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碎嘴子海尔(毁掉海尔)

碎嘴子海尔(毁掉海尔)【开放】当下小米的作战方式跟海尔模式有相似之处——小米旗下的数百种产品均来自小米控股的公司。而张瑞敏说:“我觉得更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也是他对海尔这几年的总结。那些年,“追上了曾经奉为经典的榜样”的张瑞敏,同时也苦于“失去了可资借鉴的标杆”。于是,当海尔驶至这个无人之境,张瑞敏的做法是:拆掉它。

碎嘴子海尔(毁掉海尔)(1)

上个世纪海尔轰动一时的砸冰箱事件后,“海尔大锤”被收入国家博物馆,编号092。现在的张瑞敏,早已拿起一把新的锤子,要把海尔整个砸掉。

文 / 华商韬略 彭梁洁

2016年7月,作为湖畔大学校长的马云带学员们来到青岛海尔总部学习交流,演讲环节后,有同学向马云提问:“马校长,此时此刻,您用哪一句词或者是哪一首诗评价阿里的过去和未来?”

马云的回答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张瑞敏说:“我觉得更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也是他对海尔这几年的总结。

那些年,“追上了曾经奉为经典的榜样”的张瑞敏,同时也苦于“失去了可资借鉴的标杆”。于是,当海尔驶至这个无人之境,张瑞敏的做法是:拆掉它。

当下小米的作战方式跟海尔模式有相似之处——小米旗下的数百种产品均来自小米控股的公司。

【开放】

实际上,张瑞敏在2005年开始的全球化战略时提出的“人单合一”就已经体现出了互联网思维,海尔也开始尝到做平台的甜头。

这个阶段,张瑞敏开始实践《宏观维基经济学》提到的“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理念,不再单凭自己的力量研发,而是在全球建立平台型的研发中心。“在此之前,是高能力的研发人员决定了研发能力,现在是能整合到的资源共享决定了研发能力。”

“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这个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为海尔的HOPE开放创新平台。海尔的很多产品创新正来源于这一平台。

举例来说:

2015年,海尔空调产品部向海尔开放创新平台HOPE提出寻求创新点的需求,归纳发现将自然风与空调结合是目前创新的主要方向。

针对HOPE系统提出的意见,研发人员跋涉20000公里测试竹林、海边等300个自然场景,采集自然风的风速及风量数据。

2016年1月,海尔空调研发部门在又在HOPE上发布了创客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可满足这些要求的研发企业,最终从系统筛选出的8家企业中选中了两家研发机构与海尔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

8月,海尔“自然风”空调系列正式上市,是全球首例自然风空调。

根据张瑞敏的设想,海尔向世界开放的是一个资源平台,任何外部的研发资源都可以无障碍的进入:所有员工都可以在上面自主创业,所有供应商和消费者都可以参与到创新新产品的全过程中,所有优秀资源都能在上面实现自我价值。

HOPE系统和日日顺物流都是“海尔COSMO”大平台的分支。“海尔COSMO”囊括七大部分,包含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也是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似于德国的“工业4.0平台”和美国的“数字制造平台”。

COSMO在希腊语中是宇宙的意思,在这个平台上,张瑞敏要实现的是海尔logo中“定制智慧生活”的野心。

从一个庞大组织向平台转型时,组织结构上的变革,让张瑞敏的职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简言之,过去是在封闭的系统里,把决策灌输下去,然后他们给我结果,我再来检查问题;现在是开放,看能不能把全球最好的资源引进来。过去,他们遇到问题一定来找我,由我来决定你做得对不对,怎么去解决;现在不允许来找我,一定要找市场,一定要找全球的资源,反过来变成我问他们,你开放了什么?”

