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节 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加快形成全链条、多要素、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建设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战略资源的配置枢纽和制度型开放高地。第四节 全面建设数字社会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扩大城市大脑的民生应用,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数字交通、数字就业服务、数字养老服务、数字安全预警等应用场景建设工程。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数字文旅、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推进“医后付”“刷脸办”“无感付”等便民场景率先建设与应用。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全面实现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接入。第五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紧接第6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工控安全软件等软件产业,大力培育数字内容产业,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计算、量子科技等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无人驾驶、智慧社区、物联网、互联网医疗等应用工程,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建设宁波数据交易中心,创新公共数据市场化开发利用机制。
第三节 深入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动政府职能重塑、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架构体系,建设数字化治理先行城市。提升市级公共数据平台能力,完善政务云架构,健全数据开放共享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汇聚融合、一体管理,健全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经济运行、空间治理等一批基础性应用系统,加强多业务协同综合应用。全面推进政府部门移动办公,实现政府履职数字化应用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
建设掌上办事之城。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基础设施“一张网”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省通办”“跨省通办”,打造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的在线政务服务体系,提升行政服务移动平台融合集成水平。推进“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建设,丰富完善“甬易办”平台功能,探索推广自动化智能审批,提升居民、企事业单位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
第四节 全面建设数字社会
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扩大城市大脑的民生应用,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教育、数字健康、数字交通、数字就业服务、数字养老服务、数字安全预警等应用场景建设工程。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升级,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数字文旅、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推进“医后付”“刷脸办”“无感付”等便民场景率先建设与应用。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全面实现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接入。
第五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加快形成全链条、多要素、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建设链接全球的港航物流枢纽、贯通内外的贸易枢纽、战略资源的配置枢纽和制度型开放高地。
第一节 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
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实施专利、标准、品牌培育工程,提升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打响“宁波制造”品牌。制定出口转内销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推动优质甬货成为新国货。实施国内市场拓展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建设自主品牌、建立营销网络、借力电商平台等拓展国内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订单融资等金融支持,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展会和数字展贸,办好专业性展会和产销对接会。
第二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丰富消费载体。优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构建“5分钟便利店 10分钟农贸市场 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品质打造泛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核心商圈,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店等高端业态。实施商业名街创建行动,高标准建设老外滩国家级步行街,提升东鼓道、南塘老街等街区热度。加快引进旗舰店、潮货店、免税店等,打造网红消费打卡地。大力发展智慧零售、跨界零售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智慧集市和智慧商店,促进电商、微商、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实施城乡高效配送行动,开拓城乡消费市场。
培育消费热点。实施传统消费提档升级行动,满足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促进住房消费、汽车消费健康发展,扩大信息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新兴消费,促进智能终端、游艇、民用飞行器等消费增长,推进消费结构优化。完善公共交通配套服务,激发夜间经济潜力。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做强宁波时尚节、中国食博会、中国(宁波)体博会、宁波消博会等会展品牌。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000亿元。
优化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品代理进口模式,打造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开展消费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新产品监管“松绑”计划,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与质量监管相结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公共消费场所国际化、数字化提升工程,健全消费品质量监管体系,创新消费维权体制机制。积极培育专业化消费金融机构,鼓励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建设全国快递示范城市。
[~公式~]
第三节 拓展有效投资空间
拓展投资新领域。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促进投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积极引导民间投资重点投向科技创新、高新产业、交通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着力扩大产业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重点项目。健全项目动态调整和滚动推进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用能、资金、环境等要素支撑。
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银行资金主渠道和保险资金相配套的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支持,加大对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投资与建设管理,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制定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提升资本运作能力。进一步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公式~]
