起义胜利后不久,受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感染,共产党员罗银青在幽暗的烛光下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下这首歌的五段歌词。
大别山
几天后,这首题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红色歌曲,在皖西各地的苏维埃大会上唱响,它唱到了中央根据地,唱到了陕甘宁边区。1964年,随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这首歌又唱遍了全中国,成为土地革命峥嵘岁月中最珍贵的印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上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及来源产生了争议。许多金寨老红军、老将军闻讯后纷纷发声为这首歌曲作证,他们说当年就是穿着草鞋,肩扛大刀,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参加红军的。开国少将方子翼为这首歌曲作证时写道:“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一九二九年秋,罗银青先生作于佛堂坳小学”,并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份文件至今珍藏在金寨革命博物馆里。
金寨不靠名曲走红,红色的金寨孕育了这首名曲!
立夏节起义后的红33师与群众
(二)
金寨地处大别山腹地。
大别山横卧鄂豫皖地区,巍峨绵亘,峰峦叠嶂,磅礴壮观。它还是淮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与江淮流域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坐落在金寨境内的天堂寨主峰气势雄壮,人杰地灵。南宋端宗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抗元,初建天堂寨;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红巾军领袖徐寿辉聚天堂寨起义称帝,沉重打击元朝统治者。
大别山
1929年5月6日(农历立夏节),共产党人徐子清,周维炯等在金寨地区多地领导了立夏节起义。立夏节起义后的第3天,各路起义武装会师金寨斑竹园,在朱氏祠堂前宣布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与第33师。其后,与同在鄂豫皖麻城起义的31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一年后,红1军与红15军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两年后的1931年,红4军与同年在金寨麻埠成立的红25军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后,余留部队与地方部队重建红25军,这就是赫赫有名徐海东大将率领的红25军。红25军西征后的1935年,金寨地区再次组建以高敬亭为政委的红28军,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抗战爆发后,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至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都延续着金寨地区的红军血脉。
参观纪念馆,了解红军历史
第一只红25军介绍
只要你遇到金寨人,他们总会自豪地说,在他们的家乡先后组建了十一支红军主力部队;他们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金寨走出了59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将军县”;他们还会幽默地说,洪学智将军是六星上将(两授上将军衔,故称六星)。金寨人对32与33的数字非常敏感,在县城红军广场上矗立的两块大型浮雕上,分别雕刻着32只与33只松鹤,寓意着大别山区最早的红军师级建制红32师与红33师,都是清一色的金寨子弟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十万多金寨儿女前赴后继,参加红军,谱写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篇章。“红军的摇篮”是对金寨的最高褒奖。
扛着武器的洪学智
(三)
1930年前后是鄂豫皖苏区的鼎盛时期,无论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称得上是除中央苏区(江西瑞金)以外的最大苏区,到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不久后,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把这块根据地所属的商城县改为赤城县,意为“赤色的城”。
站在当年赤城县中心镇——汤家汇镇的镇中心,透过古旧的街巷阡陌,苏维埃时期的生动景象历历在目。镇上建着许多苏维埃时期遗留的建筑,豫东南道委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少共赤南县委、赤城县邮政局、红军医院、政治保卫局等等,无一例外是砖墙斑驳,但那些涂绘在老墙上的镰刀斧头图案格外亮眼,熔铸在革命旧址内的军民浮雕栩栩如生,一面面红色军旗迎风招展。我走过,默默观看,那些珍贵的老照片和文物告诉了我们很多。邮局里展示的红军家书,叙述着这样的事实,红军战士卢炳银参军后的三个月内寄给父亲的二封信,每次收件人的姓名读音一样,但字却不同,想来战士的文化不高,都是请先生代笔,但思念父母的拳拳之心,跃然纸上。父亲卢宜章没有等到儿子的第三封信,也不清楚他儿子是牺牲在何时何地。留下姓名的金寨籍烈士11000名,铭刻在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碑上,更多的金寨烈士没有留下姓名。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金寨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他们的功绩永世长存!
