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沧海桑田正确吗(沧海桑田话伯都)

沧海桑田正确吗(沧海桑田话伯都)蒙古人在纳仁汗王爷的带领下,占据二松、一松、嫩江三江水草丰美之地放牧牛羊,从事畜牧业生产,不可能放弃曾是宁江州所在地的伯都讷城。他们沿袭了勿吉、靺褐、女真人的叫法,仍然把这里叫做伯都讷。不过,蒙语与满语的意思不同了,演变成了捕获鹌鹑的地方。这个意思不难理解,此地的坎下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不仅盛产各种草类,而且有许多鸟兽繁衍生息,尤其是味道鲜美的鹌鹑居多。因此将这里叫做捕获鹌鹑的地方实至名归。想吃鹌鹑野味,就到伯都讷那里一试身手。 这里的地名,在正式命名伯都讷之前,也曾被称为“那尔浑”,史料上也有关于后金军“灭扈伦四部后,进军那尔浑”的记载。笔者又查了一下史料,原来,那尔浑乃是纳仁汗的另一种汉语音译。金朝中期以后,大量蒙古人南迁,于是便有了纳仁汗江湾驻牧一段经历。史料记载,金章宗昌明六年(1195年),金国出征蒙古弘吉剌惕部,弘吉剌惕部首领忒里虎诺颜率所属六部降金。金廷收降六部后,将其中以纳

沧海桑田正确吗(沧海桑田话伯都)(1)

资料图片

文/刘亚学(长春)

笔者的故乡在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的伯都屯,这是一个较大的自然屯,屯子里有永清、伯都两个行政村。伯都是由译音转化而来的,标准译音应是伯都讷,叫得久了,便被人省略了讷字。新中国成立后,便正式命名为“伯都”(乡、村)了。

笔者对家乡的历史沧桑尤为感兴趣,拜读了由王维宪、王昭全先生领衔的伯都讷文化研究会主编的系列丛书,从中获取到大量的知识营养。

在现在的伯都屯屯南,也就是永清村村南,有一座辽金古城遗址,据考证,是辽代宁江州古城址。因所在地的关系,便为其命名为“伯都古城址”。伯都古城建立的时间比较久远,更早的情况姑且不论,仅从辽代设置宁江州时即1058年算起,距今也近千年历史了。而此前勿吉(即满族的先人)七部中的伯咄部曾入居住这里,史称“勿吉伯咄部入据”。学术界认为,这正是此地取名伯都讷的真正原因。据考证,这里曾是公元前200年左右槁离国庶出王子东明建立夫余国的立国之地。南北朝时期勿吉灭夫余国之后,这里为勿吉伯咄部所据。从此,两松河间地带的广大地域始有“伯咄”之称。据《扶余县志》考,此后各朝汉文典籍中所记的“伯都讷”“部渚泺”“白都讷”等,均为“伯咄”的不同汉译。这也是此后从明末开始一直以伯咄(伯都讷)作为地名称谓的最早的依据。特别是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军队进驻这里设立官军队站,以这里曾为其先族勿吉—靺鞨伯咄部居地而命名伯都讷站。伯都讷作为地名,开始出现于史籍中。后来,又有伯都讷驿站、设治伯都讷副都统、增设伯都讷厅,名称皆源于此。

