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读小学时曾和妹妹在三爷爷家搭伙,三太做的饭菜不但好吃,还常翻着花样。那几年,三爷爷教我养蚕、喂金鱼、折纸、还带我两到滨江公园放风筝,回想那段童年日子,不光有趣惬意,还增长不少终身难忘的知识。几十年来,受益匪浅的事,一直印象很深。汉口坤厚里直通一元路的巷子口皇家库门有来头,石头库门百姓楼。苍苍白发宁波老,哪个未曾里面走。经过那几年的兴建,石库门已成为近代宁波人以及上海人主要的居住形式。该建筑就地取材,石头门框乌漆厚实的木质对开大门,外加联排砖木结构,简捷、大方、适用,前后天井采光好适用性广,窗明几净,成为市民新宠,很快而流传开来,铺展长江中下游城市。

原创 张昌万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1)

“穿斗式”联排砖木结构的坤厚里

人们习惯说中西合璧联排的石库门建筑源于上海,其实非也!准确说是源于浙江宁波。太平天国军在攻打宁波时,于1861年12月19日至1862年5月1日,曾有三个多月的拉锯战 。民众为躲避战乱,大量灾民涌入其租界,一时宁波房价直线上升。华商、洋商因暴利所吸引,纷纷涉足房地产。宁波外滩就出现“穿斗式”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联排住宅—石库门房。

石库门系由库门演变而来,库门乃西周时期天子宫门,据说最外那道门称作库门,有学者说,库门是指皇宫的第三道门……现不管是哪道门,总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宁波有段竹枝词:

皇家库门有来头,石头库门百姓楼。

苍苍白发宁波老,哪个未曾里面走。

经过那几年的兴建,石库门已成为近代宁波人以及上海人主要的居住形式。该建筑就地取材,石头门框乌漆厚实的木质对开大门,外加联排砖木结构,简捷、大方、适用,前后天井采光好适用性广,窗明几净,成为市民新宠,很快而流传开来,铺展长江中下游城市。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2)

汉口坤厚里直通一元路的巷子口

读小学时曾和妹妹在三爷爷家搭伙,三太做的饭菜不但好吃,还常翻着花样。那几年,三爷爷教我养蚕、喂金鱼、折纸、还带我两到滨江公园放风筝,回想那段童年日子,不光有趣惬意,还增长不少终身难忘的知识。几十年来,受益匪浅的事,一直印象很深。

三爷爷所住的坤厚里紧邻一元路和一元小路,坤厚里24号。当年我先后就读市实验学校和二曜路小学,两校均离坤厚里不远,除了上学吃饭,成天和同学常在那一带玩,所以对周边的地理环境、犄角旮旯街巷熟得很;用了如指掌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我是一九五八年启蒙上学的,小时候上幼稚园早出晚归还好办。读小学,中午那顿饭,还真的成了大问题。上面几姊妹各自为阵就地解决(在学校),新成里小学没食堂,为此我先后不断转学,小学六年,就读新成里小学、光滑路小学、市实验学校和二曜路小学,其中在二曜路小学时间最长,上述三校,除市实验二年外,其他各半年。在读四年级时,二曜路创建新校,各年级抽调二个班,这样无形间又转学一次,好在,离三太家仅隔一条街,不远,吃中饭也不用再去折腾。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3)

鸟瞰汉口坤厚里及周边里弄

位于一元路旁的市实验学校紧邻坤厚里,中间隔条一元小路。没在三太家搭伙前,我先后在新成里居民食堂、岳飞街居民食堂、市公安局食堂搭过伙,均因,缺乏自管能力而告终。情急之下,父亲出面,请其叔张抱真和三婶娘胡明冰(讲述汉阳树故事的传承人),烦劳二老辛苦,解决我和妹妹吃中饭难的实际问题。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4)

坤厚里通往一元路及友益街的小巷子

那时三爷爷所住在坤厚里24号(现35号)楼上的那间堂屋和亭子间(厨房)。印象中,二楼只住三太一家,隔壁前房一直没人。那是一栋私房,房东系兄弟二人,姓潘;其哥或弟弟的独生女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只因当年幼稚顽皮,还略带盲从的封建意识,分男女界线,男女生之间不说话,更谈不上交往。

记得当年还用小刀在课桌上画线,俗称“三八线”,其意和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同出一辙,严禁封锁绝不可逾越,谁越过此线就要挨一下,哪怕是胳膊肘也不例外。所以这位房东女儿同学,至今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同窗五年者,不知其名,着实是个费解的笑话。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5)

原坤厚里24号(现35号)大门及楼上堂屋窗户

小学后五年里,适逢三年饥荒,彼此在饥饿中度过的。记得那几年日子里,见面打招呼,便是“您家吃了没有?”有次在厕所里,还听到问此话:“您家吃了没?”此话,在没分场合情况下脱口而出,那都是可怕的饥荒闹的,在此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那缺肉、少油、限粮的日子里,每月21斤的定量,日均7两难塞牙缝,作为吃长饭的伢们,怎么不惦记吃喝,哪会不喊饿的呢?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6)

