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旅途当然,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喜好、偏爱和取向,也程度不同地充实着形形色色的审美内容。比如,在建筑、居所、用具、服饰、装扮、饮食、甚至语言习惯等等方面,都是如此。(如秦的粗犷,汉的大气,晋的玄远,唐的肥腴,宋的精致,元的豪野,明的富朗,清的奢艳……不过各具一格而已。)所以,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怎么样是可以反映或折射出一个人情感纯度、思想洁净度、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诸方面的品质如何。而且,审美欲求和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也是人类向好的生存取向的基本驱动因素之一。也可以说,审美形态、品位和趋势怎么样,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民族乃至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文明质性怎么样。换言之,一个审美缺少、扭曲或失常的人、群体、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审美的力量可以从人类基本生存和生活欲求诸方面驱动和主导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进步形态。换言之,一个社会的美好形态、状况和程度,是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活力和品质的依托和显

【个人作品·短论·公众审美疲劳及其后果】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1)

蓝天白云

通常而言,审美,以及审美意识、审美欲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和审美品位等等,不仅是属于个人层面的需求、品格或天性,也在整体意义上各尽其能各具特色地型塑着人类群体的生活取向、品位和品质,影响或者引导着人们生活的进步、创新或跃迁的方向和趋势。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尽管我们不都是美学家。

换句话说,对于一个“爱美”的人而言,有意无意地,其必然也必须具备基本的审美欲求、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毫无疑问,这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缺乏或者丧失了基本的审美能力和欲求,那么,其作为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内涵势必粗糙、枯萎而空洞了,就可能引起衰退或病变、心性扭曲,甚至可能会变得兽性十足而狰狞可怖。

所以,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怎么样是可以反映或折射出一个人情感纯度、思想洁净度、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诸方面的品质如何。而且,审美欲求和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也是人类向好的生存取向的基本驱动因素之一。也可以说,审美形态、品位和趋势怎么样,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民族乃至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文明质性怎么样。换言之,一个审美缺少、扭曲或失常的人、群体、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2)

审美的力量可以从人类基本生存和生活欲求诸方面驱动和主导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进步形态。换言之,一个社会的美好形态、状况和程度,是人的情感、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基本活力和品质的依托和显现,也是人趋向、创造和坚守真善美的基本支柱和生活取向及其行进路标。

当然,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因着各种社会、文化、族群乃至自身的复杂的原因而形成某些主流价值取向,从而型塑着主流审美形态。因此,不同的社会生活形态,也规制着人们的审美范式、审美格调和审美内涵,比如,“环肥燕瘦”一词就可以说明问题。这些方面,我们从过往的社会历史以及形形色色的人们的生活情景当中,就可以看出某些端倪的。

当然,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喜好、偏爱和取向,也程度不同地充实着形形色色的审美内容。比如,在建筑、居所、用具、服饰、装扮、饮食、甚至语言习惯等等方面,都是如此。(如秦的粗犷,汉的大气,晋的玄远,唐的肥腴,宋的精致,元的豪野,明的富朗,清的奢艳……不过各具一格而已。)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3)

旅途

审美,决不是虚幻的奢求,其必定与相应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内容演绎密切相关。换言之,不同的物质质料、情感及其体现方式和精神特质,都会规制、引导和生成着不同的审美意欲、格调、品性、趋势和潮流,从而彰显出人们生活的审美品位和追求。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远古或稍后的旧时代,人们的专注力相对集中,对美的东西、事物或者说人,也是相对单纯和细敏的,也是非常在意或珍惜的。而当前时代,可能因为一方面物质生产较为丰富了(事实上,这对少数人而言可能是极大丰富了吧?),另一方面,人们的心性、眼界、兴趣和鉴赏力也都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应的,人们的甄别、选择和欲求也就越来越挑剔了。

这当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事物的发现或进步绝不是单一和向好的,就是说,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必将滋生和伴随着不好方面(如“审丑”心性,等等)的东西的出现,甚至滋生恶劣的蘖变(如某些令人发指的罪恶行为)。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4)