据学术界研究,“伯都讷”满语的意思是凶猛的老虎,蒙语的意思是捕获鹌鹑的地方。在民间传说中,此地所以叫做伯都讷,即猛虎,它的来由是什么?此题一直无解。这里没有高山峻岭,也没有蓊郁森林,怎能同老虎刮上边呢?直到现在,学者们仍没找到问题症结。忽然有一天猛然醒悟,笔者突发奇想,找到了满语伯都讷的根由。虽然这里从历史到现在都没发现过老虎的踪迹,但是却有一处叫做老虎嘴子的地方。它位于伯都屯北面的岗地上,岗南叫坎上或上坎,岗北叫坎下或下坎。在绵延的台地上,有一处凹陷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地形地貌。在坎下远处向这里眺望,凹陷地边缘的陡坡线条特别清晰,酷似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异常之凶猛。因此叫做老虎嘴子恰如其分。老虎嘴子里面长满茂密的灌木,寒季白雪皑皑,甚是凄凉,令人不寒而栗;暖季绿意浓浓,毒蛇匍匐,鸟雀藏匿,成为神奇美丽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前,土匪经常出没。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很大变迁。20世纪70年代以前,自然生态良好,是我们小学校开展野游的理想之处。70年代以后,在老虎嘴子建立了机砖厂,大量的黄沙土被用来烧制红砖,老虎嘴子被无情撕裂。值得欣慰的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占用基本农田,机砖厂被下马停业。不管怎么说,老虎嘴子的名称被延续了下来,为伯都讷的由来保留了一点所谓依据。因为有了老虎嘴子,所以才有了伯都讷之说,虽未免有牵强附会之嫌,但也立此一说,起码是难能可贵。

这里的地名,在正式命名伯都讷之前,也曾被称为“那尔浑”,史料上也有关于后金军“灭扈伦四部后,进军那尔浑”的记载。笔者又查了一下史料,原来,那尔浑乃是纳仁汗的另一种汉语音译。金朝中期以后,大量蒙古人南迁,于是便有了纳仁汗江湾驻牧一段经历。史料记载,金章宗昌明六年(1195年),金国出征蒙古弘吉剌惕部,弘吉剌惕部首领忒里虎诺颜率所属六部降金。金廷收降六部后,将其中以纳仁汗为首的豁罗剌思(亦即郭尔罗斯)部迁至金国内地的松嫩两江交汇处一带驻牧。该部首领的居住地被称作纳仁汗浩特,后人特别是左近的蒙古人,又以译音之变而长期称这里乃至后来的新城为“那尔浑”。

蒙古人在纳仁汗王爷的带领下,占据二松、一松、嫩江三江水草丰美之地放牧牛羊,从事畜牧业生产,不可能放弃曾是宁江州所在地的伯都讷城。他们沿袭了勿吉、靺褐、女真人的叫法,仍然把这里叫做伯都讷。不过,蒙语与满语的意思不同了,演变成了捕获鹌鹑的地方。这个意思不难理解,此地的坎下是一片辽阔的大草原,不仅盛产各种草类,而且有许多鸟兽繁衍生息,尤其是味道鲜美的鹌鹑居多。因此将这里叫做捕获鹌鹑的地方实至名归。想吃鹌鹑野味,就到伯都讷那里一试身手。

伯都讷地名的由来基本上就是这两种说法。至于伯都古城的来历也有不同版本,文史界的传统说法是辽国为了统治生女真而建;但在民间也有的说是金兀术哥哥金四术所建。前一种说法基本符合实际,后一种说法有明显错误,金兀术是四太子,怎么又出现个金四术呢?金兀术不是金五术,显然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至于伯都讷新城,民间还有“风刮新城”一说,说是一场大风刮出来一座新城。这也不符合常理。伯都讷一带风大属实不假,言说刮出一座新城站不住脚。伯都讷新城的来历至少有三个版本:一是风刮说。上面已经提及,不再赘叙。二是挪桩说。伯都屯的大户王张熊赵族长一起合计,战后重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漆黑夜晚,将建筑标桩向南挪出30华里,于是在南江沿崛起一座新城。三是决策说。清代在伯都讷设立副都统衙署,二品大员首任伯都讷副都统巴尔达感到伯都讷城距离江边较远,不如在江边建城利于发展航运、经贸、军事等,于是决定建设新城。这也是地域文化研究领域里普遍认可的说法。这三个版本,笔者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可靠。先有伯都讷,后有扶余城,这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清朝末年,朝廷将伯都讷厅升格,改称新城府,清亡后,于中华民国成立两年以后的1913年,才将新城府改为新城县,次年改名扶余县。伯都屯一直是乡镇建制的所在地,伯都古城于1998年8月,被吉林省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伯都沧海桑田的一大见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