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裘锡圭先生引陈治文先生的论文指出「這」是「適」的异体俗字,二者音同互通。(引自:文字学概要,2014修订版,商务印书馆,页208)所以,本文所要考证的是「這、那」的本义,以及成为【指示代词】的演变过程。這:《說文》都没有收录,可见这个字诞生得很晚,最早见于南北朝《玉篇》: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中专门分析过这个字:

现代汉语和明清以来的白话文文学作品中,都是以「此」爲「這」,以「彼」爲「那」,在文言中并没有这样的用法,可见「這、那」是非常口语化的字词。那么,「这、那」的词源和来历是怎样的呢?

我们知道,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汉语中比较抽象的意义,使用「象形、象意」的方法造字效率是很低的,或者根本就难以实现。所以,一般都会假借 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后来为了精确记录语言,不至于发生歧义,就加上「意符」成为「形声字」。

汉字中大部分形声字都是在假借字的基础上加意符而成的。这种形声化造字方式和演变趋势,在古埃及文、古楔形文中也是存在的。

「這」、「那」的意义比较抽象,从构字的偏旁部首来看,根本无法与意义取得联系,那么,「這」、「那」一定就是两个假借字,这就意味着只借用「這、那」的「音」和「形」,而「這、那」本义也就渐渐不常用,完全隐匿。

所以,本文所要考证的是「這、那」的本义,以及成为【指示代词】的演变过程。

首先,我们还是可以从「這」、「那」的构字部件结合传世文献进行分析。
  • 這:《說文》都没有收录,可见这个字诞生得很晚,最早见于南北朝《玉篇》: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1)

裘锡圭先生在他的《文字学概要》中专门分析过这个字: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2)

(引自:文字学概要,2014修订版,商务印书馆,页208)

裘锡圭先生引陈治文先生的论文指出「這」是「適」的异体俗字,二者音同互通。

很显然,「這、適」都有「之石切」的读音,而且它们在意义上也是很接近的,「適」的本义是「往、去」,与「這」的本义「迎」很相近:

《說文》:「之也。从辵,啻聲。適,宋魯語。」 《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王逸注:「適,往也。」

需要注意的是:「這」还有一个「同形字」,为「唁」的异体。「同形字」也即:字形相同,读音、字义不相同,「同形字」概念与「异体字」概念刚好相反。

  • 「那」:从构字意图来看,有「邑」部,一定跟地名、方国有关,《說文》认为「那」是这个字的讹变,有些字符电脑显示不了,我用截图: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3)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4)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5)

「那」的传抄古文字字形: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6)

(引自:傳抄古文字編(綫裝書局),冊頁.行:中633.2)

古今字形的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7)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4008)

所以,「那」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西夷国的国名。

段玉裁认为「那国」应该在四川。也即古羌国「冄駹」,「冄駹」之「冄(冉)」与「那」是一声之转的「古今字」,但他引证一些文献分析后认为,似乎楚国也有一个地方叫「那」。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8)

另外,文献记载安定郡有朝那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平凉,也有可能是「古那国」。

说文解字与咬文嚼字的不同(咬文嚼字这)(9)

综上所述,考证结论为:

1、「這」的本义是「迎」,读若「彦」,另一个音【之石切】,读若「只」,这个音被假借为「指示代词」。「適」也有读若「只」的发音,也被假借为「指示代词」,由于二者读音相同,在假借义「此」上通用,所以,「這」可以视为「適」的异体俗字。

「這、適」都被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因为「這」的形体较简单,比较常用,最后固定下来,也就是一个早期假借字不固定,后来固定下来,「這」行而「適」废。

在使用「這」以前,表「此」意的代词有「者、遮、只、赭」等等字,以「此」爲「這」在唐宋以后完全固定下来。,

学者袁宾等的论文《论佛经中的 “这” 是近指词 “这” 的字源》的考证分析,「這」假借表示【指示代词】可能最初来源于佛经。

2、「那」的本义是古地名,至于到底哪一个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国家,在没有详考以前,我也无法确定,段玉裁的答案,可自行选择一种。

正如上文所言,「冄(冉)」与「那」是一声之转的「古今字」,故「那」的本字是【冄(冉)】。

以「彼」爲「那」在唐代已经非常常见,如:如:齊己〈道林寓居〉:「青嶂這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疏。」

3、假借「這」「那」表示【此、彼】,在文字学中叫做:「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用法形成的时间很晚,应该是在唐宋之间。

---------------------------------------------

参考资料:
  1. 陳治文. (1964). 近指指示詞 “這” 的來源.

  2. 徐时仪. (1999). 指代词 “这” 来源考.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58-62.

  3. 袁宾 & 何小宛. (2009). 论佛经中的 “这” 是近指词 “这” 的字源. 语言科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