【转型的阵痛】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自我毁灭式变革的意义和必要性。

人们对于张瑞敏的质疑主要是,将一个数万人企业作为他实践自己管理思想的小白鼠,是否太任性和疯狂,对海尔的最大担忧则是其会不会失控。

阵痛的一个方面是,改革过程中内部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利益失衡。如今,在一些论坛上,负面的声音主要包括员工对薪酬的控诉,以及消费者对海尔产品和服务质量下降的抱怨。

而另一方面,是不理想的业绩表现和丢失的市场份额。

自1984年成立以来,在张瑞敏的主导下,海尔历经5次战略转型。有些甚至不惜以牺牲增长速度为代价的改革,给了竞争对手迎头赶上的机会。

碎嘴子海尔(毁掉海尔)(2)

1998年-2005年,海尔处于国际化战略阶段,这期间海尔每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平均为27%,首次出现下降。

张瑞敏将这归因于国际市场的影响:“通常的规律是,如果要在母国之外的国家创造本地化的名牌,往往需要经历八年的赔付期,海尔也没有冲破这种规律。”

终于在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最后一年,格力奋起直追,营收首次超过海尔。好在国际化战略最终得到回报:从2008年开始,青岛海尔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保持九连冠。

这还不是最惨的时候。

在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2012年),也是刚推出人单合一模式的那几年,其营收复合增长率降到了个位数。

而在海尔推行网络化战略第一年的2013年,陷入低迷很久的美的集团换股吸收合并美的电器,在深交所挂牌整体上市,当年营收数据几乎翻倍,随后一直开挂至今:

2016年,美的跨入世界500强行列,成为国内第一个进入该榜单的家电企业;2017年,其除了继续保持这一成绩,营收还首次突破2000亿。

近两年,美的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大举收购。

碎嘴子海尔(毁掉海尔)(3)

不久前,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青岛海尔发布了2017年财报。

青岛海尔数据显示,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54亿元,同比增长33.6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37.37%;此外,根据同时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财报,这也是其连续6个季度保持20%以上的增长。

青岛海尔这一涨幅是2010年以来最大,也是营收自2005年被格力超越后的首次成功反击,居美的之下,夺回家电企业第二的排位。

而虽然青岛海尔业绩不如美的,但从整个海尔集团来看,其体量与美的集团不相上下。

今年1月,海尔集团数据显示,2017年海尔集团全球收入为2419亿元,同比增长20%,全球经营利润的增幅达41%;2017年美的财报显示,其总营收为2419.19亿元。

对于海尔来说,这次增长意义重大,对于张瑞敏来说更是如此。但外界普遍把海尔近期业绩的增长归因于收购GEA(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很难说改革在其中起到多大成效。

不论如何,改革进行时,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较量还没有结束。从企业改革史的意义来看,张瑞敏值得获得这个试错的机会,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宽容。

【海尔是云】

张瑞敏说,他比柳传志任正非更焦虑。

跟任正非一样,张瑞敏不仅同样善于将西方哲学融入企业管理思想,也有极强的忧患意识,也“怕死”。

在张瑞敏的期待中,海尔的目标不是要成为跨国公司,而是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因为很多跨国大公司,确实非常非常大,但要垮掉也非常快,像柯达、摩托罗拉。”

因此,网络化对于张瑞敏来说迫在眉睫——其意义并不仅仅是自我证明式的实验,而是不做可能就会死。

其必要性在于,“现在有没有竞争力,不在于你大,而在于你能不能抓住互联网的机会。传统企业是边际效益递减,每一个产品干到最后盈利就越低,只有靠不断扩大产量。但是抓住互联网这个机会,很有可能变成边际效益递增。因为我不仅仅是从产品里得到钱,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聚了很多用户,聚了很多付费资源。”

1994年,海尔创业十年之际,张瑞敏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海尔是海》。现在的张瑞敏不再将海尔比喻成海,他说海尔是一朵云——“海再大,仍有边际,云再小,可接万端。”

所以按照海和云的关系,跨国公司虽大,但仍然有物理边界,而只有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云。

不难发现,张瑞敏在各种场合提到海尔存续的时间,总是用“创业xx年”而不是“成立xx年”的字眼,在他看来,海尔永远处在创业的路上,永远没有真正到达的彼岸。

因为世界永远在变化。

就像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