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为何会后悔擒下鳌拜(康熙帝14岁亲征却没有实权)
康熙晚年为何会后悔擒下鳌拜(康熙帝14岁亲征却没有实权)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的是进退规则中暗含的玄机故事中康熙皇帝少年时期就明白的进退潜规则,为了抓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给我们的启示很大,退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进,特别是当我们的力量还处在弱势的地位时,就更应该多一些隐忍,等待机会成熟时大显身手,从而达到极佳的效果。康熙狠狠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队伍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的下场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不待,鳌拜紧紧闭着双眼一句话也没说,自知难逃一死。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最后定下了除掉鳌拜的计策,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就好像没有发生过昨天那场争执,鳌拜心里暗自得意的说:皇帝到底是小孩,一句大吼就怕我了。鳌拜哪里知道这个小孩忍着是为了最后胜利的除掉他。没过几天,康熙就给鳌拜晋爵位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进爵,鳌拜心里那是个美滋滋,康
有时侯,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等待最适宜的时机果断出击。一代明君康熙除去鳌拜的故事,就说明了进退潜规则的好处,在康熙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征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独揽大权,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帝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起来了,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
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好忍着,表面上皇上说不准杀,但实际上还是鳌拜实力大根本就不听皇帝的,鳌拜一气之下,甩袖扬长而去,满朝文武人人惶恐,没人敢吱声,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下令将苏克萨哈一家人全部诛杀,康熙听到苏克萨哈被处死的消息,气的两眼冒火,决定一定要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鳌拜本人身高力大,武功高强,还掌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康熙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易事,弄不好,还会激起兵变,那样他这皇帝的位子也会不保。
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最后定下了除掉鳌拜的计策,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就好像没有发生过昨天那场争执,鳌拜心里暗自得意的说:皇帝到底是小孩,一句大吼就怕我了。鳌拜哪里知道这个小孩忍着是为了最后胜利的除掉他。
没过几天,康熙就给鳌拜晋爵位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进爵,鳌拜心里那是个美滋滋,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为的是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脚力摔跤,康熙也自己加入了摔跤队伍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当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鳌拜进宫奏事,见一伙小太监练习摔跤,康熙就在一旁呐喊助威,鳌拜也认为是小皇帝瞎折腾闹着玩。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的信赖,鳌拜渐渐的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太监们,技艺逐渐成熟,康熙觉得时机已到,是到除掉鳌拜的时候了。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在和小太监们摔跤玩呢,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的就接近了鳌拜身边,大家一拥而上,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等鳌拜反应过来时已经被十几个小太监牢牢的将他制伏在地,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哪敢让他脱了身。
康熙狠狠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队伍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的下场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不待,鳌拜紧紧闭着双眼一句话也没说,自知难逃一死。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的是进退规则中暗含的玄机故事中康熙皇帝少年时期就明白的进退潜规则,为了抓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给我们的启示很大,退有时是为了更好的进,特别是当我们的力量还处在弱势的地位时,就更应该多一些隐忍,等待机会成熟时大显身手,从而达到极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