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在皇帝不首肯的情况下,朱高燧只能发动政变。40岁的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就是要挑战规则,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像李世民一样。士兵可以靠努力在战场上立功,一步步高升,当上将军,皇子无论怎么努力,只要不是嫡长子,很难登上龙椅。朱高燧虽然是嫡出,但是他晚投胎了五年,皇位是给同母哥哥朱高炽准备的,没有他的份。规则是给老实人制定的,野心家从来不相信规则,要不然历史上也会发生那么多宫廷政变,李世民也不会成为唐太宗。

1423年5月,北京,一场宫廷政变正在酝酿中。

因为这时候,63岁的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已经半个月没有下床,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

每当皇帝病重的时候,权力斗争就会白热化。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皇子自然也不是好皇子。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赵王朱高燧就是一个雄心勃勃,想当皇帝的“好皇子”。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1)

士兵可以靠努力在战场上立功,一步步高升,当上将军,皇子无论怎么努力,只要不是嫡长子,很难登上龙椅。

朱高燧虽然是嫡出,但是他晚投胎了五年,皇位是给同母哥哥朱高炽准备的,没有他的份。

规则是给老实人制定的,野心家从来不相信规则,要不然历史上也会发生那么多宫廷政变,李世民也不会成为唐太宗。

40岁的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就是要挑战规则,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像李世民一样。

在皇帝不首肯的情况下,朱高燧只能发动政变。

发动政变靠的是首先就是枪杆子,朱高燧懂得这一点。他的枪杆子,是皇宫护卫指挥使孟贤,这个职务是负责皇宫安全保卫工作的。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2)

因此,朱高燧拍着孟贤的肩膀说:孟将军,好好办,我们是一条船上的,政变成功,你就是开国大臣;失败的话,我们都要被砍脑袋!”

“放心吧赵王,臣一定全力以赴!”孟贤拍着胸脯说。随后他话锋一转说:“不过光有军队也不行,我们师出无名,要想尽快控制局势,必须有传位诏书,哪怕是假的。”

“嘿嘿,真有那玩意儿我们还用搞政变吗?”朱高燧说,“遗诏的事,我早就安排了,由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参与伪造遗诏工作”。

钦天监是负责历法的机构,也负责解释天象,如果钦天监配合,他们就可以把那段时间发生的自然现象,解释成老天爷的安排、只有让朱高燧当皇帝才具合理性。而内侍则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不但知道皇帝的健康情况,还熟悉皇帝的笔迹,伪造遗诏得心应手,能以假乱真。

最关键的是,他们知道皇上什么时候蹬腿,能不迟不早地展示伪造的遗诏。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3)

如果朱棣还没死,你亮出遗诏,那就等于自寻死路,如果皇帝死了很久,再拿出遗诏,恐怕新皇帝早就登基了,还是死路一条。

因此,朱高燧以为,自己既抓住了枪杆子,又抓住了内侍的笔杆子,政变成功的概率很高。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棣偏偏没死,缓过来了。

如此一来,朱高燧的政变计划即将面临失败。按说朱高燧还可以等,但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高燧没有这个耐心,夜长梦多。

于是,他和自己的心腹经过商量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干脆把朱棣这个老家伙弄死。然后对全国百姓宣布,根据永乐帝生前安排,废掉太子朱高炽,让赵王继承皇位。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记载:“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

翻译过来就是,赵王计划给朱棣投毒,等皇上死了,颁发伪造的遗诏,登上皇位,囚禁太子。

然而,朱高燧有李世民的雄心,却没有李世民的才华和组织能力,李世民手下都是忠心耿耿能力超群的一帮干将,朱高燧手下都是贪生怕死的猪队友。

果然由于朱高燧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就泄露了。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4)

原来,参与谋反的一个武将高以正,嘴里藏不住话,把谋反之事告诉了自己的外甥王瑜。

王瑜一想,我要是告密了肯定要被提拔,皇上给的官,肯定要比朱高燧给的官大,于是他就向朱棣告密了。——“总旗王瑜姻家高以正者,为贤等画谋,谋定告瑜,瑜上变”(告密的王瑜事后被升为千户)。

