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方言十级(乌兰察布汉语重叠方言)
乌兰察布方言十级(乌兰察布汉语重叠方言) (1)单音节词重叠(AA式):帽帽、嘴嘴、匣匣、本本、坛坛、壶壶、盘盘、瓶瓶。 普通话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乌兰察布方言则不受此限制。例如: 乌兰察布方言中叠音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拟声词;词汇有“AA”“ABB”“AAB”“AABB”“ABAB”“ABCC”以及特别重叠等多种形式,词组中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同音同型字。 乌兰察布方言中除与普通话相一致的重叠形式外,还有几种特殊的重叠形式。 1.名词重叠式
作者收藏的汉语方言专著
文/孟泽辉 辛丑年五月廿九
方言重叠即为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在乌兰察布地区方言应用中极为广泛。口语叠音词的使用,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具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也会大大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叠音词能增强对语言的感受,使听觉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叠音词还往往表现亲切、爱怜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这种方法借以表达深切的情意。在儿歌中常见的叠音词:“小猫咪咪”“小鸭嘎嘎”等,就是运用拟声叠音,勾勒出清纯可爱、生动活泼的画面,表现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动物可爱的形象。
乌兰察布方言中叠音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拟声词;词汇有“AA”“ABB”“AAB”“AABB”“ABAB”“ABCC”以及特别重叠等多种形式,词组中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同音同型字。
乌兰察布方言中除与普通话相一致的重叠形式外,还有几种特殊的重叠形式。
1.名词重叠式
普通话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乌兰察布方言则不受此限制。例如:
(1)单音节词重叠(AA式):帽帽、嘴嘴、匣匣、本本、坛坛、壶壶、盘盘、瓶瓶。
(2)单音节词所加辅助词的重叠(ABB式):线绳绳、柴棍棍、酒盅盅、毛眼眼、棋砣砣。
(3)单音节词所加辅助词的重叠(AAB式):码码架(一人踩在另一人肩上)、毛毛虫、帽帽鸡(母鸡头顶长有一丛较高的羽毛)。
(4)双音节词重叠(AABB式):头头脑脑、年年月月、上上下下、盆盆钵钵、坛坛罐罐。
(5)双音节词重叠(ABCC式):驴粪蛋蛋、烟灰缸缸、玻璃珠珠、蟑末牛牛、榆树钱钱。
2.动词重叠式
动词重叠后,含有尝试或时间短暂等附加意义。单音节动词重叠后,中间可以加“一”或“了”,加“一”或不加“一”,表示的意义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加“一”在方言中顺口流利,反之感觉生硬。加“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例如:
(1)单音节词重叠(AA式):戳戳(指图章)、锁锁(锁子)、扣扣(纽扣)、镚镚(硬币)。
(2)单音节词重叠(A(一)A式):试(一)试、眊(一)眊、瞭(一)瞭、谈(一)谈、揉(一)揉、揪(一)揪。
(3)单音节词重叠(A(了)A式):试(了)试、眊(了)眊、瞭(了)瞭、谈(了)谈、揉(了)揉、揪(了)揪。
(4)单音节词所加辅助词的重叠(ABB式):亲嘴嘴、跳房房、歇凉凉、抓蛋蛋、立能能、挑交交。
(5)双音节词重叠(ABAB式):拾掇拾掇、歇活歇活、思谋思谋、忽摇忽摇、圪挤圪挤、呱啦呱啦。
(6)双音节词重叠(AABB式):洗洗涮涮、吵吵闹闹、进进出出、跌跌绊绊、圪圪缩缩、扣扣掐掐。
3.形容词重叠式
单音形容词重叠和普通话相同,不过,后一音节通常要儿化,“儿”后多跟助词“的”。
(1)单音节词重叠(AA儿的式):款款儿的、圆圆儿的、绵绵儿的、细细儿的、慢慢儿的、好好儿的。
(2)单音节词所加辅助词的重叠(ABB式):黑乎乎、酸溜溜、腻味味、绿茵茵、青滋滋、齐刷刷。
(3)双音节词重叠(AABB式):忽忽悠悠、神神道道、洋洋误误、大大咧咧、满满登登、吹吹拍拍。
(4)双音节词重叠(ABAB式):雪白雪白、黑亮黑亮、金黄金黄、呱达呱达、暖和暖和、忽闪忽闪。
(5)四字词汇可加进“圪”字,构成(A圪BB式):硬圪崩崩、脆圪铮铮、麻圪阴阴、胖圪墩墩、苦不畏畏。
4.数量词重叠式
(1)(一)AA式 :一盘盘、一把把、一条条、一层层、一绺绺、一撮撮、一截截。
(2)(一)A(一)A式: 一串一串、一下一下、一遍一遍、一圪堆一圪堆、一圪瘩一圪瘩。
5.副词重叠式
乌兰察布方言中的单音节副词可以重叠,重叠后后一个音节一般都要儿化,例如:刚刚儿、将将儿、可可儿、欠欠儿、死死儿。
6.拟声词重叠式
(1)单音节词重叠(AA式):汪汪(狗叫声)、咩咩(羊叫声)、呱呱(青蛙叫声)、吱吱(老鼠叫声)。
(2)单音节词所加辅助词的重叠(ABB式):圪菜菜(~打了个喷嚏)、圪哇哇(戏匣子唱得~的)、黑楞楞(把我戳侃得~的)、甜生生(这点儿糖稀熬得~的)。
(3)ABB-ABB式,前三个音节与后三个音节之间有一短暂停顿:忽啦啦——忽啦啦、忽隆隆——忽隆隆。
(4)AB-AB式,前两个音节与后两个音节之间有一短暂停顿:忽菜——忽菜、圪叭——圪叭、圪咕——圪咕。
7.方言中特别重叠形式
(1)普通话中一些单音节词在方言中的重叠形式,例如:普通话(绿)叶、坛(子)、面(儿)、台(上)、给(他)、请(朋友);乌兰察布方言为(绿)叶叶、坛坛、面面、台台(上)、给给(他)、请请(朋友)。
(2)普通话中一些双音节词在方言中其中一字重叠,例如:普通话牛犊、铁钵、百岁、正好;乌兰察布方言为:牛犊犊、铁钵钵、百岁岁、正好好。
(3)普通话中以单音和双音表达的名词转换为方言词后再行重叠,例如:调羹、口袋、尘土、小孩、泥球、车框、开裆裤;乌兰察布方言为:小勺勺、倒衩衩、罗罗尘(AAX式)、小娃娃、泥蛋蛋、车篮篮、衩衩裤(AAX式)。
(4)普通话中一些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汇不习惯在乌兰察布方言口语中表达,重叠以后却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例如:罐、画、窟、温水,重叠后分别读作罐罐、画画、窟窟、温温水。
(5)乌兰察布方言中特定的单音节重叠名词,重叠后产生新义,不是原词的意义。例如:牛牛(方言指女人乳房,也是微小昆虫的通称,不能单表“牛”)、胡胡(乐器二胡、四胡、板胡、京胡的统称,不能单表“胡”)、窝窝(玉米窝头和莜面窝窝的统称,方言中不能称作“窝”)、鸬鸬(方言专指鸽子,光说“鸬”便听不懂)、伙伙(泛指群体,方言中不能称作“伙”)。
说明:
1.文中方言直接用读音相似的汉字标明,不标注国际音标。
2.凡涉及方言词汇仅此例举,括号中例句引用原词用波浪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