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搭配什么字好听(细品之下离离)
离搭配什么字好听(细品之下离离)“离离”,带着隐约的悲伤,抑或清晰的孤独,甚至是婉约的惆怅,演绎着或质朴或华丽或淡然的往事。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只剩下一阕离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是,若没有“离离”这千针万线的铺陈,那一腔愁绪便如断了线的风筝,无处落脚;若没有“离离”这层无私的绿意做衬底,那一声叹息怕是要溺死在腹中,又怎能留下千年的余韵?“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废墟上那片茂郁的黍苗,点染的是颓败之象,以至于千百年来,故宫禾黍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再看它后面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流淌着浓重的忧患之思。“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出自甄宓的《塘上行》,曹子建笔下这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一样的女子,终究抵不住众口铄金之利,遭夫嫌弃,沦为“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的深宫怨妇。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纵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之茂,也终要
汉字之美,韵味无穷,由其幻化出来的意境更是妙不可言。从《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到南朝沈约的“缘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从唐朝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明朝方孝孺的“离离莫云合,矫矫孤雁鸣”,各种叠词层出不穷,不仅使音律和谐,意蕴也越发悠长。在浩如烟海的诗文中漫步,不经意间,就被它们晃花了眼,细品之下,“离离”二字最妙。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单一个“离”字,无非隔开、分别之意,一经叠加,却生出多种含义,如繁盛与浓密、隐约与明晰、轻细与旷远、光彩与明亮,就连懒散疲沓、若断若续、飘摇游弋,甚至是象声也用“离离”去形容。想来古人同我有一样的偏好,用起“离离”二字毫不吝啬。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这“离离”清晰而分明;“乱萤光熠熠,行树影离离”,这“离离”隐约而依稀;“离离短幅开平远,漠漠疏林寄秋晚”,这“离离”空旷而高远;“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这“离离”细致而轻盈……无论“离离”的含义如何延展,那缕愁绪一旦定格,就挥之不去了。即便是咏万物之盛貌,也能隐约听见一声悠长的叹息。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废墟上那片茂郁的黍苗,点染的是颓败之象,以至于千百年来,故宫禾黍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再看它后面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流淌着浓重的忧患之思。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出自甄宓的《塘上行》,曹子建笔下这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一样的女子,终究抵不住众口铄金之利,遭夫嫌弃,沦为“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的深宫怨妇。
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纵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之茂,也终要落在“萋萋满别情”的韵脚上,只闻踏歌行板箫音起,都是与君离别意。可我们在与“离离”相逢时,只觉天高云远去,满眼绿意,叶叶相连;无论它们繁茂成什么样子,都不觉得拥挤,只一片又一片地延伸下去。美,来势汹汹却又无声无息。那藏在叶下的别离,躲了又躲,只在最后一句探出头,却惊艳了视线。原来最先出场的“离离”,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啊!
可是,若没有“离离”这千针万线的铺陈,那一腔愁绪便如断了线的风筝,无处落脚;若没有“离离”这层无私的绿意做衬底,那一声叹息怕是要溺死在腹中,又怎能留下千年的余韵?
“离离”,带着隐约的悲伤,抑或清晰的孤独,甚至是婉约的惆怅,演绎着或质朴或华丽或淡然的往事。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只剩下一阕离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标题:春深处 草离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赵凤贞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