红军邮局
红军家书
汤家汇镇西山坡上有座建于明代的接善寺,寺庙里的那株银杏树高大蔽天,我们在大树下聆听着讲解员深情的诉说。1931年豫东南道区苏维埃设于此,创办列宁小学,红军队伍曾驻扎在此。几百年的青砖黛瓦,衬得夏日绿意浓,古刹深深,里面别有洞天。北苑的女贞矗立院子中央,四根枝杈缠缠绕绕,正对着古旧的学堂兼会堂,十几条木凳还摆在那里,墙壁上的革命标语依稀可见,主席台上悬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走进学堂,触摸那些沉浸历史封尘的桌椅,耳畔回响起朗朗读书声,革命口号此起彼伏,在会堂上空久久回荡着。
列宁小学
离开接善寺时,我们在那株挺拔的银杏树下拍照留念。古老的银杏树目睹了数百年的历史尘烟,也经历了近代革命的风云熏陶与洗礼。此时,微风拂面,银杏树上茂密的树叶在风中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向专程来此缅怀先烈的后代人致以谢意。
大树下
(四)
在汤家汇镇参观革命遗址群时,心情最沉重的是参观姚氏祠的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分局旧址。
1931年,刚从苏联回国担任中共鄂豫皖分局书记的张国焘,错误地对苏区党组织、红军、苏维埃政权予以否认,认为在领导干部中充满敌对分子,“皖西反革命之多,几乎各指导机关充满了反革命”。因此,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极力推行“肃反”运动,大搞“肃反扩大化”,使许多忠于革命的红军干部遭到错误地迫害。仅仅在赤城县保卫分局,就有千余人受审讯后被错杀。
保卫分局内景
保卫分局旧址里的“审讯室”、“关押室”依旧保持着原貌。旧址陈列室挂着许多当年被错杀的优秀干部的图片及介绍。其中有红1军军长许继慎(红军军事家,黄埔一期生)、立夏节起义领导人周维炯、赤城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王凤池。甚至保卫分局局长雷长友也被诬告“肃反不力”惨遭杀害。
开国中将林维先(金寨县南溪镇人)曾经担任红82师师长,在“肃反”时被诬为”“AB团”(反党组织),在公审时台下的82师官兵冒死为师长喊冤才免于一死,但被开除党籍下放部队担架队当挑夫。
讲解员介绍说:张国焘来到苏区任职时有个奇怪的想法,只要穿过长衫带着眼镜的应当有些文化,有文化点子多,动摇心越强,越容易成为反革命。所以被杀害的大部分是红军团级以上有文化素质的优秀干部。
开国大校、金寨县汤家汇人黄浙夫解放后回到故乡,来到姚氏祠保卫分局旧址时放声大哭,他就是当年从这里逃出的,差一点被害。他的许多战友在这里被残忍杀害。
保卫局关押室
徐向前元帅的妻子程训宣也在这场肃反运动中被杀。在关于这场“肃反扩大化”教训的回忆录里,徐帅沉痛地写道:“一场革命,人民群众的牺牲是巨大的,不仅对敌斗争要付出血的代价,在党的路线发生错误时,同样会发生血的代价。”
发生在汤家汇镇保卫分局的沉痛往事,令人无限唏嘘。“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肃反时的审讯室场景(模拟)
(五)
金寨县梅山镇是如今的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庄严雄伟的红军广场,就建在梅山镇的中央。
广场高处就是翠柏环绕的红军烈士陵园。陵园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高耸入云。
从红军广场走向革命烈士纪念塔,分别需要攀登59级台阶、50级、28级、25级、49级……意味着59位开国将军,占安徽五分之一的烈士人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金寨迎来最终解放的1949年……我们听完关于台阶的解释,忍不住放慢了脚步,浅灰的岩石板路上落下一个个影子,一步一凝眸,青山埋忠骨、峻岭铸英魂,刚毅的精神在陵园里久久回荡。那一段走得格外漫长。
红军烈士陵园
红军广场另一侧那座庄重高大的建筑物,就是“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因为旅行社安排的参观时间不足一小时,馆内展出的大量革命实物,历史照片,场景模拟及文字展板让我们目不暇接,来不及消化。但是,我们能够记住那些走出金寨的红军将士们,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传奇故事与精彩瞬间。
大别山金寨县革命纪念馆
中原突围时的军区第一旅,在旅长皮定钧(开国中将,金寨双石乡人)的带领下,以不惜牺牲全旅的代价,吸引敌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上级领导在布置任务时特意嘱咐皮定均,在情况危急时,可以换装离队。但皮定均硬是突出重围,把全旅整编制地带到华东解放区。“皮有功,少晋中”是军迷们至今津津乐道的话题。“皮旅”也成为人民军队百折不摧、所向披靡的代名词。
开国中将陈先瑞(金寨双河镇人)的故事更为传奇,他有两个称号 一是“红军陕南王”,这是毛主席亲口封的,表彰他在任红七十四师师长期间,率部独立坚持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另一个称号“最牛红军班长”,是军迷们封的。指的是陈先瑞在红25军当班长时,手下有两名战士后来成了开国上将,一名是攻打海南岛前线总指挥的韩先楚,另一名是曾任空军副司令的刘震。
陈先瑞将军(最牛红军班长)
还是回到在金寨重建的红25军。
1932年,在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的清剿下,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从鄂豫皖苏区转移。金寨地区的滞留红军及革命群众惨遭敌人围剿,蒋介石还为表彰最先攻入金家寨(苏区首府)的卫立煌部队,特例设置”立煌县“,整个苏区陷入白色恐怖之中。“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苏区军民没有屈服,在金寨大畈重新组建红28军,并于第二年与其他部队合并为新的红25军。因为这支红军士兵非常年轻,许多战士只有13-14岁,被戏称为“娃娃军”。正是这支红军部队,在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期间,军政委吴焕先在战斗中牺牲)。红25军是四支独立完成长征(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及红25军)中第一个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也是唯一长征结束时的人数多于出发时的部队,创造了奇迹。