其实,朱高燧的政变成功概率很低,因为参与政变的没有高官,全都是中下级军官,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内侍也不是大佬级别人物。

尽管如此,朱棣还是要派锦衣卫查实,果然从内侍那里搜到了伪造的遗诏。

一听奏报,朱棣大怒,将老三朱高燧叫来进行审问。

在强大的压力下,朱高燧认怂了。这货就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在父皇面前战战兢兢,话都说不出来。——“栗不能言”。

朱棣一看哭笑不得,心说小三子啊,你让我太失望了。

其实朱棣对老三朱高燧最宠爱,惯得不像样子,对他的娇惯甚至超过了对次子朱高煦的娇宠。

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天下父母都向着小的孩子,其实皇帝也不例外。

朱高燧本来有封地,在河南安阳,但是朱棣却让他留在北京,还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寻命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明史》

意思是,朱高燧在北平不仅主管藩务,还兼管政务。

由此可见,朱棣对朱高燧还是非常信任的。

但是俗话说,惯子如杀子,朱棣的溺爱让恃宠而骄,嚣张跋扈,不务正业,整天想入非非,最后干出了伪造遗诏,企图谋害父皇,发动政变的大逆不道之事。

其实,朱高燧不是第一次乱来,是有前科的。《明史》记载,早在永乐七年,朱高燧就曾因胡作非为,多次抹黑太子,从而激怒了朱棣。

太子朱高炽反而为其说情,才得涉险过关。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5)

因此,朱棣没有惩罚朱高燧,只是杀了他手下的马仔长史顾晟。

自此,朱高燧不得不有所收敛。然而,朱高燧并没有诚心悔过,他不过是迫于形势改变了策略,假装悔过自新,做一些表面文章。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取悦和迷惑朱棣,麻痹太子朱高炽。

而且同样对皇位有浓厚兴趣的朱高煦,表现过于抢眼,但是也受到了朱棣的无情打压,贬到乐安州。

这时候朱高燧不得不接受教训,低调再低调,以免成为出头鸟。不过他没有死心,而是暗中笼络朝中重臣,蓄势待发,等待机会。

果然,在朱棣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朱高燧跳了出来。这次小三子再次犯错,越搞越大,竟然要谋杀亲爹,是可忍孰不可忍?

抓捕朱高燧后,朱棣杀掉了他的所有心腹(孟贤、高以正等人被杀)将朱高燧圈禁在府中。

朱棣为什么要放了小三子一马?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6)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太子力为之解曰:“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翻译过来就是:太子朱高炽为三弟讲情说,这事是弟弟手下人干的,三弟不知情,父皇不能加罪于他。

朱高燧再次死里逃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子朱高炽太仁厚,为弟弟讲情;二是朱棣内心还是向着小儿子,不忍心,知道他是小泥鳅翻不起大风浪。

前面说了,朱高燧的谋反过程,一没有强大的团队,二没有周密的计划。换言之,没有重臣支持,没有强大军事后盾,就几个小太监,加上几个低级武官,与其说是一场政变,不如说是一场过家家。

因此,朱棣并没有太当真。

如果朱棣想杀小儿子,一定不会征求太子意见,那是给太子出难题。

站在朱高炽的角度讲,如果他要主张杀掉三弟,反而会让朱棣心里不舒服,“杀”字绝对不能出自朱高炽的口。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7)

朱高炽不光是仁厚,而是非常老练,懂政治。

他心里明白,尽管朱高燧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可父皇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幼子,不忍心痛下杀手,不然不会给自己讲情的机会,直接就拖出去砍了。

因此,与其自己出面落井下石,受到朱棣的猜忌,还不如雪中送炭,为朱高燧求情,将其从鬼门关拉回来,也能让他心悦诚服。

同时也能显得自己宽厚,给父皇一个好印象,让文武百官钦佩自己。

不管怎么说,政变粉碎后,朱高燧的皇帝梦彻底破碎。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终于死了,但是成为孤家寡人的朱高燧,已经没有了发动政变的能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哥哥朱高炽登基。

