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习惯无聊(我们因何常常感到)
为什么要习惯无聊(我们因何常常感到)无聊是一种因为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与周围世界产生有效联结,而产生的不适感。从心理学角度讲,无聊和焦虑紧密相关。01无聊是对人生没有目标感的副产物,或者做完一件事情后,余温散去的衍生物。比如一直紧追的电视剧大结局之后的空虚感,第二天准点打开电视却发现不知道要看什么。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说出“好无聊”三个字。
殊不知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越说越容易陷入无聊状态。
在智能设备随身携带的时代,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刷朋友圈、短视频、微博、游戏开黑……看似已经将一切空闲时间填满,但这种填充如同是蓬松的棉絮,时间一过又陷入了更大的无聊空虚状态。
我们知道这种无需努力就可以获得的“刺激”,是会不停提高导致阈值的,总有靠平常手段再也满足不了的时候。
01
- 无聊是啥。
无聊是对人生没有目标感的副产物,或者做完一件事情后,余温散去的衍生物。
比如一直紧追的电视剧大结局之后的空虚感,第二天准点打开电视却发现不知道要看什么。
从心理学角度讲,无聊和焦虑紧密相关。
无聊是一种因为无法参与到令人满足的活动,与周围世界产生有效联结,而产生的不适感。
比如因为疫情居家隔离的我。
往往上一秒还沉浸在短视频带来的快乐,下一秒就开始无聊起来。
当我看不到前面的方向,想要做点什么,但又不想去做手头正需要我做的事情时,无聊就会找上门来了。
这是一种怠惰或者萎靡不振的感觉。
还是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焦躁地想做一件事,却不知道该做什么。
百无聊赖是人生!
无聊,还表现为一种空虚和心理上的饥饿。
我们知道自己有所求,需要发泄,但又在现实中找不到这个隐藏需求的“痛点”,无聊,就由此诞生了。
而且,无聊会一直伴随我们,走过人生的各个阶段。
- 少年时期特别明显
- 成年期弱一些
- 老年期再度明显
无聊可能不会时时刻刻存在,可它也无法永久灭绝。
无聊将一直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个阶段。
二、无聊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的大脑有一套内啡肽机制,还有一套多巴胺机制。
多巴胺让人快速开心,是短暂快乐,内啡肽让人长久的幸福满足。
我想,无聊就应该是多巴胺失效后,转到内啡肽的中的这个中间过程。
如果多巴胺失效后,无法转入到内啡肽状态,就产生了空虚,就只能暂时找多巴胺再次替代这种空虚感。
由于身体有适应机制,同样计量多巴胺多用几次后,就无法产生之前相同高度快感了,需要更多多巴胺,更刺激事情,进入了恶性循环。
大脑的快乐机制
三、人为何会感觉到无聊。
个人认为无聊的原因是当下的自己与所处的场景之间无法匹配,而自己又没有意愿主动去做什么事情来符合当下的场景。
或者说无聊有两种,一种是无知的无聊,也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还能干点什么让自己积极起来,一种是无能的无聊,也就是你明知道自己还可以干点什么,但是却没有能力去做,只能无聊下去。
至于无聊的危害,在你的认知和觉知达到足够的高度之前,你能意识不到,即便偶尔意识到了,也改变不了,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当然,无聊也是一个选择。
有些时候你宁愿无聊也不愿意积极起来,这就是一种消极的选择,这代表的是你消极的内心,并非是你不知道无聊的坏处。
工作中要有不断的挑战性,这样的消除无聊,能跳一跳的高度。
百无聊赖是人生!
通过研究发现,更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主导性的人,相对不容易感到无聊。
这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注意力,具备较强的控制力。
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被无聊所缠上呢?就是那些缺乏自控,无法集中精力,总是在追求最大限度快乐和最小限度痛苦的人。
因为他们时刻都在寻求更具诱惑力的外在刺激,或者在回避任何挫折和损失,但他们作出的选择越多,就越容易受挫,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无聊。
如果忽视自己的注意力管理,任由自己陷入无聊,会造成不良后果:
- 无聊会导致我们注意力涣散,造成各种严重的事故。
- 无聊会导致我们的健康产生一系列问题。“情绪性进食”
- 无聊也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密切相关,两者在情绪上非常相似,包括冷漠、感觉不到愉悦,以及意义感的缺失等等。
四、怎么解决无聊带来的危害。
不知不觉,这才是无聊最大的问题。
往往都是我们已经无聊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才突然惊醒,啊呀,我居然无聊的刷了一个下午的抖音,脑袋却空空如也…
所以要解决无聊的问题,先要解决的是对无聊的认知和觉知,要么你有足够的认知,可以尽可能的避免,要么你能尽快的觉知,可以提前止损。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让自己不要轻易的闲下来,是解决无聊最好的办法,而尤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很重要,你甚至会自动的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情,无聊很难找上你,但问题就是容易绷得太紧……
百无聊赖是人生!
五、有什么办法“不无聊”吗?
无聊这种情绪体验,本来就是逼迫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无聊”、“哪里令我不够满意”的机会。
所以,面对无聊,如何用行动应对无聊,如何促发自己的改变,决定着我们能有多大的成就。
联想到丰田的流水线方式和传统的不同,传统流水线操作员通常只负责一个步骤,但丰田对流水线的工人要求是能负责多个步骤,或者一类操作,这种方式看起来是给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会给员工带来更多成就感以及更丰富的技能和自身价值。
百无聊赖是人生!
想要不无聊,可以试这些方法:
- 我们要把无聊当作我们内心深处发出呼唤改变的信号,并开始付诸行动。
当手里有一份合适的、不会让人无聊的工作时就有了远离无聊的可能。
- 一份让人不会感到无聊的工作,需要让劳动者拥有一定的自由度。因为无聊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饱和感”:一方面,劳动者渴望停下来做点别的,让自己从手头工作上跳脱出来,从外部环境中寻找一点全新的刺激,激活自己的认知系统。但另一方面,工作环境与管理体系却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由此造成的心理不适感,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 一份工作如果不想让人感到无聊,就必须拥有适当的难度曲线,时刻保持让劳动者能够接受的挑战性。
- 培养工作以外的长期兴趣爱好。在信息爆炸加传播渠道无限丰富的当今时代,我们获取的信息大部分都经由大数据过滤,所以,信息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这也就导致我们的兴趣被分裂,也许上午立志当个文学作者,下午就想做个旅拍博主、很难定下来。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尝试以兴趣爱好变现为目的进行学习,这样或许才能真的找到持久的兴趣并为之努力
- 具体到工作上可以试试对工作任务的难度进行设置。最佳状态就是让人觉得,自己面对的困难,永远处于一个“努努力就能克服”的水平上。
快乐因子
其实,无聊这个角度真不错。
如果把无聊比喻成“一杯用来漱口的淡盐水”,盐的浓度需要保持一个正常值才行。
盐少了,起不到漱口杀菌的效果。
盐多了,太苦了,体验感不好。
这个盐的比例就像无聊在生活中的存在。
当我们想摒弃“无聊”,追逐“不无聊”这个值,就不自觉的会去寻找更多新的刺激来平衡,然后,就陷入了追逐之路。
之前一直在价值、意义、目的等等方向寻找人的行为驱动力。
但是没想到无聊却能成为一个新的切入点。
这也提醒我,在一个系统中发挥真正作用的可能是那些不那么显眼,甚至是日用而不知的。
关注公众号:「米恩教育」 第一时间收获职场干货!
10月7日最新推文《我们因何常常感到“无聊”》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