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环王还会再出电影么(指环王这种烂片)
指环王还会再出电影么(指环王这种烂片)一种,是说没有结局。先看看差评都在说什么。首周末票房,仅有2636.4万元。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它居然还获得了许多「一星」差评。这究竟是怎么了?
《指环王》重映,绝对是影迷界的头等大事。
像这样兼具视觉享受和艺术魅力的史诗大作,看多少遍都不觉得腻。
可万万没想到,实际的情况却是相反——
《指环王》遇冷了。
首周末票房,仅有2636.4万元。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它居然还获得了许多「一星」差评。
这究竟是怎么了?
先看看差评都在说什么。
一种,是说没有结局。
一种,是说时间太长。
还有一种,是说剧情无聊。
……
总结起来,差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即,没结局,时间长,剧情平。
其中,最后一个剧情平倒还好理解。
对于这种魔幻史诗题材,本来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并喜爱。
所以,剧情方面确实是见仁见智。
但另外两点,就过分了。
先说,没结局的问题。
这些观众显然是连基本信息都没搞清楚,就来买票看片了。
他们可能还以为这是一部如漫威电影一般的纯娱乐大片。
或者是像《哈利波特》系列那样,每部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也许有人把甘道夫和邓布利多搞混了?
其实,只要稍加了解,就能知道:
《指环王》三部曲,是一个完整而连续的故事。
它改编自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史诗巨著《魔戒》。
原著内容将近108万字,耗时12年才得以完成。
作者不仅构想出了一个庞大的中土世界,还细致地描绘了其中十几个种族的样貌特征和历史文化。
甚至还专门自创了十几种语言。
中土地图
这样一部恢弘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连拍三部电影的容量都不够。
更别指望它能在一部影片里,就能讲完所有的故事。
而作为三部曲打头阵的存在,《指环王1:护戒使者》也承担着更多的铺垫作用。
霍比特人小队
即便如此,这第一部的结尾也并非戛然而止。
它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间点结束。
基本完成了世界观的初步建立,以及对各个势力、种族的整体描绘。
而几位主人公也实现了漫长旅程第一阶段的心理转变,为第二部的情节做出了合理的铺垫。
因此,如果仅仅是因为没看到最终结局,就给了一星差评。
我觉得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第一部结尾,护戒小队分道扬镳
再说,时间长的问题。
的确,相对于大部分常规电影,《指环王》每一部都算偏长。
单看影院版(不考虑加长版),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将近180分钟,第三部更是超过200分钟。
这足以让许多观众望而却步。
但。
如果嫌时间长,大可以选择不看。
或者再择一个合适的日子不慌不忙地欣赏。
而因为片子长,就破口大骂一星烂片的,只能说明这些观众根本就没有耐心看这么长的作品。
时间的长短,从来都不应该成为一部电影好坏的衡量标准。
恐怕,这就是现在观众被爆米花电影密集轰炸后带来的麻木。
又或许,是被大量短视频频繁刺激下的后遗症。
而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电影领域。
记得去年的综艺《乐队的夏天2》中,大张伟说出了这样的感悟:
「我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听过整首歌了。」
「短视频红了之后,所有人听歌,就只是听那一段。」
音乐人都这样,那听众更是如此。
在快消文化所主导的时代,我们接受信息越来越碎片化。
当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各种微博热搜、广告推送、流行符号、热门短视频疯狂地霸占时。
渐渐地,便养成了一种瞬时思考的习惯,一种瞬时满足的欲望。
听歌,前奏部分就算了,直接拖到高潮部分吧。
阅读,看看网上的小故事还行,长篇小说文学巨制还是算了算了。
看电影,亦是如此。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排片并符合观众的喜好,片子一再剪短。
就这样,还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电影院完整地看一部影片。
而是在网上选择视频解说,十分钟带你看完《XXX》。