汉口坤厚里内的直通主巷道的横巷子

我们班上有位独儿子,家境殷实,时常带些炒米、大麦粉、苕片到教室来偷偷吃。当年,那可是了不得的好东西。记得有天,他带了些苕片,课间是一位大个子同学想他的苕片吃,为了保护好手中的苕片,独儿子捏紧手中的苕片,哪知大个子说他橡皮不见了,命令他伸出捏紧拳头,张开双手检查,就这样,脆香黄爽的苕片,就落入了大个子的手。

当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段谚语:“劳逸结合,打铃放学。老师不管,学生偷懒。”上三年级时,学校上下午各上二节课,玩玩打打学为己用,课外作业常在课间完成,所以玩的时间自然更多。打珠子、叠撇撇、滚铁环、猜南北、折飞机等,不亦乐乎。

五年级时,来了位代课老师,姓罗。是位高中刚毕业的大小伙子,聪明善于动脑和手,课余时节,他常带我们玩。按照“教学大纲”教我们做飞机模型,一种弹射式的木质飞机。还利用课余时间教我们安装矿石收音机,从此我们几个娃娃,对其发生浓厚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拾。记得第一次从自己动手安装的矿石收音机中,收听到“武汉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叫声时,兴奋地摘下耳机手舞足蹈,其愉悦程度不言而喻。不久又学会安装单管(电子管)来复式收音机和超外差的四管收音机。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7)

位于坤厚里口内汉口“四大鬼宅”之一,当年非常有名

下面所说坤厚里的前世,这样能起到读史明志,鉴往知来之力。因为1912年建里弄时,这里已是德国租界了。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8)

坤厚里靠中山大道的巷子口,这里原来一家的热干面摊子生意好极了

1861年汉口开埠,英租界设立,系汉口的第一个租界。1895年,德租界设立,系汉口的第二个租界。坤厚里位于德租界,西起汉景街(中山大道)、东止汉中街(胜利街)、南起皓街(一元路)、北止福街(二曜路)。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9)

石库门的坤厚里

坤厚里,1912年由德商爵记洋行建房成里。1922年售归英安利洋行买办蒋佩材,改名中原里。后又归和记洋行(和记蛋厂)买办杨坤山、黄厚卿,改名坤厚里,是和记洋行华人职员的住宅。

坤厚里的由来,还有一种更详细的说法:坤厚里起先是俄国“顺丰砖茶厂”买办韦梓丰(紫丰)置办,取名管记里,后将其产权卖给“安利洋行”买办蒋沛材,改名为中原里。蒋将中原里这才卖给“和记洋行”的杨坤山和黄厚卿,两人各从自己名字中取一字,更名为坤厚里。

当时有北里、南里之分,极可能系杨、黄各自管理。抗战后,坤厚里全部归属黄厚卿名下的“合义公司”管理了。坤厚里(1967年改名新建里,1972年复名)一直保留至今,2020年11月20日开始对居民进行“腾退”,计划投资50.34亿“修旧如旧”。此乃: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结构优化,布局便捷。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10)

1951年地图,和记蛋厂所处位置

英国“和记洋行”开办的“和记蛋厂”,创立于一九零三年,该厂年产蛋制品90吨,其产品主要返销欧洲各国。在当年它是中国第二大蛋制品加工厂。解放后收归国有,更名为“汉口蛋厂”。其厂房位于五福小路、六合路、胜利街、中山大道四条马路中,即现汉口胜利街248号。它是一个长方形钢钢筋混凝土的五层楼房,它外表厚实、阴沉、震慑,给人一种是一坚固军事工程的感觉,确实不像一座厂房。一百多年过去了,厂区周边的老住户居民都一直习惯称之为“和记蛋厂”。

“和记洋行”还在汉江街(沿江大道)的长江水域修筑“和记码头”,便于生产原料和成品的运输。不久还在华界的大智路段购地修筑车间,与德租界寝街上的“和记洋行”俗称“和鸡蛋厂”形成“和记洋行”在汉的生产基地的主力。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迫于形势,于1895年10月3日命湖北汉黄道兼汉关监督瞿廷昭与德国驻上海领事施妥博在汉签立永久的《中德汉口租借合同》,租界面积于汉口通济门外,从沿江官地起至李家冢长300丈深120丈共600亩。《租借合同》明文规定,原租界内居民每年交纳的税银(钱粮)120两3钱2分,签约后由德国领事照纳此数,每年四月送交汉阳县查收汇解。《合同》还规定:“租界内的一切事务,归德国领事,按照本合同及后章程办理。界内,华民不准居住”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11)

1931年大水中的“和记蛋厂”(已拆)

租界紧邻华界,民初罗汉《竹枝词·华界》有这样诗句:

鸿沟界限任安排,划出华洋两便街。

莫向雷池轻越步,须防巡捕捉官差。

当年华界与租界的分隔,不仅在空间,更重要在意识形态及文化上。这差别甚至还对立,这是造物者的博爱信仰,与独裁专治的中庸的博弈,是因循守旧陋习与砥砺前行碰撞。这国中之国的矛盾,冲撞,在前面《竹枝词》里展现无疑。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讲好临安故事(里巷故事点滴事汇聚坤厚里)(12)

清同治黄鹤楼

编辑:水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