第四节 建设“一带一路”枢纽城市
高水平建设合作平台。稳步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港口联通、产业合作、贸易往来和民心沟通等工程。纵深推进“一带一路”中意(宁波)园区建设,提升国别合作园建设水平,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场。深化17 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中欧经贸合作平台,扩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影响力。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创新服务综合体、海外资源开发和加工基地等平台。健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智库合作联盟、大数据、金融等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标准联通,加强风险防范。
[~公式~]
增强双向开放通道功能。以宁波舟山港、宁波机场等为枢纽,加强国际航空、国际航运、国际货运专列等国际干线通道建设,有效贯通内外贸,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畅通南向沿海、西向沿江、西南向内陆的物流大通道,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加强海铁联运与中欧班列(义乌)陆海联动,完善集疏运网络体系,大力拓展内陆腹地,健全仓储、揽货、配送体系,打造依托长三角、服务中西部、链接全世界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单一窗口”功能,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增强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栎社空港通关中心、北仑海港通关中心等功能,扩大口岸对外开放,营造便捷高效的口岸环境。推动甬商所创新发展,统筹建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和交割仓,加快发展现货交易、贸易融资、金融衍生产品等业务,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培育壮大国际物流企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 海外仓”模式,集聚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加快建设宝湾电商国际智慧物流中心、传化宁波供应链中心、顺丰华东创新产业总部基地等项目,打造国际快件枢纽。
第五节 拓展提升开放型经济优势
深入实施外贸双万亿行动。深度开发欧美发达国家细分市场,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加快构建多元化市场体系,巩固优势产品出口市场,扩大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施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大力招引能源贸易、大宗商品等领域国际巨头设立运营总部或分支机构。提升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功能,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扩大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优质消费品进口,打造国家重要进口基地。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跨境易货贸易等试点。推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国际合作协定,扩大区域经贸合作和贸易份额。到2025年,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万亿元,货物出口额占全国、全省比重分别达到4%、30%。
打造全球优质外资集聚地。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争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争取在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及汽车、航空等先进制造业领域落地重大外资项目。坚持引资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团队。健全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培育引资综合竞争优势。
支持企业走出去全球布局。推动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支持企业赴境外开展投资合作等跨国经营活动,参与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制定,赴境外设立产销基地,争创国家级境外产业园区。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保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健全海外风险预警防范处置和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第六节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
高水平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建设链接内外、多式联运、辐射力强、成链集群的国际航运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资源配置中心、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全球新材料科创中心、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聚焦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实施一批重大制度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对标国际一流的开放型制度体系。服务国家能源安全,加快油气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新型国际能源贸易中心。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快全球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前湾、临空、甬江等联动创新区建设,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加强与上海、舟山、杭州、金义等自贸区的联动发展。
[~公式~]
全面接轨国际通行制度规则。充分吸收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加快形成同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衔接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前提下,探索开展金融、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以及知识产权、数字贸易、竞争政策等领域压力测试。
第六章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高能级大都市区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引领浙江大湾区建设,唱好杭甬“双城记”,全面构建宁波都市区,加快形成“一核引领、两翼提升、三湾协同、多极支撑、全域美丽”市域发展总体格局,实现城市能级、功能、品质整体跃升。
第一节 深入落实区域重大战略
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制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工程实施方案,滚动编制实施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清单,全方位对接中心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区。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落实沪甬合作协议,推动科创、产业、金融、人才、教育、医疗、环保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实体项目落地,高水平共建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高起点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
引领建设浙江大湾区。高水平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等高能级平台,打造环杭州湾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引导石化、汽车、装备等产业大项目向沿海集中布局,构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加强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其他片区建设联动,提升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牵引能级。共同制定杭州湾、三门湾区域环境保护政策,共建生态型美丽湾区。