所以,到了真来欣赏《指环王》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怎么也看不进去。
「三个小时太长了,根本坐不住。」
不如睡去,不如睡去……
不如刷手机,不如刷手机……
睡醒了,玩完了,打个差评完事。
这样的观众在今天的影院真是屡见不鲜。
20年前,《指环王》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和赞誉。
20年后,《指环王》居然因为没结局、时间长等问题,而被骂烂片。
鱼叔对此感到非常惆怅。
人们对于经典,已经缺乏了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在众多一星差评中,还有一种声音,叫做:
「老片子还上。」
这其实不是《指环王》的专属了。
之前重映《千与千寻》《阿凡达》等经典影片时,就有不少观众因为这个理由给差评。
《千与千寻》重映时的观众评价
可见,如今的观影风气已经变得多么的浮躁。
太多以前我们可以沉下心来去欣赏、品鉴的东西,不再被重视。
反而要被质疑。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这二十年来,我们电影市场膨胀下沉的太过迅速。
各个群体之间,对于一部作品的评价,根本来不及达成共识。
2002年,《指环王1:护戒使者》就曾登陆过内地院线,还是国语配音。
2002至2004年,《指环王》三部曲在中国内地上映时的海报
那时,中国电影市场还是一亩三分地。
全国影院数量仅为1024家,银幕数量仅有1845块,大部分都集中在城镇地区。
而且票价也不菲。
像《指环王》这种达到三个小时片长的,一张票可以将近百元。
换算一下物价,就更能感受到其价格之昂贵。
当年有机会走进影院并爱上《指环王》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电影发烧友。
而且家庭条件应该不差,受教育程度也较高。
但在20年后,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飞速膨胀,银幕数量飙升至7万多块。
观影欲望增强,观影人次扩大,票房爆炸式增长。
如今,看电影已经成为了最为平常的娱乐消遣。
越来越多此前对电影艺术接触较少的新观众涌入了电影院。
他们对电影的要求,只求一个字:
爽。
而且是那种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的爽。
而对《指环王》这样的电影。
一来,没情怀滤镜。
二来,也缺乏这样的观影习惯。
自然会给出一个个烂片差评。
人们有所不知。
曾几何时,这样的鸿篇巨制才是电影界当之无愧的桂冠。
早在默片时代,便出现过《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这样的宏大之作。
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向世人证明了电影艺术化的可能性,并借此开创了电影的新时代。
1916年的《党同伐异》,全实景搭建
此后,好莱坞长期处于对史诗片的推崇之中。
在上世纪50年代,被称作「史上最烧钱的电影」的《宾虚》诞生。
该片的投资达到了1500万美元。
一共使用了200位设计师制作服装和头饰,超过1万名群众演员、2500匹马参与演出。
高风险下是高回报,该片在全球收获了7400万美元的票房,并赢得了11座奥斯卡小金人。
《宾虚》
毫无疑问,在那个时期,史诗片就是王道。
观众们爱看,各大导演也乐于去拍。
它的体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也更利于创作者完整的艺术表达。
几乎所有的大导演,都渴望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能拍出这样一部伟大的史诗片。
《美国往事》《教父》《辛德勒的名单》《与狼共舞》《阿拉伯的劳伦斯》……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末代皇帝》《霸王别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霸王别姬》
有的是英雄叙事,有的是平民史诗。
无一例外,这些巨制都能给人们带来无比的震撼,无穷的回味。
成为电影史上难以超越的一部部经典。
《末代皇帝》
发展至《指环王》,在更成熟的特效技术支撑下,魔幻史诗片出现。
史诗片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可事与愿违。
这个顶峰很快就断崖式地滑落了下去。
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随着市场的下沉,大众审美口味愈发通俗化。
这十年来,别说杰作,连一部可以称得上史诗片的都几乎不再有。
即便是彼得·杰克逊所拍的「指环王前传」《霍比特人》三部曲。
也去除了正传中的严肃意味,很明显地往更轻松、更娱乐化的方向转变。
《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
再看近几年。
又还有多少史诗片在产出?
