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思维训练方法(告别认知焦虑你需要一个)
焦虑思维训练方法(告别认知焦虑你需要一个)首先,读书时一定要拿着笔,在读的过程中,脑海里肯定不停地闪现你的思考、灵感、问题、选题方向,这些都可以写在本上、纸上,甚至一张收据条、一张餐巾纸都可以,这些就是“闪念笔记”。那么,干货来了,一起看看这种神奇的学习方法,到底是怎样的流程。本书阐述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发明并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他37岁才投身学术界,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很难获得的博士学位,成为顶尖级的社会学专家。他一生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你能相信吗?这样的学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每天坚持至少记6张卡片笔记,在时间的化学反应下,一张张卡片成为受用终生的知识库,下笔才如有神助,写文章再也不发愁。
虽然做了10几年的文字工作,但平时接触的大多是工作总结、发言稿、新闻稿这些严肃、严谨的内容,进入不惑之年的我,今年开始学习拆书稿和书评的写作,可半年的时间过去,还依然停留在新手区。
原本对自己的文字能力还比较自信,但到真正上手写的时候,才发现障碍重重。没灵感、素材少,看了书但记不住,记下了但理解不透,写文章时经常看着光标在文档里闪烁,脑子里一片空白。
想学的太多,又有想表达和输出的愿望,但时间、精力都有限,也找不到高效的方法,整个人就这样陷入深深的认知焦虑。
直到读了最近出版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学到一套做笔记的系统方法,有一种被突然击中的感觉,又让我在阅读写作这条路上看到了希望的光。
本书阐述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是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发明并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
他37岁才投身学术界,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很难获得的博士学位,成为顶尖级的社会学专家。他一生积累了 9 万张知识卡片,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你能相信吗?这样的学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每天坚持至少记6张卡片笔记,在时间的化学反应下,一张张卡片成为受用终生的知识库,下笔才如有神助,写文章再也不发愁。
那么,干货来了,一起看看这种神奇的学习方法,到底是怎样的流程。
首先,读书时一定要拿着笔,在读的过程中,脑海里肯定不停地闪现你的思考、灵感、问题、选题方向,这些都可以写在本上、纸上,甚至一张收据条、一张餐巾纸都可以,这些就是“闪念笔记”。
“闪念笔记”就是瞬间想法的“收集箱”,之后再找时间充裕的时候,转变成正式的笔记,放在卡片盒里。
要相信,自己每一个闪过的念头,都是一束微光,一颗种子,它完全有可能演化成一个论点、一段论据、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所以,记好“闪念笔记”,才不会浪费每一次“起心动念”。
接下来,就要做“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了。“文献笔记”类似于很多人在读书时喜欢做摘抄的内容,但“卡片笔记写作法”建议大家不要一字不漏地照抄,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话转述原文,用转化的语言写出来,这才是真正理解原文的最好证明。
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就没有经历知识和信息在大脑进行加工、消化、吸收、表达输出的过程,那就会造成看似知道了,实则没理解的情况,没有积累到自己的认知体系里。
另外,在写“文献笔记”时,每一张卡片只把一个意思写完整,围绕着一个小论点来写,卡片背面写上书或文献的名字,方便今后按卡索骥,再去翻阅。
在做好“文献笔记”并做好编号之后,就要把卡片放到盒子里。过段时间,就翻看一下,看看还有什么想法迸发出来。比如,卡片盒里的知识是否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针对某一张或相关联的卡片,是否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引发了什么问题?
你会发现,当知识积累越多,知识库的规模就会以几何增长的速度壮大。当你翻看以往读书卡片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新的思考。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把新想法记在另外一张“永久笔记”的卡片上,放到另外一个盒子里。
为了方便之后查阅,“卡片笔记写作法”建议对“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进行关联式地编号。比如,一张卡片是关于时间管理中“如何做每日计划”的内容,那么在文献笔记中的编号也许是“SJGL-33”。
在你翻看这张卡片时,又想起了关于每日计划的其他做法,或其他感想,那么这张卡片编号就可以是“SJGL-33a”或者是“SJGL-33-1”了。
当卡片做到精确和标准化,并在卡片盒里各归其位之后,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时常翻看,在脑子里建立知识的链接,不断地丰富、更新“永久笔记”,不停地记录由知识连接引发的思考。
按此方法进行读书学习,就相当于为自己积累了成千上万的素材模块,每个模块都包括关于一个主题的想法、故事、观点、金句、文献资料等等,而且每一条笔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知识网络就在大脑中慢慢形成了。在写文章时,只需调用相关的模块,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呈现出来就好。
卡片笔记写作法,看似是一个关于阅读写作的方法,实则是引导每个人跳出自己的认知习惯圈,完成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
读过这本书,相信你也会发现自己认知的缺失,并在实践这套笔记法的过程中,搭建起真正属于你的知识网络,真正实现知识的自生长,达到深度思考和认知升级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