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入门(为什么要了解艺术收藏史)
艺术品收藏入门(为什么要了解艺术收藏史)人们珍视、保存、传递的文物艺术品是“经典文化”的重要部分,为博物馆、美术馆所保存和展示,得到各种书籍、媒体的记载和传播。众多“个人品位”不断的分歧、对话、争斗、汇合,有时会形成某种“群体共识”和“主流品位”,以各种文字典籍、口头传播方式对之后的社会文化持续造成影响,塑造了后世收藏文化的种种特征。 这是收藏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端方清代 青铜彝器全形拓三种 在漫长的收藏史上,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不同个体、社群、阶层之间充满了种种戏剧性的观念冲突、利益交换乃至巧取豪夺、伪造欺诈、兵火相加。
今天的人可以随便进入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欣赏成千上万件藏品,在印度国家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故宫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馆中可以参观来自不同文化、地区的众多文物艺术品。
这是古代人无法想象的状况,以前的帝王、朝廷或者私人的藏品大都深藏秘阁,仅有极少数亲友、官员可以观赏,一般人无权旁观,超越权限去观看、记录甚至被视为犯罪。
在博物馆之外,世界各地的拍卖行、博览会、古玩店、画廊和在线平台每年交易数千亿收藏品,涉及高价、名人的收藏新闻常能引起千百万人的关注,因为它意味着权力、财富、文化潮流的改变和转移,又和人的占有欲、炫耀欲、自我肯定这些基本的心理需要有关,投射了个人和群体深切的自我认同和感情寄托,是社会生活中最令人着迷的现象之一。
哪些品类的物件可以成为收藏品?各类藏品在不同时代的文化潮流和市场交易中的位置高下、价格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齐白石、吴冠中的一件作品可以卖出上亿元的高价,要比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画作高出千百倍?
这是收藏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端方清代 青铜彝器全形拓三种
在漫长的收藏史上,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不同个体、社群、阶层之间充满了种种戏剧性的观念冲突、利益交换乃至巧取豪夺、伪造欺诈、兵火相加。
众多“个人品位”不断的分歧、对话、争斗、汇合,有时会形成某种“群体共识”和“主流品位”,以各种文字典籍、口头传播方式对之后的社会文化持续造成影响,塑造了后世收藏文化的种种特征。
人们珍视、保存、传递的文物艺术品是“经典文化”的重要部分,为博物馆、美术馆所保存和展示,得到各种书籍、媒体的记载和传播。
文徵明扇子
收藏品的传承深刻影响着人们面对的“世界图景”:
如若孔子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简册在秦始皇焚书令和秦末战乱中全部毁灭,儒家在后世中国社会还能具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吗?假如王羲之的所有书法作品在南北朝的兵火中全部消失,后来的人们能否根据文字记载想像它的模样和重要性?如果《清明上河图》没有流传下来,今天的人如何重构北宋的都市面貌?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为全球第一部关于中国艺术收藏的通史,《中国艺术收藏史》从史前人们收集穿孔贝壳的故事开始,历时叙述了商、周、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中国收藏文化观念和潮流的演变,既有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宏观观察,也有对收藏家、经纪人、创作者以及市场、文化环境的细微分析,兼具历史文化的深度研究和作品鉴赏的真知灼见。
这是一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的创新之作,全面回顾了500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悠久历史,其中既有对商、周、秦、汉以来每个历史时期收藏文化潮流的细微分析,有对当代新兴收藏现象的敏锐观察,也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了重要收藏家的经历、思想和影响,并呈现了世界各地博物馆一系列精美藏品图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赏心悦目的美学之旅,从收藏角度认知中国文明传承的秘密。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收藏
书中对中国文物艺术品外流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的历史做了详尽回顾,以生动、有趣的细节描绘中国艺术品如何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得到传播,介绍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知差异。
诸如清代晚期收藏家端方如何收藏埃及文物艺术品,美国收藏家福开森如何将大量文物“得之于华,公之于华”,等等。不仅细数中国历代藏家,还关注中外收藏文化、收藏家间的对话和交流,是一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录。
青铜簋,商代,大都会博物馆
华美绝伦的中国艺术之旅
精选近150组中国文物艺术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碑帖、瓷器,跃然纸上,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这些流散于世界各地的重要中国艺术品分别来自纽约大都会、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十余家博物馆,许多都是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对每件藏品的来源、形制、流转和艺术价值进行分解和详述,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收藏史”。
雕竹仕女庭院笔筒,明代,台北“故宫博物院”
可以说,每一件珍贵的收藏品都堪称一座文明的纪念碑,吸引着人们带着崇敬的目光前去瞻仰,而这本书试图绕到纪念碑的背后、底下,看看它的基座的材质、纹理、成色,推敲一下它的建造和构成,看看它为何矗立在这里,又将如何影响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