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救南京人(身处南京的德国人见状向希特勒求救)
德国人救南京人(身处南京的德国人见状向希特勒求救)到处都是日军敌机的轰炸声,防空洞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中逐渐被修起,而约翰.拉贝在自己的日记中也记录了这样的一段内容:“以往,人们都会为阳光明媚的一天而高兴,现在我们却担心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阳光明媚的天气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日本人的空袭,为此我们希望晴天要尽可能地少。”(选自《拉贝日记》)当日本于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此时的约翰.拉贝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妻子,孩子也都早已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当日军的炮弹落入到整个南京城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约翰.拉贝把他的家人送到了没有危险的地方。然而就在日军要求在南京的西方人全部离开的时候,约翰·拉贝没有犹豫,选择了毅然决然地留下来。为了帮助母亲减轻生活中的负担,初中毕业后的约翰.拉贝就直接来到了社会上进行摸爬滚打。因为小的时候,约翰拉贝经常出入教堂,这里的宗教环境深深影响到约翰.拉贝,让他拥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内心,或许当他对南京难民
坐着时光的穿梭机,回眸中国近代史长河,在1937年日军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自此南京就沦为了人间地狱。在日军占领南京城后,便展开了一场有组织,有计划地烧、杀、抢、夺和奸淫长达五十天,无辜的百姓惨死于日军的魔掌之下。在这场大屠杀之中,有一位德国人却冒死救了另外25万同胞,这位德国人到底是谁?为何他会伸出援助之手呢?
危难之际敞开大门这位德国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约翰·拉贝。在南京被日本攻陷以后,曾经繁荣热闹的南京城瞬间变成了炮火纷飞的人间地狱。然而与这些血腥的街角相比,在南京城内的一个10号小桃园中,这里却跟往日一样风平浪静,因为这是一位德国人的住所,同时它也是整个南京城难民们为数不多的避难所。
在危急之际,居住在这所小院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直接敞开了小院的大门,收纳了大量的中国民众。这位挺身而出的德国人,可以说他是为数不多的外国人,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
约翰拉贝于1882年在德国汉堡出生,在年幼的时候,他的父亲便离开了人世。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入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因为母亲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拉贝从小耳濡目染,也是一位非常忠实的基督教徒。在苦涩的童年时期,约翰.拉贝就经常带着好友到教堂玩耍,爬到他们家附近教堂的塔顶上,眺望远方来往的商船。
为了帮助母亲减轻生活中的负担,初中毕业后的约翰.拉贝就直接来到了社会上进行摸爬滚打。因为小的时候,约翰拉贝经常出入教堂,这里的宗教环境深深影响到约翰.拉贝,让他拥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内心,或许当他对南京难民伸出援助之手的那一刻,就和他从小受到的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08年,26岁的拉贝来到中国开始经商,在中国他偶然结识到了一位德籍的女友,两个人从相识后就开始坠入到爱河之中,最后终于修成正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因为工作调动,约翰·拉贝来到南京担任西门子办事处的负责人。
在1932年的夏天,他和金陵大学的农学院院长签订了一份租房协议,他租赁的住宅就是南京的小桃园10号,这处住宅也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拉贝故居。"这所庭院的身后就是一所德语学校,为了帮助公司里的员工解决教育问题,拉贝才创办了这所学校,为了得到更多的创办学校的经费,拉贝还为此加入了纳碎党。
当日本于1937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此时的约翰.拉贝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妻子,孩子也都早已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当日军的炮弹落入到整个南京城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约翰.拉贝把他的家人送到了没有危险的地方。然而就在日军要求在南京的西方人全部离开的时候,约翰·拉贝没有犹豫,选择了毅然决然地留下来。
到处都是日军敌机的轰炸声,防空洞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中逐渐被修起,而约翰.拉贝在自己的日记中也记录了这样的一段内容:“以往,人们都会为阳光明媚的一天而高兴,现在我们却担心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阳光明媚的天气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日本人的空袭,为此我们希望晴天要尽可能地少。”(选自《拉贝日记》)