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几部。
最近的,恐怕要数马丁·斯科塞斯在2019年拍摄的黑帮史诗片《爱尔兰人》了。
杰作,毋庸置疑。
但这也不能算是正统的史诗片了。
而且,无论是制作时还是完成后,它的遭遇都让人感到寒心。
立项之初,好莱坞几家大的电影公司都不愿意投资。
「都什么年代了,斥巨资拍部两百多分钟的黑帮片,怕是脑子让门给夹了。」
最后,流媒体巨头网飞出面,才得以让整个项目实现。
上映后,院线排片少,最终拿奖也少。
和整部电影的主题一样:
面对时代的变化,它不可避免地落伍了。
这便是史诗片的现状。
《爱尔兰人》
曾经被捧为明珠的史诗片,如今却成了市场的弃儿。
无怪这几年,总有人感慨:
那个人人都爱史诗片的时代,好像一去不复返了。
反过来,这也是在给予创作者们警告。
所谓经典重映,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现在的观众和创作者:
曾经,有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如此耐下心来,一丝不苟地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在鱼叔看来,《指环王》三部曲实在是太值得反复回味了。
当霍比屯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当精灵王国瑞文戴尔震撼浮现。
当成熟的阿拉贡,惊艳的暮星公主,帅气的莱戈拉斯王子接连出场。
当一叶扁舟驶过安都因河上擎天的巨像。
当最后同盟之战拉开阵场。
这一幅幅景象,是多么的让人心潮澎湃,遐想万千。
而故事剧情,也蕴含了非常深刻的主题意义。
《指环王》三部曲像是一种公路片与战争片的结合。
其中公路部分,与我国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就很类似。
几位身怀绝技的勇将,护送一位平凡少年踏上征程。
一路躲避、对抗妖魔鬼怪,到达终点,完成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主角团一步步的成长,转变。
而贯穿始终的主题,则是关于友情与忠诚,奉献与牺牲,信念与勇气。
即便是阿拉贡与暮星公主的跨族爱情,这么一个戏份略微较少的支线,都是那么的可歌可泣。
只要真的用心去感受,怎么可能不为《指环王》所震撼?
其实,在中国电影市场化刚刚起步的那几年,我们也曾有过雄心勃勃的时候。
那时人人都想打造出一部如《指环王》式的东方史诗。
但,这种志向很快就被消磨殆尽。
一方面,确实技不如人,没能制作出足够品质的佳作。
反而出现了像《无极》这样沦为笑柄的代表。
另一方面,不断膨胀、下沉的市场也没有耐心让中国电影人继续试错。
所以到了今天,国内已经几乎没有人再有心气,去做一部宏大的史诗之作。
或许,你会反驳:
「这样的作品即使现在做了也没人看,更不会有人投资。」
没错,现在给予严肃、艺术电影的创作者空间确实极其狭小。
但哪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不是伴随着无穷的困境?
西部片大师赛尔乔·莱昂内,为了拍摄《美国往事》共筹备了16年之久。
他明明已经可以靠着在好莱坞拍商业大片,安稳度日。
却选择了豁出一切,为了自己的电影梦,与资本走向彻底对立。
《美国往事》
电影天皇黑泽明的故事更狠。
对于每一部影片都力求完美,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毫不妥协。
在他的执拗下,才诞生了一部又一部的史诗经典。
比如,在拍摄电影《乱》的时候,曾让整个剧组停下工作,只为等一朵云的到来。
《乱》
而拍《战国英豪》时,他也曾为了捕捉到一个满意的晴天镜头,足足等了100多天。
这是一种怎样的「任性」和「苛刻」!
而这种死磕自己的精神,却正是如今的创作者们都缺少的。
《战国英豪》
我不是说,要所有创作者都这么玩命打造杰作。
但这么多年来,几乎一部杰作未出,那就是问题所在了。
回顾华语电影的一线作品,你可能还得倒退到20多年前。
国外同样如此。
谁能想到,这个十年,仍有情怀去干、去拼的居然是已经垂垂老矣的西科塞斯。
而在上个世纪,这样的导演可以说数不胜数。
「历史成了传说,传说成了神话。」
这是《指环王》原著开篇的第一句话。
在这里,鱼叔想说:
史诗成了小众,小众成了笑话。
当《指环王》这样伟大的电影,因为时间长、没结局,而被骂成烂片。
可不就是这个时代的大笑话。
任何时候,电影都不是自怜自艾的艺术。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而眼下这个时代,史诗片的消亡只是表面。
本质却是人心的浮躁。
观众浮躁,创作者同样浮躁。
越来越少的人,在乎品味,在乎品质。
用一段较长的时光,平静地感受一部作品。
已经变得越来越奢侈,甚至于不屑。
这到底是《指环王》可笑,还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