按说朱棣死后,大权在握的朱高炽(明仁宗)一定要秋后算账,给弟弟小鞋穿,或者干脆杀了他。然而朱高炽不但没有那样做,反而加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1425年5月3日)让他就藩彰德府。

朱高燧这时候也表现得很老实,表示拥护朱高炽的领导。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8)

仔细观察之后不难发现,他这样做,是情非得已。

一是自己没有了军事实力,二是感念大哥几年前的救命之恩。

朱高燧不但名义上拥护大哥,而且主动上表削去自己的兵权,心甘情愿做一个自在的藩王。可见,此时,朱高燧完全放弃了对皇位的幻想。

然而,哥哥朱高炽薄命,在位仅仅十个月就一命呜呼了,年仅47岁。

朱高炽的突然驾崩,让朱高燧看到一丝希望,那颗原本平静的内心又开始躁动不安。可是,朱高燧毕竟也过了不惑之年,不是毛头小伙,不再那么冲动。

而且他已经交了兵权,只剩下没有经过训练的家丁,也没有武器装备。因此,这时候的朱高燧有贼心没贼胆,只是想想,却并没有动手。

与他同样有野心的朱高煦却沉不住气,在侄子朱瞻基继位后,朱高煦就暗地里联络朱高燧,希望二人组成联合阵线,一同造反。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9)

因为朱高燧态度暧昧,朱高煦迫不及待地贸然起兵,发动叛乱。

当时,朱高燧还抱着一线希望,打算采取观望态度,万一朱高煦成功了自己好有个退路。

因此,他既没有上报宣宗皇帝,也没有起兵响应朱高煦。

朱高煦原本应为,自己资格老,有带兵经验,侄子朱瞻基是个毛头小伙,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自己如果起兵造反,一定能复制老爸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经验,夺取皇位如探囊取物。

他小看了这个侄子,朱瞻基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是有魄力、有胆略,竟然御驾亲征。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10)

结果朱高煦没有精兵强将,造反很快失败。被押至北京之后,朱高煦也向宣宗皇帝交代,曾经策反朱高燧。

可在汉王朱高煦被杀后,朱瞻基却放过了这个曾经试图矫诏篡位、弑父杀兄的三叔。

不仅如此,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厚待这位三叔,又赐田园八十顷。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11)

对朱瞻基的做法,大臣们是不理解的。

比如监视朱高燧的陈平上疏劝谏朱瞻基,并且列举朱高煦策反朱高燧的证据,并力劝他发兵彰德,拿下朱高燧,一劳永逸地除掉心头大患。

内阁辅臣杨荣、夏元吉也主张这样做。

在此情况下,朱瞻基被说动了,决定杀掉三叔。这时候的朱高燧命悬一线。

然而,三朝重臣杨士奇却站出来反对此事。他说: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12)

“先皇帝仅仅有三个儿子,陛下也只有这两个叔叔。如今汉王朱高煦叛乱被杀,那是罪有应得,可赵王朱高燧叛相未明,没有确凿证据,切不可加罪其身,引来万世骂名。”

看过杨士奇的奏疏后,朱瞻基猛然醒悟,朱高燧逃过一劫。

其实对于造反的二叔朱高煦,朱瞻基也打算放他一马,怪就怪朱高煦竟然在侄子看望的时候使绊子,彻底惹毛了朱瞻基,将他扣在缸里活活烤死。

朱高煦死后,朱高燧唇亡齿寒,更加恐惧。得知朱瞻基的特使袁容向彰德而来,朱高燧寝食难安,已经开始准备后事。

然而,袁容带来的是朝中大臣弹劾朱高燧的奏折,以及朱瞻基安慰他的书信。

见此情形,朱高燧如释重负,心中高悬的石头终于落地,他仰天大笑道:“我活了。”

朱棣三儿子朱高燧结局(朱棣的三子朱高燧)(13)

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不自量力,两次阴谋发动政变,最后竟然获得善终,被侄子朱瞻基赦免。

此后,朱高燧终于安分守己,不再胡思乱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藩王。

1431年,朱高燧在家中病逝,享年48岁。

临死前他将子孙叫到跟前,专门交代他们不要张扬,更不要贪恋权位,以免招来祸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