随着日军的进入,德国大使馆传来了通知,要求所有德国人尽快离开南京。与此同时,约翰.拉贝还收到了他所在的单位西门子洋行上海总部的一封信,信中总公司领导表示了对约翰.拉贝安全的担心,并支持他离开南京,这样能够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可是,约翰.拉贝依旧选择留下来。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善待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受了严重的困难,百姓们流离失所,没有钱没有权的穷苦人无法选择逃走,只能面临被集体屠杀的危险,难道我们要袖手旁观,不应该去帮助他们吗?如果他们换成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炮火猛烈地摧毁着整个南京城,或许自己所住的地方还算是比较安全的,就这样约翰.拉贝敞开了家里庭院的大门,让难民们来到他这里避难。可是由于空间有限,还有源源不断的难民在用力拍打约翰.拉贝家庭院的大门,老弱病残者不断哀求和哭诉着。在日记里,约翰.拉贝这样描述着:"我实在无法忍受这种一阵阵哀求声,我想打开大门,把所有的难民们全部都放进来。"
由于难民数量剧增,约翰.拉贝开始想办法,把能搬走的东西都搁置到外面,尽量多腾出一些空间,让难民们住进来。当约翰.拉贝将难民们都安顿好之后,此时的他已经有48小时没有合眼了。浑身都疲惫不堪的约翰.拉贝,此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希望所有的困难黑暗时刻都赶紧过去,明天的曙光能够尽快来临。
可事与愿违,次日约翰.拉贝被一阵巨大的轰炸声惊醒,困难时刻并没有结束,而最为恐怖的噩梦再次上演。南京沦陷后,到处都是鲜血成河,烧杀掠夺,尸骨堆积成山,惨不忍睹,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却变成了人间地狱。
为了帮助更多苦难的中国人,拉贝开始不断在路上奔波,因为这样他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日军的动态,他不断抗议日军把中国工人捆绑着押走,可是他这种抗议似乎是徒劳的,疲惫不堪的约翰·拉贝近乎绝望之中。
成立国际委员会提供避难所约翰·拉贝在那一刻才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帮助难民和抵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拉拢很多外国友人,临时成立了一个比较中立安全的地方,这个机构也被称为国际委员会,如此一来,就可以更好的为中国难民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尽管占地只有3.86平方公里,但却拯救了无数难民的性命。
这个安全区,总共有25个避难所,而拉贝的小院子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以防万一,拉贝还亲自在自己的小院子里修建了结实的防空洞,用来储存粮食和药品等必须的生活用品。因为约翰·拉贝也担心,那些受伤的难民们缺少粮食和药品等物资,是无法存活的。
为了进一步安全考虑,约翰.拉贝还特意找来了一块长达六米的帆布,亲自在上面绘制了纳粹党的旗帜,因为他深深的明白在这个危难之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比这个明显的标志更有用了,因为他已经用这种方式告知日本人了,这是德国人的领地,不容易侵犯。
当很多难民都知道这里有防空洞避难所后,大家纷纷冒着被炸死的危险前来躲避,而从最初的时候,拉贝就秉承着妇孺优先的原则让难民们到这里躲避,而且在防空洞里面最安全的位置也都是给这些孩子和妇女保留着。
就在约翰·拉贝以为以种安全方式可以让难民们躲避危险的时候,没想到日军根本没有把安全区放在眼里。日本士兵不断想方设法闯入约翰·拉贝的小院,企图对难民中的妇女图有不轨。尽管约翰·拉贝一直都在想办法进行抵抗,可是这些日军不管是拿着刀架在他的脖子上的,还是拔出手枪对准他的脑门,由于约翰·拉贝的身份比较特殊,这些日本士兵都不敢最终下手,最后都会无奈的原路返回。
就这样,拉贝凭借自己是德国纳粹党的特殊身份,使安全区的粮食和药物都得到了充足保障,在粮食最紧缺的时候,他还花高价从军队那里购买军粮,解决难民们温饱的问题。在南京城的最后几个月中,约翰·拉贝经常帮助难民工作到深夜,每天睡眠也不足四个小时,糖尿病频频发作,让约翰·拉贝一直不断深受坚持着。
写信给纳粹党却遭到了不公平待遇约翰.拉贝所做的一切被难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情真意切地表达着自己对约翰·拉贝的感激之情,可当时的约翰·拉贝无论怎样都无法高兴起来,因为这样难民们要被赶出去了。在约翰·拉贝不断对日军进行控诉后,他所建立的安全区也面临被整改,要知道当时约翰·拉贝建立的安全区庇护了25万难民。
1938年5月,回国后的约翰·拉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德国多地作报告,呼吁德国方面能够出来制止日本盟友的行为,他还亲自给德国纳碎党当局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详细的阐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情况。然而事与愿违,约翰.拉贝并没有等来他想要的结果,反而他还被逮捕,最终被保释出狱,但此后他面临的结果是不允许被出书,不允许再放映在南京拍摄的有关残忍暴行的录像。
1950年1月5日,拉贝在柏林的家中突然中风去世,他对中国人民的友情和帮助是无可替代的,也将被世人永远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