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深入落实两市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战略规划对接,发挥传统优势,培育新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共同打造长三角金南翼。谋划推进杭甬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和智慧高速公路,提升环杭州湾综合运输通道功能。联动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加强数字经济、新材料、汽车制造、健康医疗等产业链合作,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办好杭州亚运会、浙洽会等国际性大活动,共建大运河文化带和浙东唐诗之路,打造浙江大花园精品旅游带。
做实做强宁波都市区。健全浙东经济区和宁波都市区协作机制,构筑与定海、三门、天台、新昌、嵊州、上虞等毗邻区域紧密联系的核心圈层,增强对舟山、台州、绍兴、金华、嘉兴等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落实宁波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深入实施大都市区标志性工程,推进甬舟、甬绍、甬台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谋划环四明山区域高速网,加快建设都市区内部快速路网,构筑“一小时”交通圈。积极推进四明山文旅休闲区等合作平台建设。探索推进户籍、职教、社保等同城化待遇,实现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全力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统筹湾区保护和开发,推进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产业带、环象山港生态经济区和环三门湾海洋新兴产业带建设,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工程,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功能区块,加快建设宁波海洋经济示范区。重点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做强深海养殖和远洋渔业,大力发展游艇邮轮、休闲渔业、滨海度假等涉海旅游业。高水平建设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海洋研究院等涉海科研机构,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能开发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实施智慧海洋建设行动。
深化重点地区协作发展。深化与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等重点区域城市合作,健全多层次合作网络。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东西部协作和甬延合作,打造新时代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持续推进产业协作、消费协作、科技协作和人文交流,携手奔向现代化。
第二节 优化市域城镇发展格局
增强一核能级。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推动“东揽、西拓、南融、北强、中优”,加强主城区与外围组团统筹联动,实现城市整体提升、拱卫发展,提升经济高度、人口密度和创新浓度。提升以大运河文化、唐诗文化为底蕴的沿姚江、奉化江城市发展轴,加快建设以甬江为主轴的创新发展带,构筑镇海—高新区—东部新城—东钱湖的大东部新发展轴,规划建设江北慈城—姚江新城—空铁新城的城西发展轴。增强泛三江口、东部新城、鄞州南部、镇海新城等核心板块发展活力,加强高端服务、总部经济、国际交流等功能塑造,打造城市功能核心区和高品质形象窗口。精品建设鄞州中部、空铁新城、姚江新城、创智钱湖、北仑滨江、奉化宁南等重点板块,优化提升城西区域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庄桥机场搬迁,推动北仑凤凰城、大嵩—梅山湾等外围组团集约特色发展,高起点谋划宁波湾区域发展,加快配套完善、功能提升和人口集聚。加速奉化全面融入中心城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突出高新产业承接功能。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加快推进全域城区化发展。
提升两翼水平。发挥北翼临湾接沪优势,以统筹产业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促进慈溪城区、余姚城区和前湾新区相向融合发展,着力拓空间、强功能、育产业,加强与主城区融合联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和宁波都市副城。推进宁海、象山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海洋经济和新兴产业,引导人口向县城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平台汇集,打造宁波南翼重要增长极和辐射台温地区的门户。
优化城镇节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调整优化城镇节点布局,到2025年建成省级美丽城镇40个以上。继续深化镇级小城市试点,提升卫星城、中心镇建设品质和发展活力。推动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的城镇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型城镇。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推动鄞江、慈城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开发。
第三节 全面提升都市形象品质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提高城市规划统筹水平,深化土地储备统筹管理,完善重要功能区块和重大基础设施市级统筹开发运营机制。加强规划管控和整体设计,提升中山路、通途路等主干道路两侧立面形象,打造具有时尚元素、港城特色、江南韵味、国际气派的城市形态。大力推行“XOD”开发理念,提高场站、学校、医院、公园等周边地块开发强度,建设大型功能混合生活组团。高品质建设公共建筑、历史街区、公园绿地等重要节点,打造24小时城市活力中心。强化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统筹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到2025年建成干支综合管廊约50公里。深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打造水系网络、城市绿道、文化紫道和慢行系统,推动三江六塘河等滨水空间建设,建设百公里沿河景观带、百公里沿湖步道、百公里滨海廊道。
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按照“近中远结合、政企社联动”原则,科学确定改造标准和范围,分类实施改造工作。全面推进老旧街区、完整社区、老旧小区等单元更新改造,到2025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面积2000万平方米左右。推进低效空间更新,实施旧园区、旧厂房、旧市场、旧楼宇改造工程,强化复合开发和功能注入,提升土地开发建设效率。深入实施城中村改造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打造新型城市功能单元。统筹推进历史文化遗存更新保护,营造历史名城景观空间形态。
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高标准建设城市大脑,统筹推进“感知城市”建设,提升公共安全、城市管理、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智能感知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实施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工程,推进主要道路街面净化、两侧绿化、立面美化、夜景靓化,美化交通隔离栏杆,提升公共界面艺术性。深化“公交都市”建设,统筹市域(郊)铁路、地铁、中运量公交、微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线路、场站、网点布局,大力推广立体车库。
强化国际化形象塑造。深入推进城市国际化,全力推进公共交通设施、城市道路设施、重要城市街区、旅游服务场所、公共体育设施、城市公园绿地等重点空间的双语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完善国际化语言环境。加快推进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建设,完善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国际化服务能力。强化城市标志设计和推广,打响“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品牌形象,增加城市记忆。
【下转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