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老街历史变迁(城北旧事南昌青山路的前世今生)
南昌老街历史变迁(城北旧事南昌青山路的前世今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至于大众熟知的上海路,那是计划经济年代上海援建江西,南昌“招商引资”的重大硕果。翻看历史,“一带一路”其实很早就在南昌规划。建国后南昌工业布局就是沿赣江富大有堤与青山路之间的“一带”建设了江柴、化纤厂、糖果厂、造纸厂、油脂化工厂、火柴厂、硝皮厂、发电厂、硅酸盐厂、江纺以及西北角的电化厂、化工实验厂等轻纺化工电力企业;沿铁路线以及井冈山大道两侧“一路”建设了洪都、电缆厂、江东机床、江拖、江电、南柴等机械制造企业。
PART壹
历时N年,随着南昌地铁4号线的通车,
青山路终于结束长期围挡修路,尘土飞扬、BRT堵塞交通的历史。
历史的终结还有青山路这一带的“工业走廊”。
翻看历史,“一带一路”其实很早就在南昌规划。
建国后南昌工业布局就是沿赣江富大有堤与青山路之间的“一带”建设了江柴、化纤厂、糖果厂、造纸厂、油脂化工厂、火柴厂、硝皮厂、发电厂、硅酸盐厂、江纺以及西北角的电化厂、化工实验厂等轻纺化工电力企业;
沿铁路线以及井冈山大道两侧“一路”建设了洪都、电缆厂、江东机床、江拖、江电、南柴等机械制造企业。
至于大众熟知的上海路,那是计划经济年代上海援建江西,南昌“招商引资”的重大硕果。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
青山路两侧大小工厂沿线排开,烟囱高耸,水塔棋布,一派工业革命的画面。
上个世纪末,悲壮的国企改制大潮下,所幸的是这里没有形成所谓的“铁锈带”,而是老厂区纷纷“腾笼换鸟”。
江西柴油机厂变成阳明锦城;
化纤厂的老厂区变成蓝海购物广场,佘山路上的新厂区打造成了“樟树林”;
油脂化工厂沿街的车间变为原来的百货大楼城北店;
造纸厂处理木材的厂区变为“紫金城”。
过去除了有个电厂,两边都是菜地的七里街一带,如今已经换了个高端大气的名字——青山湖西岸。
而地处最北端的江纺,作为大范围保留的工业遗产项目,将规划打造成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导航到这一带,青山路上的地名已变为一个个诸如国金、力高、融创、中海、中骏等带了开发商名字的楼盘名。通通换了人间。
除了工业,青山路还起源了南昌最早的几个专业批发市场。
占据城南半边天的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里,许多大户最初的起家,就是青山南路的贤士湖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李家庄的钢材市场在八、九十年代,诞生了大批腰缠万贯、夜夜点歌的钢贸商;
当年长巷村建设的香江家具城,也走出了南昌最早一批做家具批发零售业务的商户。
时至今日,每天凌晨,当人们沉醉在梦乡,
靠近赣江边上的水产品市场却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受电商普遍打击的背景下,这里是硕果仅存的“钱潮汹涌”。
最南端靠近阳明路的青山路客运站,依旧是许多周边县乡进出南昌最重要的公交集合点。
趴在青山路上,仍在坚守的还有81年通车的全省最早的立交桥——青山路立交桥。而比它晚建的老福山、彭家桥、永和门立交桥等都早已结束了他们的使命。
少年时代骑车上学最喜欢经过这里。
几个同学你追我赶,奋力脚踩登上桥顶,又风驰电掣般滑下。颇有先苦后甜的人生体验。
回想起来,小时候最痛恨青山路一带吞云吐雾的烟囱,让童年有哮喘的我苦不堪言。
但再回首,却是岁月如歌,
现在的我时常怀念那高耸的烟囱、硕大的水塔下,日子缓缓,邻里熟悉,童年可以四处奔跑嬉戏的国企大厂生活。
PART贰
老南昌过去号称“七门九州十八坡”。
青山路这一带早期属于城外,
其南端紧挨过去“冷坛社庙的永和门”,
冷坛社庙四个字其实就能感受这里地处偏僻,人烟稀少。
直至九十年代,这一带人去老城区,往往都还会说:“到南昌去”,似乎这里并不是南昌。
北端的七里街一带,据长期研究南昌城市变迁历史的民间著名学者“应宗强”老师介绍:
七里街的地名由来,是因为此地与当年南昌老城永和门的距离7里。清初之时,南明王朝和清军以及太平天国时期,湘军和太平军都在此处打了几场大的恶仗。这一带是当年攻守南昌城外围的兵家必争之地。
青山路工业走廊的形成,
最初起源于民国江西工商业巨子“王德舆”。
抗战胜利后,大批随民国政府南迁的厂店纷纷返城。
