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你希望他一切顺利,他却抽烟喝酒自残自伤……你希望他冰雪聪明,他却又笨又蠢;你希望他懂礼貌,他却冲你吼叫;你希望他开心快乐,他却闷闷不乐;你希望他温和善良,他却乱发脾气、不停抱怨、摔东西;

文 | 冰千里

来源 | 冰千里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1)



许多来访者对我的评价之一就是「无论情绪多糟糕,我都能接得住」,这个接得住就是所谓的接纳,亲子关系亦是如此。
孩子让你感受好,无须接纳。
他听话懂事学习好、勤奋刻苦有礼貌,那你还接纳什么,你应该兴奋。
因为你的期待他都满足了,是他接纳了你,你不需要接纳他,只需躺在功劳簿上窃喜即可。
所以,接纳的前提是,孩子没有满足你的期待。比如:

你让他写作业,他却在玩游戏;

你希望他懂礼貌,他却冲你吼叫;

你希望他开心快乐,他却闷闷不乐;

你希望他温和善良,他却乱发脾气、不停抱怨、摔东西;

你希望他冰雪聪明,他却又笨又蠢;

你希望他一切顺利,他却抽烟喝酒自残自伤……


只有当孩子与你的期待不符甚至相反的时候,才需要接纳,接纳的内涵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接纳孩子的不好。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2)

图片来源:电影《母亲》

事实上,你觉得一个人不好,却还要接纳他,本身就很变态。
所以你认为的不好其实是错的,你要越过这些不好看清本质,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3)



接纳有三重境界:允许、认可、看见。

允许就是愿意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很多父母没有这个能力,当孩子表达任何不开心,父母往往采取以下 3 种态度,无论有心还是无意。
第一种:安慰与讲道理。

别难过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别和他一般见识。

多往好处想,别往心里去。

你应该这么这么想……


也许你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但这类安慰就是在告诉孩子——你的事我不管、你要自己承担、我不愿看见你的难过。
敏感的孩子还会感到被指责与羞耻。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4)

图片来源:电视剧《以家人之名》

上面这些安慰词都带有某种责备,好像说「你不应该难过、不应该在意、不应该往心里去」,孩子会认为自己表达了不该表达的东西,从而对表达羞耻。
想一想,每次你安慰了别人以后,是不是很轻松呀?
好像你做了该做的事,尽了应尽的义务,然后就没责任了,就轻松了,而对方是否真能做到不往心里去谁知道呢。
有时还会为对方继续悲伤而生气——这人怎么那么不开窍呀,咋劝都没用!
这类安慰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你在用劝慰的方式让自己逃开他的难过给你带来的「麻烦」。
有时安慰的确管点用,那是由于你的在场,并非安慰本身。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5)

图片来源:电影《看上去很美》

第二种:自责与自我暴露。

还有的父母会说:

都怪我不好。

我真糊涂。

我们也尽力了。

我也不容易。

我那时比你可惨多了。

不缺吃不缺喝你知足吧。

若像外婆对我那样,你就没毛病了……


这比安慰更可怕,安慰最起码出于某种自以为是的爱,这些话却来自「恨」。
孩子的态度激活了你对自己父母的恨意,并正在让孩子替你承担恨意。
你的自责会让孩子内疚,让他觉得连累了父母,他们除应对自己的糟糕还要去缓解你的无能无力感。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6)

图片来源:电影《小偷家族》

这种双重压力会让孩子崩溃,外在表现要么更抓狂、失控,要么立马闭嘴独自舔舐伤口。
第三种:制止与争吵。

别他妈说了!烦死了!

闭嘴,滚!

有完没完!我忍你好久了!

要闹出去闹,要哭滚出去哭!

别上学了看你学的这熊样!


