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明清以来城墙几经修复,民国以后,城垣部分被拆除。1913年和政门城域(中山门)被拆除,1926年青山门、朝京门城域被拆除,1928年德安门城域被拆除,1951年一1952年,余下城垣除西瀛里一段外全部拆除。历史上的子城、外城、罗城、新城也就不复存在了!四、新城:明洪武2年(1369年),常州驻重兵,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因罗城大而难守,汤和决定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新城城周10里284步,高2丈5尺,北段城垣保留,东沿市河至水关,南经德安门,广化门至西水关,西沿市河至水关,筑以砖石。有7门,次东改中箭门,次南改石幢门,东西南北,次北沿用旧名,门各有楼,外有瓮城。城壕宽16丈,深2丈,设水关4座,正东、正西,东北、西北分别称东水门,西水门,北水门,小西水门。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周围十里二百八十,好似龟形城垣。古人称龟为龙种,所以常州被称为“龙城”。三、罗城:扩

常州,作为有二千五百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古邑,常州具有江南运河最早的历史河段、襟江带湖的特殊地位、三城三河的独特形制等,足以支撑起“三吴重镇、中华龙城”的名望,并享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之声誉。而这座古城中拥有的城垣、桥梁、名胜古迹与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土民情自然是紧密相联,众多坊、巷、溪、桥分布全城,也各有来历含义。它们反映着城市历史面貌,是常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即日起,蔷薇用图文形式陆续分类为大家讲述它们的历史,本期先讲讲常州的城垣、城壕命名的由来。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1)

据《常州市志》、《武进阳湖县志》记载,常州城池始建于春秋战国,完善于六朝,至唐宋,城池格局随着运河的南迁而扩展,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这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最早建于春秋的邗沟(常州现红梅公园月季园一带)形成的城垣,直至明清两朝的2500余年间,常州城先后修筑过四道城墙: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2)

一、内子城:常州内子城始建于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建内子城,城墙全长1800米,内设有常州郡(府)署驻地。唐末景福元年(892年),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内子城,城周2里318步,城高2丈1尺(即常州府治所在区域,现常州老体育馆一带)。内子城东至东吊桥西(通关门)、南经德安桥(德安门)、西至朝京门(老西门)、西南至广化门、东北至和政门(小北门)、北至青山门。

二、外子城:建于吴顺义年间(公元923年),刺史张伯宗增筑外子城,有迎春、迎秋、金斗、北极四个城门。城垣西沿玉带河,东至迎春桥,南沿迎春路,白云渡,惠民桥,甘棠桥、觅渡桥至西水关。城周7里30步,城高2丈8尺,厚2丈,内外筑以砖石,方直雄固,号为“金斗城”。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3)

三、罗城:扩建于五代吴天祚二年(936),刺史徐景迈筑罗城,这是常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垣。城周27里37步,城高1丈,北至青山门,东沿关河至舣舟亭,南沿大运河至西水关,西沿大运河、锁桥河、市河一线。有8门:东通吴门,南宋时因行都在杭州,曾改名朝天门,次东怀德门,南德安门,次南广化门,西朝京门,北青山门,据称从青山门桥上可见江阴、海门之山故名青山,次北政和门,东北东钦门。外有城壕,上有御敌楼。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4)

宋绍兴2年(1132年),常州知府余竣重修。南宋末年,因元兵遇到了“纸城铁人”的常州人的顽强抵抗,元丞相伯颜调集20万兵力攻城,城破后,元兵进行了野蛮的屠城,据传常州仅有七人因躲在惠民桥下得以幸免,只有古村18间屋没有被烧,常州城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元天顺元年(1328年),楼堞废毁,城壁尚存。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5)

2014年,常州南港码头(桃园路靠德安桥运河边)工业遗存改造建设过程中,发现了罗城城墙遗址,这也是常州保存在地下的古代城墙的第一次发现。常州刺史徐景迈建造的罗城,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标志着在五代吴天祚元年(935年),常州已成为统辖一方的区域中心城市。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6)

四、新城:明洪武2年(1369年),常州驻重兵,朱元璋派大将汤和驻守常州,因罗城大而难守,汤和决定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新城城周10里284步,高2丈5尺,北段城垣保留,东沿市河至水关,南经德安门,广化门至西水关,西沿市河至水关,筑以砖石。有7门,次东改中箭门,次南改石幢门,东西南北,次北沿用旧名,门各有楼,外有瓮城。城壕宽16丈,深2丈,设水关4座,正东、正西,东北、西北分别称东水门,西水门,北水门,小西水门。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周围十里二百八十,好似龟形城垣。古人称龟为龙种,所以常州被称为“龙城”。

明清以来城墙几经修复,民国以后,城垣部分被拆除。1913年和政门城域(中山门)被拆除,1926年青山门、朝京门城域被拆除,1928年德安门城域被拆除,1951年一1952年,余下城垣除西瀛里一段外全部拆除。历史上的子城、外城、罗城、新城也就不复存在了!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7)

常州城虽先后修筑过四道城墙即内子城、外子城、罗城、新城,常州郡府治所也几度变迁,但从晋安帝义熙九年起,治所一直设于常州内子城状元坊(今大观路附近),至今,位于广化门外的广化桥、广化街,青山门的青山桥,德安门外的德安桥、德安街,外子城迎春外的迎春桥,内子城外的玉带桥、玉带路,以及关河路、水门桥,均以城填、城濠命名,常州故以“中吴要辅,八邑名都”著称。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8)

常州三堡街由来(常州城垣城壕来历)(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