1946年,江西首富王德舆,在青山路王家庄购地108亩,重建他在抗战时期创办于泰和的江西新甡纺织染厂,这个厂是当年南昌最大的纺织企业也是最大的工业企业。
该厂的建成结束了青山路只有董家窑烧砖瓦,豆芽巷产豆芽的历史,开启了南昌城北工业建设的序幕。
1949年5月23日,南昌刚解放的第二天,
人民政府就派了一个排的兵力保卫厂房、设备的安全。建国后它也是南昌最早一批的公私合营企业。
五十年代它还整合了南昌诸多起源于民国的纺织厂,例如著名的振华纺织染厂。
论起在南昌纺织行业的辈分渊源,乃至在南昌近代工业史的地位,新甡纺织染厂都是浓墨重彩的一页。
随着后来青山路北端,“根正苗红,作为共和国长子”身份【江纺】的建成,新甡纺织染厂逐渐被边缘化,1963年该厂转产,开始生产化纤产品——人造棉,并正式改称为【江西化纤厂】。
八十年代初,这个厂的边角料、废品都成为南昌尤口一带做假丝绵的材料供应源。
青山路上论资排辈,
还有两个厂源远流长的企业,一个是江西油脂化工厂,另一个就是江西火柴厂。
油脂化工厂做肥皂的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南昌最早做肥皂的企业——江西永安肥皂厂,而油脂类产品是上海内迁的上海诚义油厂。
油脂化工厂1953年就在青山路建厂,原名江西化学工业厂,生产肥皂。1964年与生产油脂的南昌油脂化工厂合并,正式改成江西油脂化工厂。生产肥皂、甘油、鞋油、牙膏、食用油等,产品线庞大繁多。
江西火柴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抗战后方的南光火柴厂。也是民国期间老南昌数一数二的工业企业。
六十年代,火柴也是凭票供应的商品,长期供应紧张,一户每月只能买六盒。
因为很多家里往往不够用,于是还催生了用鸡毛、鸭毛换火柴的地下交易。就连火柴盒上的火花也是当年民间收藏的重要品种。
当年江西火柴厂生产的“红双喜”牌火柴可谓全省家喻户晓。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上述缘起民国的老厂陆续搬迁至青山路,这一带还相继诞生了很多南昌人耳熟能详的大厂。
1951年创建,52年投产的【江西造纸厂】是轻工部的重点骨干企业之一。过去造纸厂生活区的“上沙沟”如今已是地铁3、4号线的接驳站。
创建于1953年的【江西南昌发电厂】,
是一五期间,燃料工业部批准建设的江西第一个重点火电厂。而青山路上七十年代建成的【江西硅酸盐厂】,主要就是利用电厂的煤灰,生产最早的粉煤灰砖。
1954年,全省最大的纺织企业【江西纺织厂】在青山路北端诞生。五十年代纺织女工,人称江纺“三姑娘”的经自麟、施作宇、左永利的劳模事迹在全国都颇具影响。
而地处青山路最北端,延伸至富大有堤较偏远的位置,还建设了【南昌电化厂】和【江西化工实验厂】一个生产树脂,一个生产化肥。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
青山路的工业布局就已经基本成型。
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人开始在此聚集,
在企业办社会的背景下,多数人工作和生活都在“厂”这个巨大的“穹顶之下”,几代人的命运从此与厂交织,荣辱与共。
PART叁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青山路上的大厂自成立起,也足足“跑火”了四十年。
八十年代之前,工人阶级老大哥,国企工厂的地位坚如磐石。那个时代,不光普通人趋之若鹜,领导干部也纷纷把子女放进工厂,“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远不及现在的风光。
八十年代初,南昌工业开始“抓轻放重”,
大力发展轻工业。而与此同时,在1984年,南昌国企陆续开始实行“承包制、厂长负责制”等改革试点之路,青山路上的造纸厂、油脂化工厂是第一批11家试点企业之一。
当年市场还是处于商品短缺的时代,
企业往往上个技改,研制几个适销对路的产品,内部所谓强化管理都还不显重要,只要采取些激励政策,日子都过得很红火。
于是上技改,扩产能,招工人,
青山路上诸多国企,自此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迎来了最后的辉煌。
江纺开足马力,员工达到1万多人,1981年的利税就高达8千万元,且常年保持5、6千万的利税水平。职工可以天天喝牛奶(厂里有奶牛场),吃面包,还有援外到伊拉克赚取“八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的指标。厂区多年被评为花园式工厂。