更有甚者,会上手一耳光……
毋容置疑,这做法不需要几次,保证孩子今后绝不会如此,他会欺骗你、隐瞒你,会通过其他办法刺激你或对外寻求或彻底闭嘴。
这类父母视孩子为敌人,充满怨恨和报复,借孩子情绪来泄愤。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7)

图片来源:电视剧《大小谎言》

其实,真正的「允许」很简单——你在场,让他说、让他闹、让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听。
别觉得这很简单,相反,这相当难,特别迁怒对象是你本人的时候,稍后我会告诉你如何做到。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8)



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是认可与看见。
你要先看见,才能做到认可,甚至要先看见,才能做到允许。
看见负面情绪背后的动力,这动力就是——期待亲密。
请问,你会冲谁发火?
答案很简单,与你无关之人不会让你有情绪。
能让你发火的对象,都是你认为安全的、亲密的,准确的说是让你恨铁不成钢的人。尽管他一再令你失望,但你却离不开他,还是有期待,希望他能认可你、亲近你、重视你。
所以无论孩子多么「作」,都是因为他没办法让你爱他,一个从来不在你面前作的孩子是彻底绝望了。
还能在你面前表现不好,证明他是勇敢的!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9)

图片来源:电视剧《山茶花开时》
而不是唯唯诺诺俯首认命,只是勇敢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有的眼神透着世故,举动像个小大人。

一旦你清晰了这个动力,就会进入反思,会思索孩子究竟在表达什么,会思索过去一切家庭关系,会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历程——思索中,某些事件与感受也开始浮出水面。
于是,你开始愧疚,开始补偿,开始理解自己,并开始心疼孩子。
那么,认可也就不是问题,你会认可孩子情绪的表达、认可这份勇气、认可他的无奈他的期待,并为孩子还能对你而不对别人表达心存感激——这个过程,才是真实的接纳。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10)



做到真实接纳十分艰难。
第一,你要自我接纳。
不能自我接纳就无法接纳他人,如果有就是强迫接纳,十分消耗。
最近,我把朋友圈签名改成了:敬畏自己生命中的任何阶段。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11)


活着是单程路,谁也无法重新来过,所谓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厌恶、贬低过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经历彻底抹去。
你不要抹去,要去敬畏,当初任何决定与选择都是当时比较而言最优的。
越理解自己的伤痛,就越不容易投给孩子,就不会把包容变成纵容,就不会矫枉过正,譬如:

被严重控制是你的伤,很可能会给孩子过度放纵的自由;

没钱读书是你的伤,很可能把赌注全押在孩子学业上;

没人疼没人爱是你的伤,很可能就会溺爱孩子。


过去可以补偿,但前提是对自己的过去有个清晰认识。
第二,你的负面情绪要有去处。
无论什么办法,不管工作还是瑜伽,不管咨询还是课程,不管伴侣还是情人,不管知己还是闺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纳自己负面情绪的他人或场域。
你的攻击、压抑、愤怒在这里都可以或部分可以被接住、被容纳、被理解。
被接纳越多,就越有经验接纳孩子,这是良性循环。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12)

图片来源:电视剧《高护木的规矩》

否则就是恶性循环,孩子表达攻击,而你的攻击还无处发泄,干柴烈火一点就爆,哪还谈什么接纳。
第三,允许自己接不住孩子。
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你们交织又分离是必然,也是自然。
交织的岁月里,没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纳,恰恰是这种「不够好」给了关系一个间隙,孩子才有机会自我发展。
这并不矛盾,因为不够好和伤害完全是两个维度,所以我最好的建议不是让你无条件接纳,而是有条件接纳,类似某种需求互换。
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会依赖孩子,无意识就会粉饰太平,很容易就变成以爱为名的控制。
但凡两人深度互动,一定是彼此满足,而不是一方总在付出,另一方总在索取。你对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辞。

孩子每一种情绪都在向你发信号(每个发脾气的孩子)(13)

图片来源:电视剧《不完美的她》

你希望孩子考重点学校、希望孩子勤俭节约懂礼貌、希望孩子学钢琴美术架子鼓……你就要清晰这些是你的需要,要明确告诉孩子。
比如这样说「妈妈希望你学钢琴,因为你学了我就开心,就更喜欢你,你愿意满足我吗?」而不是说「让你学钢琴是为你好,让你出人头地有才华」,好像显得多么伟大似的。
明示需求这句话,你讲出来有多难,决定了你们关系有多不和谐。
此刻,孩子学会了 3 点:
第一,我的需要可以像妈妈那样直接表达;
第二,我也是有能力满足别人的,无论他多么权威;
第三,我与妈妈是平等的。
需求互换就是人格的对等,也是接纳的本质,同时要承受一个风险:
孩子可能不会满足你,如同你不会满足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