军长徐海东在迎接中央红军时,收到毛主席希望借款二千大洋的借条时,主动拿出部队积蓄的五千大洋(只留下二千),以解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充分体现了徐海东对党中央忠诚与坚强党性。毛主席赞扬徐海东是对革命立大功的人,也是对来自金寨的红25军的高度赞赏。
金寨籍将军们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金寨的老人们会说,这些故事如同天上的繁星,数不清的。
将星璀璨
(六)
《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窥中原者,必得淮泗。”淮河流域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26万亿年的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见证过吴楚江淮百年之战,震撼人们最深的还是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那天,乌云压得天空很低,雨淅淅沥沥地下,滋润了菜畦。
1947年7月29日,国民党军重点围攻党中央所在的陕北根据地,毛主席给刘伯承、邓小平拍绝密电报:“陕北情况甚为困难”,要求刘邓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尽快外线作战,摆脱困难局面。刘邓首长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不到十天,刘邓十万大军就千里南下,越过黄河、淮河,8月27日进入大别山区。摆在眼前的艰难困苦,关隘重重,刘伯承、邓小平在金寨沙河乡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围坐在暗灯下,思考如何在贫瘠的大别山区发动群众,重新开辟根据地。屋外很黑,刘邓首长的心里却充满了火焰。
雕塑: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们在参观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时,看到这样一幕,军区特务团3连副连长赵桂良带领两个战士从百姓商号里拿火柴、丝棉、脸盆之类的生活用品,结果被公审枪决。严明的军纪,爱民的举动,让大别山的老百姓相信,当年的红军回来了。刘邓大军不仅仅在大别山站住了脚,还吹响了大反攻的号角。鄂豫皖地区重新焕发了革命的青春。
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刘邓大军解放国民党“立煌县”城金家寨后,建立民主政权,更名金寨县。当时的人民政府白涛县长刊发他自己撰写的布告:
查我金家寨,大别山中心,
革命根据地,中外有威名,
立煌本国贼,不应留臭名,
改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
读着这条充满那个时代语言风格的布告,我们有些忍俊不禁。(以名立县的卫立煌,在抗战时与八路军配合积极抗日,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政权挑起的内战态度消极,此乃后话。)离开前方指挥部旧址时,大雨如注,雨水在平坦的水泥路上,溅起朵朵水浪。遥想75年前的刘邓大军在高山上行进途中,同样遇到暴雨倾盆,甚至飞雪如絮,那时只有泥泞不堪的山道,高海拔的寒风更是时时刻刻钻进战士们单薄的衣袖,挡在将士面前的岂止是一座风雪大别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给金寨增添了一部恢弘壮丽的英雄史诗。
大别山石刻
(七)
地处鄂豫皖交汇的大别山,与湘赣边界的井冈山一样,都是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名山大川。在参观游览过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后,不来金寨是一种遗憾。学习党史,更应当到红色旧址去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到许多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的细节,沉钩逸事,受益匪浅。金寨的名头确实不如瑞金,大别山也没有井冈山那么闻名遐迩,但汤家汇镇保留的革命旧址众多,俨然一座原滋原味的苏维埃老城,弥足珍贵。
大别山天堂寨景区
鄂豫皖苏区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有如下事实作证:到达陕北的三支红军主力中,红四方面军人数最多,开国将军最多。遗憾的是从苏联“空降”大别山的张国焘,借肃反排斥异己,错杀了许多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
金寨人经常说,若不是张国焘,(红四方面军在)十大元帅中怎么可能只有徐帅一人?他们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在天堂寨主峰的江淮分水岭处俯瞰群峰叠嶂,一会儿云雾飘渺,一会儿阳光明媚,不时变换着明暗的色泽,如同中国革命史的章节,迂回曲折,时而低沉阴郁,时而高昂激荡。曾经偏僻落后的金寨,如今已经脱贫奔小康。我们乘坐宽敞明亮的高铁列车,从杭州抵达金寨只需要三个多小时。2009年完工的合武高铁,原来的规划没有金寨站。中央领导说,“金寨是革命老区,国家不能忘记”,于是,高铁规划部门特意修改图纸,让合武高铁绕道金寨。
江淮分水岭
从金寨返杭时,同行的伙伴们买了六安瓜片,金寨天麻等土特产,不是因为导游通常的说辞——“为革命老区做点贡献”,而是老区环境优良,天然绿色食品,值得信赖。尤其鄂豫皖地区的名茶占中国名茶十之有四,如数家珍一下: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信阳毛尖。本人则在品尝了金寨吊锅特色菜后,再带上一瓶大别山酒,权当对这次金寨游的纪念了。
因为台风“烟花”侵袭浙江沿海,原定从金寨到温州(停靠杭州)的沿海高铁停运了, 我们当即改变计划,从汤家汇镇沿“G40沪陕高速”径直抵达高铁合肥南站,再换乘当天的宁合高铁返回杭州,丝毫没有受到台风的影响。便捷的交通网络使得金寨革命老区完全融入到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进程中。
金寨,如同它响亮的名字,从伊始起就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在祖国大地上熠熠生辉。
革命烈士纪念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