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聪明机智的张释之当即改变谈话风格,他一切从实际出发,透彻地分析了一些秦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盛的内在规律。皇帝刘恒听后,觉得这个人确实还有些水平,见解也独到,能一针见血,于是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主要职责就是随时跟在皇帝身边,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汉文帝剧照张释之,字季,是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早年与哥哥生活在一起,因家中较富裕,哥哥就花钱给他捐了个小官:在汉文帝皇官中当个骑郎(骑兵门卫)。谁知默默无闻地干了十年的他,一直没有得到提拔。正当垂头丧气的张释之,为破费家中钱财而深感不安,准备辞职回家时,皇帝的近臣袁盎,看重他的才干,就将他推荐给了汉文帝刘恒,刘恒起初只让张释之做了个谒者(皇帝身边负责传达、通报的奴仆)。汉文帝是个爱才的皇帝,为了考察张释之到底有何才华,就召见他面试,张释之满怀激动地将自己准备了好久的华丽说辞全倒了出来,可是刘恒只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大

今天向大家介绍,以执法公正不阿而闻名的西汉法学家、法官张释之,他不仅严守法纪、秉公断案,而且还能做到司法为民,被后世奉为吏治的楷模。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1)

张释之简介

下面就来分享张释之的执法理念,以及其公正公平执法的案例。

一、获得皇帝信任,担当要职

张释之,字季,是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早年与哥哥生活在一起,因家中较富裕,哥哥就花钱给他捐了个小官:在汉文帝皇官中当个骑郎(骑兵门卫)。谁知默默无闻地干了十年的他,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正当垂头丧气的张释之,为破费家中钱财而深感不安,准备辞职回家时,皇帝的近臣袁盎,看重他的才干,就将他推荐给了汉文帝刘恒,刘恒起初只让张释之做了个谒者(皇帝身边负责传达、通报的奴仆)。

汉文帝是个爱才的皇帝,为了考察张释之到底有何才华,就召见他面试,张释之满怀激动地将自己准备了好久的华丽说辞全倒了出来,可是刘恒只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要跟我说什么大道理,那些我不懂。我是个实在人,你也实在点儿,说些我们现在可以立刻实行的具体事宜,语言最好浅显易懂点儿。”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2)

汉文帝剧照

聪明机智的张释之当即改变谈话风格,他一切从实际出发,透彻地分析了一些秦之所以灭亡,汉朝之所以兴盛的内在规律。皇帝刘恒听后,觉得这个人确实还有些水平,见解也独到,能一针见血,于是任命张释之为谒者仆射(主要职责就是随时跟在皇帝身边,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

逐渐靠近皇帝的张释之,有机会充分了解汉文帝的生活习性与执政理念。后来,他又在“上林观虎”事件中崭露头角,张释之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终致亡国为例,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

张释之上面对刘恒讲的那番话,得到了刘恒的夸奖,在回去的路上,刘恒特别客气,他让张释之跟自己坐同一辆车,在车上双方经过一番亲密的交谈,刘恒更加佩服张释之了。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3)

张释之画像

从上林苑回来后,张释之就被拜为公车令。公车令就是掌管未央宫四周大门人员出入的官员,也就是说,谁进未央宫,都得经过张释之的同意,所以这个位置是相当重要的。

二、提倡“法不阿贵”

被委以重任的张释之决心不辜负皇上的信任,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一天,皇太子和他的弟弟梁王一起坐车进宫,他们也不知道公车令换人了,就按照往常习惯,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就长驱直入了。正巧被张释之看到了,于是马上追了上去。

因为按照当时的律令,无论什么人经过司马门都得下车,否则就算违法。张释之追到太子和梁王后,让他们立刻下车,不许进殿,接着自己进宫,向汉文帝上奏,弹劾太子、梁王的罪行。

汉文帝免冠谢罪,说道:“教儿子不谨。”薄太后听说自己的两个宝贝孙子被扣押,赶紧下旨“特赦”,张释之这才将太子、梁王放入宫中。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4)

张释之弹劾太子图

这件事之后,张释之不但没有被贬,反而接连升官,先被升为中大夫,后来被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即西汉王朝的“最高大法官”,负责审理全国的刑狱案件。

张释之在担任廷尉期间,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比如有一次,汉文帝乘车出行,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走出,惊了皇帝的车驾。张释之了解情况后,原来此人是无意之中惊驾的,所以只判了罚金。汉文帝非常生气,认为惩罚太轻,张释之却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事后,回味过来的汉文帝称赞道:“廷尉当是也!”(“县人犯跸”案例)

三、倡导“刑无等级”

张释之的秉公执法,除了上述的不畏权贵而外,他还倡导“刑无等级”、司法为民。当时有人偷窃了汉高祖庙里的玉环,被卫士抓获,汉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犯。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5)

张释之执法图

张释之依照相关法律,奏请文帝判处其弃市(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汉文帝听此判决后大怒,他认为应当诛其九族。张释之据法力争说:“依照法律,弃市已是最高处罚了。盗窃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如果以后有人偷挖长陵上的一抔土,又该如何处罚?”汉文帝和薄太后商议了良久,最后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玉环失窃案)

张释之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倡导“刑无等级”、司法为民,堪称是“包青天”一样的人物,后来民间甚至出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赞语。

四、结束语

以执法公正不阿而闻名的西汉法学家、法官张释之,不仅严守法纪、秉公断案,而且还能做到司法为民,被后世奉为吏治的楷模。

张释之敢于在职责范围内,弹劾太子过司马门不下马,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充分体现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执法以法律为准绳,而不依君主旨意行事,这在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6)

张释之铜像

张释之刚正不阿,在“县人犯跸”案例中,他提出“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共同拥有、应该共同遵守的;﹒﹒﹒﹒而不能顺从皇帝个人的意旨”的观点,在要求皇帝尊重执法官的独立办案权力上,他无疑走在了当时人们的前列。

在“玉环失窃案”中,张释之为捍卫法律的严肃性,他规范有序地使用法律,敢于冒丢官舍命的巨大风险,反对株连之法的存在,仍以法律为依据处以“弃市”,充分体现了他司法为民的正确思想。因此,张释之以执法宽平被后世奉为吏治的楷模。

总之,张释之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为目的,敢于、善于、勇于给统治者进谏的大无畏精神和其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不仅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在当今我国加强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张释之秉公断案(西汉法学家张释之)(7)

张释之祠堂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