江纺以北,富大有堤旁的江西化工实验厂生产的化肥供不应求。或许是因为过于偏远,这里的孩子除了看江,就只有读书,记忆里该厂子弟在15中普遍成绩较好,出了几届学霸。
江西化纤厂在九十年代开发研制的中空胶粘纤维及中空纱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七五全国星火成果博览会金奖,职工达到5000多人,并诞生了一个传奇的化纤厂食堂。
作为全国八大新闻纸生产基地之一的江西造纸厂,在纸媒的黄金时代,新闻纸长期供不应求,过去造纸厂的领导出差,可以享受到外省省报社长作陪的待遇;
职工的奖金几乎在青山路上最高。以致很多造纸厂的老同志颇为自豪地说:“过去青山路一带,找工作到江纸,找对象到江纺”。
江西油脂化工厂过去凭票供应的洪都肥皂伴随了几代南昌人的生活,八十年代除了传统的甘油,开发的透明香皂、珊瑚牌肥皂、维美牌丝肽洗发精、洗洁精、香精香料等,都广受市场追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油脂化工厂七十年代脱离出来的牙膏车间,在龙王庙和其它企业组建了南昌日用化工厂,八十年代,生产的红马鞋油、凯露护发素、草珊瑚牙膏家喻户晓,尤其是草珊瑚牙膏,当年名震全国,简直就是牙膏的代名词。
八十年代,一次性打火机面世后,江西火柴厂为挽救企业的困境,1986年增挂南昌轻工电器厂的牌子,引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专利技术,生产髙效空气负离子发生器的高大上产品。但此次转型的跨度较大。最终在93年停产,96年破产,最后被江纸接管。是青山路上最早“牺牲”的企业之一。
江西柴油机厂当年不仅生产柴油机、后来还生产了筒子纱染机,一度畅销市场,九十年代还兼并了江西客车厂,后来几经演变,被中国恒天集团收购,生产恒天百路佳客车。
不过青山路上最牛的企业,
毫无疑问当属国家电网“大树下”的电厂。
最早的自建煤气站,最早的闭路电视,电厂都引领青山路。由于用电几乎不要钱,电厂职工“豪气冲天”,电风扇常年开在三档。电厂产生的工业煤灰废料,不仅建了一个硅酸盐厂,还填出了一个万科四季花城北区的地块。
不过电厂让其它企业羡慕不已的还是其垄断行业真正的铁饭碗。
青山路立交桥建成后,交通经常中断的地方就是电厂运煤的专线,“钦钦逛逛”反复调头的铁路货运,拦住了青山北路大批过往的车辆。路人心急如焚,但伸出头看着铁轨的火车司机,往往还露出一丝幸灾乐祸的坏笑。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建国后对于南昌工业建设的贡献,
有一个特殊的群落最不应被遗忘,他们就是老南昌即羡慕又喜欢拿来调侃的“上海人”。
江纺原来的染厂,就是上海九如染织厂1955年内迁入赣与江纺“公私合营”的产物,后来并入江纺。1956年,江纺才从原先叫江西纺织厂改名为【江西棉纺织印染厂】。
原来的上海九如染织厂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资本家的刘振镐安排成为副厂长兼印染工场主任;另一个股东俞惠荣,安排当了手握实权的总务科长,并且据闻,俞老板早年在上海竟然是旧上海首富——犹太巨商“哈同”的保安队长,这在上海也绝对算是见过大场面的“老克拉”。
油脂化工厂的前身有一支重要的脉络就是内迁南昌的上海诚义油厂;
化纤厂早期的管理、技术人员也有很多上海人的身影。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八、九十年代,
南昌国企的厂长经理,很多都是从上海或者江浙一带,在五十年代末毕业分到南昌的。青山路上很多企业亦是如此。
比如造纸厂的“高庆鸿”、江纺的“陈景雷”、
化纤厂的叶金生、全国轻工业的摇篮——无锡轻工学院毕业的油脂化工厂“梁文建”、还有并不在青山路,大名鼎鼎的江铃“孙敏”。
上海、江浙人似乎天生具备的经营管理素质,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南昌人好好总结反思。
PART肆
1998年的春晚,那英、王菲用她们的天籁之音,演唱了那首著名的【相约1998】。
可这一年的前后,青山路上的诸多企业却开始相继上演了悲壮的“散伙98”。
回望历史,1998年是国企改革的分水岭,
此前改革的主题是放权搞活,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此后则是大规模“国退民进”的产权重组。这一年是众多中小国企的命运转折点。
而似乎冥冥之中,这一年发生在江西造纸厂的重大火灾,或许也加速把青山路上众多企业的“气数烧尽”。
