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龄先生前后试演了多次(蔡松龄一生只有仨角色)
蔡松龄先生前后试演了多次(蔡松龄一生只有仨角色)《烈火中永生》中的华子良,演得含蓄深邃,感人至深,旧重庆的那段生活,为蔡松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著名重庆籍电影评论家钟惦 说:“影片最为隽永的人物却是一言不发的华子良。他的一些镜头使我们永远记住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蔡松龄。”蔡先生是没有遗憾的,他让疯老头华子良,永远活在了观众心中!(故园怀旧论坛)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立戏校改名国立戏专迁往四川江安县,因组织遭破坏,蔡松龄失去了联系。但无论在江安或是戏专迁回南京,蔡松龄心系组织、心系战友,始终默默地在为地下党做工作。解放后,蔡松龄先生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河北省话剧团任院长兼导演,舞台及银幕上,少见其尊容。1974年蔡先生因病逝世。他留下的银幕形象,只有《红旗谱》中的严志和、《战洪图》中的李老根、《烈火中永生》中的华子良。 一个小人物小角色,在为数不多的场景之中,竟能在银幕上展放异彩,这得益于饰演华子良的蔡松龄先生。影片中“鑫记杂货店接头”一幕,
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们,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出天亮前重庆地下党的一组组群英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烈火中永生》由于赵丹、张平、于蓝、胡朋等表演艺术家的倾情加盟,文字图像变为立体形象,人物生动鲜活,许云峰、李敬原、江姐、双枪老太婆……活生生地站立起来,大气凛然,气壮山河。艺术家们精湛之技艺,令观众叹为观止,抚掌称绝,可敬可佩。
然而,有一个小人物、小角色是不应该忘却的,那就是疯老头华子良。
在小说《红岩》中,华子良是这样出场:“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无声无息地在院子里出现了。他的头发雪白,满脸花白的胡须又浓又密,像刺猬的箭毛一样遮住脸庞,只露出一对滞涩的眼睛。他糊里糊涂地沿着院坝,用一双枯黑的脚板,机械地神经质地独自跑步……也许,这个人就是老大哥说过的,那个老疯子!”
如果说这段文字只是一种叙述,让读者从中去想象、去构成人物形象的话,那么,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里,人们通过疯老头不停跑步的双脚、经常眯缝的眼睛、鑫记杂货店接头、地下室向许云峰表明身份等为数不多的几场戏中,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佯装疯癫、长期潜伏、机智深沉的华子良形象。
一个小人物小角色,在为数不多的场景之中,竟能在银幕上展放异彩,这得益于饰演华子良的蔡松龄先生。影片中“鑫记杂货店接头”一幕,不是在磁器口正街实景拍摄的,而是选景于重庆南岸弹子石的石桥正街。当年拍这场戏时,我曾天天去看闹热,记忆中,华子良为了与店主接头,刚一进门便有意用箩筐将店中的瓦罐击碎……为达到逼真效果,为求太阳天,蔡松龄先生前后试演了多次,反复体验形体、面部表情等,这场戏拍了好几天,终于才圆满定格合成。
对表演艺术一丝不苟的蔡松龄先生是位资深演员,1935年他二十二岁时,考入南京国立戏剧学校,选择了一条艺海觅珠的艺术道路。1938年初春,国立戏校西迁大后方,校址就在重庆城的上清寺。
出生于安徽省萧县一个普通农民家的蔡松龄,公元1938年·重庆,对于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这一年,蔡松龄学习结业,并以首届毕业生的身份留校任教。这一年,他与热恋多年的女同学张惠桢,双双携手,结成了连理。也正是这年十月的一天,蔡松龄与刘厚生、刘承清、邓宛生等人,在介绍人方王官德的带领下,悄然来到重庆上清寺一个菜场的地下室,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令蔡松龄深感惊喜的是,他的爱妻此时真情吐露:她早就是一名中共秘密党员了!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立戏校改名国立戏专迁往四川江安县,因组织遭破坏,蔡松龄失去了联系。但无论在江安或是戏专迁回南京,蔡松龄心系组织、心系战友,始终默默地在为地下党做工作。解放后,蔡松龄先生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河北省话剧团任院长兼导演,舞台及银幕上,少见其尊容。1974年蔡先生因病逝世。他留下的银幕形象,只有《红旗谱》中的严志和、《战洪图》中的李老根、《烈火中永生》中的华子良。
《烈火中永生》中的华子良,演得含蓄深邃,感人至深,旧重庆的那段生活,为蔡松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著名重庆籍电影评论家钟惦 说:“影片最为隽永的人物却是一言不发的华子良。他的一些镜头使我们永远记住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蔡松龄。”蔡先生是没有遗憾的,他让疯老头华子良,永远活在了观众心中!(故园怀旧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