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古代文人对女子衣衫之美的描写数不胜数,为此后的服饰研究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过,针对女子服饰美学的系统性论述,却不多见。人们多停留于对服饰之美的描写和赞叹之上,而并没有深入和系统的总结评价这样的审美观及其社会历史背景。相较于遮羞保暖和政治功用,女子服饰的修饰妆点的功用更为凸显。甚至随着服饰制造和设计美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服饰美学。古代女子姿容姣好,衣袂翩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歌颂。曹植在《美女篇》中写“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描述了一位少女的罗衣飘动,轻薄的裙裾随着风而翻动的画面。李白描写一位“明妆丽服”的有着倾城之貌的少女:“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穿着彩色舞衣的少女明妆丽服,比春日的阳光还要灿烂炫目。舞蹈时她扬眉转袖,轻盈的像片雪花在飞舞,这样的少女真是倾国倾城、世所罕见。

服饰对于中华民族意义非比寻常,可从“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句中窥见一斑。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

总的来说,服饰可以“适身体,和肌肤”,使身体合适、皮肤舒适就可以,也可以“荣耳目”,起到装饰自身、彰显自我的作用(语出《墨子》)。除了最基本的遮羞保暖、修饰妆点的作用外,服饰还有其政治功用:“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昆仑”(语出《易·系辞》)。在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各阶层等级森严,因此服饰的穿戴也成为了社会地位和家族身份的象征。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1)

陈柏言作品


相较于遮羞保暖和政治功用,女子服饰的修饰妆点的功用更为凸显。甚至随着服饰制造和设计美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服饰美学。

古代女子姿容姣好,衣袂翩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歌颂。曹植在《美女篇》中写“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描述了一位少女的罗衣飘动,轻薄的裙裾随着风而翻动的画面。李白描写一位“明妆丽服”的有着倾城之貌的少女:“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穿着彩色舞衣的少女明妆丽服,比春日的阳光还要灿烂炫目。舞蹈时她扬眉转袖,轻盈的像片雪花在飞舞,这样的少女真是倾国倾城、世所罕见。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2)


古代文人对女子衣衫之美的描写数不胜数,为此后的服饰研究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过,针对女子服饰美学的系统性论述,却不多见。人们多停留于对服饰之美的描写和赞叹之上,而并没有深入和系统的总结评价这样的审美观及其社会历史背景。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衣衫》一文中对女子服饰美学有深入且系统的论述。在这篇短文中,李渔首先论述了女子选择搭配服饰时总体的考量要点:“洁”、“雅”、“与貌相宜”;其次点评了当时服饰色彩和裁剪方式的弊端;再次以云肩、背褡、鸾绦为例,具体讲述了女子选择和搭配服饰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最后,着重强调了女子裙装的重要性和选择要点。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3)

明朝女子服饰


文章开篇,李渔开门见山地指出:“妇人之衣 不贵精而贵洁 不贵丽而贵雅 不贵与家相称 而贵与貌相宜。”意思是说:女子的衣服 不在于精致而在于干净;不在于华贵而在于雅致;不在于和家族地位相称 而在于和体态容貌相适宜。

为什么说“贵洁不贵精”呢?是因为“绮罗文绣之服 被垢蒙尘 反不若布服之鲜美”。意思是,绫罗绸缎制成的绣花衣服 如果沾染上脏东西或落上灰尘,反倒比不上布衣鲜艳美丽,所以说衣服干净整洁才是第一位的,华丽贵重反倒是第二位的。

那么为什么说“贵雅不贵丽”呢?李渔认为,大红大紫等过于深艳的颜色 与时尚相悖 比不上浅衣合适的(“红紫深艳之色 违时失尚 反不若浅淡之合宜”),所以衣服的选择要注重雅致而不是色彩艳丽。

那么“不贵与家相称 而贵与貌相宜”一句,又该如何解释?按理说,“贵人之妇 宜披文采 寒俭之家 当衣缟素”,这都是约定俗成的。有钱人家的女子穿衣华丽贵重,贫穷人家的女子穿衣朴素简单,“所谓与人相称也”,看似并无任何不妥。实则不然。李渔指出,“然人有生成之面;面有相配之衣 衣有相配之色 皆一定而不可移者”。意思是,无论生于富贵之家还是贫寒之家,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特定的长相,而这种与生俱来的长相又有特定相配的衣服,而特定款式的衣服也有最适合的颜色,这些规律是固定不可打破的。如果非要固执己见,明明自己的肤色容貌不适合穿彩色绣花的衣服,而适合穿白素的布衣,却偏要因为家中富裕就去穿那些贵重的华彩衣衫,“不几与面为仇乎?”,这不是和自己的脸有仇吗?所以说,女子的衣衫“不贵与家相称 而贵与貌相宜”。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4)

明朝女子服饰


除了以上提到了几条服饰搭配的原则之外,李渔在《衣衫》中举例论述了当下服饰风尚与以往相比的优劣,即其一,“大胜古昔 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其二“大背情理 可为人心世道之忧者”。

“其大胜古昔 可为一定不移之法者 大家富室 衣色皆尚青是已。”当下服饰风尚强于以往,且应该将这种风尚当作规定习俗流传下去的是富家女子都崇尚穿“青”的衣服(青色这里指黑色,参考“青眼有加”)。人们喜爱黑色衣服并非一簇而就,而是由于“人情好胜 一家浓似一家 一日深于一日”而逐渐形成的独特审美:“记予儿时所见 女子之少者 尚银红桃红 稍长者尚月白 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 月白变蓝 再变则大红变紫 蓝变石青。迨鼎革以后 则石青与紫皆罕见 无论少长男妇 皆衣青矣。” 从银红色、桃红色,到月白色、红色、紫色、蓝色、到最后“皆衣青矣”。李渔认为,从浅色到黑色的审美,就像是“‘齐变至鲁 鲁变至道’ 变之至善而无可复加者矣。”

崇尚黑色衣服的习俗早已有之。《礼记·月令》中就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衣青衣”。到秦始皇时期,出于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笃信,秦始皇选择黑色衣袍为尊,“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李渔认为女性最美丽的特质:李渔讲 衣衫之道(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