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司马光到底有何恩怨(王安石为啥斗不过司马光)
王安石与司马光到底有何恩怨(王安石为啥斗不过司马光)王安石的每一次辉煌,都伴随着司马光的痛苦。最初,王安石和司马光各持己见,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这边。司马光感觉受挫,政治抱负变成了政治包袱,作为反对派,当然不能撸起袖子为王安石擂鼓助威,于是借故编写《资治通鉴》,不参与改革活动,算是首战失利。变法期间,宋神宗虽然迫于强大压力,也曾动摇过,但这位皇帝仍然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精神可嘉,值得表扬。宋神宗主政期间,王安石先后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就是神宗动摇的表现。当时的宋朝,就像一辆旅游大巴车,究竟走哪条路线,要由掌控方向盘的司机来决定,而这个司机就是皇帝,并且司机也不能确保自己能干多长时间,下任司机是什么脾气都是未知数。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就相当于车上的导游。导游可以建议司机调整行进线路。所以,在行进路程中,有时撒丫子一个劲儿往前窜,有时又扭扭捏捏的,不是腰疼就是屁股疼,这辆大巴车出现这个状态,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王安石是何等聪明?他当
王安石和司马光,就像玩跷跷板的两个小伙伴,在一升一降中轮换,虽然两人在同一年去世,而围绕新法的斗争却仍然没有结束。在此起彼伏的党争中,北宋的国运被带着节奏,一路颠簸着前行。
在有生之年,王安石并没有看到新法的彻底实现,而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新法措施,被保守派司马光逐条相继废除。从这个角度说,王安石确实没有斗过司马光,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安石变法,最终目的就是富国强兵,这一点其实历朝历代都一样,稍后再说一下后世变法的佼佼者张居正,不得不服,这位明朝的变法大师,技高一筹,解决了王安石遇到的所有障碍。
早在宋英宗在位期间,宋朝财政已经连年亏空,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穷得叮当响。军事上不但受制于辽朝,甚至连臣服小国西夏都不再乖乖听话了,脸面实在有些挂不住。据《宋史·食货志下一》记载,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财政亏空达到1572万。
当时的宋朝,就像一辆旅游大巴车,究竟走哪条路线,要由掌控方向盘的司机来决定,而这个司机就是皇帝,并且司机也不能确保自己能干多长时间,下任司机是什么脾气都是未知数。
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就相当于车上的导游。导游可以建议司机调整行进线路。所以,在行进路程中,有时撒丫子一个劲儿往前窜,有时又扭扭捏捏的,不是腰疼就是屁股疼,这辆大巴车出现这个状态,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
王安石是何等聪明?他当然深知这一点。宋英宗执政时,王安石知道英宗身体不好,担心变法不能得到持续支持,都没有出头,后来宋神宗当了司机,王安石觉着机会终于来了。
变法期间,宋神宗虽然迫于强大压力,也曾动摇过,但这位皇帝仍然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精神可嘉,值得表扬。宋神宗主政期间,王安石先后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就是神宗动摇的表现。
王安石的每一次辉煌,都伴随着司马光的痛苦。最初,王安石和司马光各持己见,宋神宗站在了王安石这边。司马光感觉受挫,政治抱负变成了政治包袱,作为反对派,当然不能撸起袖子为王安石擂鼓助威,于是借故编写《资治通鉴》,不参与改革活动,算是首战失利。
司马光仕途的曙光,就是王安石的夕阳西下。他们两个的忽高忽低,背后折射的是变法遇到阻力后,宋神宗抗压弹性的变化。可惜的是,如果游戏规则是三局两胜,轮到王安石出牌的时候,公元1086年,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位选手同时长眠于地下了。
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变法得以维系的前提,是皇帝强有力的支持。王安石给变法留下了一个前途未卜的结局。后来随着皇帝的更替,王安石变法也历经了三个阶段。
宋神宗:王安石指定了前进路线后,宋神宗基本上就一脚油门踩下去。
太皇太后高氏(英宗后):宋神宗病逝,哲宗执政,但哲宗才10岁,作为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开始垂帘听政。但这位老奶奶觉着司马光说得在理,于是王安石新法相继被废。
宋神宗画像
有趣的是,保守派内部也出现了分歧,除了带头大哥司马光,程颢、苏辙、苏轼等等也是政见不同,一个个争得面红耳热,至于几大帮派的言论,这里就不再引用。对于这件事,我始终有个疑问:是北宋的人才太多了呢?还是北宋没有顶尖人才?
宋哲宗:高老太太在帘子后面坐了8年之后,因病去世。18岁的宋哲宗终于没有了束缚,开始亲政,大力启用改革派,继续走宋神宗的路子,苏辙一派失势。
王安石变法遇到的问题,除了受制于皇帝的支持,也受制于党争。皇帝支持不能稳定持久,导致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得势,阻碍新法实施;变法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即王安石的同僚,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形成坚不可摧的中坚力量。
明朝首辅张居正影视剧形象
有代表性的人物,苏辙、苏轼兄弟,是很有意思的一对兄弟。苏辙支持变法,却不认同王安石的主张:先兴利,后除弊。苏辙认为主要是除弊,兴利就没必要了。苏辙觉着只要不再继续乱花钱,堵住乱花钱的漏洞,就完事大吉。因此变法力量进一步削弱。
400多年后,明朝的张居正,用了10年时间推行新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罗渐升认为,张居正获得成功,是因为他解决了王安石遇到的这两个棘手的问题。
首先,张居正面对的是孤儿寡母,万历皇帝年幼,同样是10岁登基,李太后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后宫不能干政,即便是有操纵的想法,终究不敢坐在帘子后面。
明朝李太后影视剧形象
并且,张居正是皇帝教育班底的负责人,因常年相处,李太后和万历皇帝都对张居正很尊重。相当于长时间放手让张居正去主政,能够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张居正成了实际的当家人,从顶层支持来说,具备极佳的条件,直到张居正病逝。
其次,张居正改革的第一条是什么呢?吏治改革。通过吏治调整,那些对新法持反对意见的当权者,统统被踢出局外,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扫清了障碍。同时,整治边防,启用了戚继光等名将,营造了踏踏实实变法的内部环境。
张居正变法的措施很多,上述两方面最为关键。至于其它的细则条款,细细考究,不过是将前人的提法加以改进实施而已,比如经常提到的一条鞭法,连海瑞都不是原创,更何况张居正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依靠“三不足”指导思想,给自己和别人打气。事实证明,推行新法,仅仅有强烈变法的气概,显然是不够的,提前清除可能遇到的阻力,对于新法成功,才是至关重要的。
王安石在变革中深深感到势单力孤,反对派力量越来越强大,更加力不从心。即便是历史上没有司马光,也会出现司马缸,结果大同小异,原因就是王安石没有像张居正那样做好前期工作。
文\罗渐升 图\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