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打糍粑这一风俗是咋来的(风俗打糍粑)

打糍粑这一风俗是咋来的(风俗打糍粑)蒸桶里米装的较多,大概有二十多斤,灶膛里的火要大,要不时往锅里加开水,一直烧一个多小时,蒸桶里的米就差不多就熟了。把泡了三天的糯米从水桶里或是水缸里捞出来放在蒸桶里,然后把蒸桶架在土灶的铁锅上,铁锅里上水,灶膛里加上木材,开始蒸米。每到进腊月,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好糯米洗好,然后放进水桶里加井水泡着。我们家要做的糍粑量大,都是用大水缸泡的,泡个两三天之后就开始准备打糍粑了。打糍粑要用的工具有石舀、糍粑棍、蒸桶、蒸布,这些用具在打糍粑之前都要准备好,在我们村里属我们家每年要打的糍粑最多,所以这些工具全村只有我们家有。

午饭的米饭是用糯米做的,看着碗里糯糯的白米饭,想起小时候吃糯米饭的场景。

糯米饭盛到碗里并不着急吃,趁着米饭热气腾腾,拿起筷子开始快速在米饭里捣腾,一边捣腾一边翻,一直到米饭粘成糍粑的样子,吃到嘴里软糯香甜。也不需要吃菜,一碗糍粑米饭很快就下肚。碗底,筷子上都黏上糍粑碎,洗碗要泡好久才能将糍粑碎洗掉。

记得小时,糯米跟普通的大米的售卖价格不一样的,糯米要比大米贵的多,所以糯米留仓比较少,偶尔蒸一次糯米饭都无比稀罕。

对糍粑有一种情怀,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糍粑。

每到进腊月,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好糯米洗好,然后放进水桶里加井水泡着。

我们家要做的糍粑量大,都是用大水缸泡的,泡个两三天之后就开始准备打糍粑了。

打糍粑要用的工具有石舀、糍粑棍、蒸桶、蒸布,这些用具在打糍粑之前都要准备好,在我们村里属我们家每年要打的糍粑最多,所以这些工具全村只有我们家有。

把泡了三天的糯米从水桶里或是水缸里捞出来放在蒸桶里,然后把蒸桶架在土灶的铁锅上,铁锅里上水,灶膛里加上木材,开始蒸米。

蒸桶里米装的较多,大概有二十多斤,灶膛里的火要大,要不时往锅里加开水,一直烧一个多小时,蒸桶里的米就差不多就熟了。

打糍粑这一风俗是咋来的(风俗打糍粑)(1)

大蒸桶

父亲用一条长长的湿毛巾嘞着蒸桶,把滚烫的蒸桶抱起来,放到提前准备好的石舀旁边,将蒸桶里蒸熟的米倒进石舀也是一样技术活,父亲每次都是快准狠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

打糍粑也是一项体力活,通常都是村里的壮劳力来一起帮忙,一人一根糍粑棍开始围着石舀转圈在石舀里捣,直到糯米全部捣碎变成黏在一起成一个大团子。然后拿湿毛巾沾水擦石舀的底部,擦的时候需要四个人一起捣一个地方,然后一起数:“一、二、三”同时使劲拉起糍粑,石舀底面就露出来,擦石舀的人手速要快,要在糍粑落下之前完成。擦完之后顺手用干净的毛巾揪一块,然后拿给旁边口水直流的小孩子,小孩子吃的嘴巴上手上都是黏黏的。

一圈擦完之后,四个打糍粑的人在石舀的一边用力,把石舀里的糍粑翻个面,然后继续之前转圈打糍粑的动作。直到另一边的米粒全部变成黏黏的糍粑就算打好了,往往这个时候四个打糍粑的人都累满头大汗。

打糍粑这一风俗是咋来的(风俗打糍粑)(2)

打糍粑进行中

还有一个人盘糍粑。打好的糍粑放到案板上是一大块,盘糍粑需要两个人,一直将大团糍粑盘成薄薄的1厘米厚的糍粑片,然后放置两三天,糍粑就变成质地较硬的糍粑块。用刀切成10厘米见方的方块,堆在案板上等待风干。

十多天后,这些糍粑块就会变得更干更硬,这时候就可以加水泡起来了。这就是储存糍粑的方法,水要淹过糍粑,不然漏在外面的就很容易坏掉。储存在水缸里的糍粑可以一直保存到来年的春天。

打糍粑这件事是每年冬天我家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小孩子比较喜欢的一件事。因为我就是那个等在地窑旁边等待大人揪一块糍粑的小孩!

离家在外十多年,每次回家的时间都是春节的前夕,已经看不到父母亲打糍粑的场景了,如今想起打糍粑的场景,仿佛还是回到小时候,春节也是那样令人期待!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