其实早在97年,
油脂化工厂作为试点,已分流改制;
1998年,江纺遇到全国纺织行业压缩减产,
压锭2万枚纱锭的行业一刀切政策,很多职工下岗分流;
而发生在造纸厂原料堆场的那场火灾,
南昌当即调动了3000多人扑救。不光四县五区的消防车辆全部出动,周边九江、抚州、吉安、宜春的消防官兵都赶来救援。
隔壁刚被造纸厂接管兼并的火柴厂宿舍,也烧掉了上百家,职工雪上加霜。
97年刚上市的造纸厂,好景也不长,几年后也面临了破产改制的命运。
在此前后,青山路的企业即使还能生产,也是“退城进园”。曾经青山路上,企业棋布,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不复存在。
新的世纪,随着城北老工业区“腾笼换鸟”,
东湖区也曾经雄心勃勃,要对标新加坡的乌节路,把青山南路打造成百亿商圈。但客观来说,城北老企业的职工消费有限,周边新建楼盘的业主实力也远不及红谷滩的新贵。
据说当年广场大润发每天都有发往青山路的免费班车,虽然坐车过去的老人往往都能把打折的米、面、酱油等货架抢购一空,但他们也仅仅是专挑那些最便宜的特价商品。
PART伍
青山路因湖得名,
这湖就是旁边著名的青山湖。
过去老南昌人一吃到带煤油味的鱼往往就说:“又买到了青山湖的鱼”。曾经的青山湖是南昌市内的主要排污口,水质污染严重,常年气味难闻,并且周边杂草丛生、泥泞遍地。
2001年,在又是来自江浙沪,
新任领导的主抓下,青山湖周边得到了彻底的整治,如今已是南昌高档楼盘的集中地,住的都是些“看过世界的”大隐人士。
青山路虽长,但过去其实也就是几个重要的节点。最北端是紧挨南昌第二大企业“江纺”的塘山街,中间是以洪都大道为界,分青山路南北的李家庄,南面就是以董家窑为中心的大厂集中带。
董家窑的名字来源于这里曾经有个烧窑做砖的董家村,这一带由于大厂林立,旁边还有铁路的西货场,搬运业务繁多,催生出类似八一桥的“码头”文化。
有码头就有江湖,再加上这里分布了长巷村的几个自然村,宗族势力强大,过去青山路的王家庄、沙沟是南昌著名的出“罗汉”的地方。
李家庄一带也称“谌家坊”,
过去是赣江水路进入南昌的重要码头。
农业厅下属的水产联合公司最早在这里设了大型的冷库,八十年代以后,市民都吃鲜鱼,冷库改成登月食品厂,转型生产“美人鱼牌”冰淇淋、冰棒等冷饮。
1975年,在李家庄的物质储运仓库,细心的职工在收购的废品中还发现了一个国宝级的西周青铜钟,上缴给了省博物馆珍藏。
因为有了江纺以及周边的几个企业,本来地处南昌城北最角落的塘山街过去人气旺盛,热闹繁华程度不亚于一般县城的商业主街。
青山路的发展变迁也改变了周边村民的命运。
最为典型的是占据将近青山路一半范围的长巷村。过去长巷村大小池塘特别多,水面其实和贤士湖曾经都是相连的,后来陆续填湖造地,成为现在的状况。
这里的村民由于依托周边的大厂,有些因为土地征迁后进厂,有些养鱼种菜,或者做点搬运等杂活,日子远比偏远的农村强很多。
改革开放后,
长巷村虽然不及郊区四小龙的顺外、热心、湖坊、进顺,但自八、九十年代起,凭借村里大量沿街地块,开发了诸如香江家具城等物业,成为城北“大地主”,青山路的首富村。
PART陆
如今青山路上运营了几十年的8路公交车上,多数已是一些行动迟缓的老人。从他们眺望车窗外,布满岁月痕迹的眼睛,你仿佛看见了一幕幕青山路时代的变迁。他们也或许在这条线路上从青春坐到古稀。
人间正道是沧桑,
但这百年巨变实在是太快了。
历史高速滚动的车轮短短几十年,几乎把南昌原有行业齐全、门类繁多的老国企都甩下了时代的列车。
迅速扩张的城市,使得周边那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变的村落都已找不到历史的踪迹。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上了理想主义的发条,但却伴生出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理想成了理想主义者的墓志铭;
市场经济时期释放了人类天性,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却唤醒了自私自利的恶魔,湮灭了集体主义荣誉的光辉。
青山路的变迁是南昌城市建设的缩影,
众多国企的发展历程也凝聚了青山路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它曾经形成的“厂就是家”的特定历史文化可谓前所未有,不会再有。
岁月如歌,城北旧事并非如烟,
青山不老,世间但愿淳朴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