茶园

现代社会,因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步可以说取得了相当丰富、繁盛而绚烂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自我认知、文化修养、知识信息、生活尺度、思想禀赋、精神境界、创造意识和行动能力等等方面都已经获致较大幅度的进步、提升和跃迁,因此,人们对生活品质尤其是审美需求等等方面的要求和尺度当然也就“水涨船高”了;而且,很多人除了对美的需要日益复杂、繁复多样和特异,很多人已经走向了美的反面,甚至血腥、虚无和变态,堕落至罪恶和毁灭的深渊之中了。

这难道仅仅是某些人的怪诞、疯狂和悲哀?其中,有没有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比如鲁迅先生就把悲剧说成是对美的撕裂和摧残。

尽管当今世界在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个人修养,等等)的差距还相当巨大,然而局域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丰裕程度还是相当繁盛的,这就在某些层次上滋生了不正常甚至是扭曲的审美习性;而且,也产生了由“过度消费”而引发的“审美疲劳”现象,而且,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犹如“传染病”似地扩散至越来越多的人群当中。而且,这种过度的审美疲劳也必然引发许许多多不良的负面效应。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5)

大地风光

就是说,“公众审美疲劳”的后果具有不良的连锁反应,必然会改变、扭曲、撕裂甚至颠覆之前历史社会的长期积累形成的参照、标准、模式和习惯。如果严重的话,人类很可能走上不同于之前的历史路途。

假若如此看来,这些非正常的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是“病态”的状况对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肯定是不利的。比如,就如同某个人或家庭,因着超常的富裕程度,加上其它各种因素的侵蚀、影响和改变,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相当严重的蜕变,有的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那些本真的心性和品质,甚至走向堕落的罪恶的深渊。

何以至此?一言以蔽之,很可能因为贪婪过度而“为物所伤所毁”,甚至改变和颠覆人们纯正的审美情趣、范式和品性,进而可能引发难以想象的社会生活局面……。

所以,刚才已经说了,经济社会发展往往会伴生着一个“悖论”,那就是,在某些方面如果出现畸形的增长,就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审美疲劳”,或者引起“公众的审美疲劳”。而一旦出现这些现象,哪怕是局部的,如果不加以“疏导”和“矫正”,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浸染,甚至“病变”。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6)

青岛风光

——就比如说,某个孩子(或者说是某个人),之前可能因为闭塞或贫困等原因,得不到某个“玩具”,哪怕是一个普通劣质的“玩具”,其也可能视若“珍宝”(成语敝帚自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而一旦其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奇妙新颖的“玩具”“堆满了房间”,那么,试想,那个孩子或那个人还会“真相”吗?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此类的例子多不胜数。——人,有时候往往就是那样,得不到的就心心念念地想要得到,而一旦真的得到了,就可能很快地“弃之如敝屣”,甚至恶意地予以摧残、蹂躏和毁损。

话说回来了,如果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们因为某些顽劣不良的甚至是愚蠢的天性使然,不去珍惜那些并不容易得来的东西,而是任意挥霍、浪费、糟践和毁损,是不是表明人们的物质生活真的是到了极大丰富的程度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公众审美疲劳”的后果无疑产生或疾或徐的颠覆性状态,可能更为严重的是,“公众审美疲劳”的结果,会带来相当程度的“副作用”,那就是“新鲜敏锐”的疲软、麻痹,以为,一切都不是事,就那样,没意思。——这是不是因为大家“见多识广”了?好奇心的迟钝,必然导致幻想和想象力的疲软,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人的创造意识也必将下滑、停滞甚至逆反。

世界及其万事万物是由人发现、认知、接受和创造的,社会历史也是,文化精神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健康美好的生活习性也是,审美品性和情调之类的也是;然而,人既有创造意识和能力,也有破坏和毁灭的劣根和手段。因此,美的和美的东西也必将是由人创造-毁灭-再创造。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7)

上海风光

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之前的一切都是好的,美的;但那些东西至少适应并符合人们的生存习性和生活取向。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除非是那些陈腐的阻碍文明进步的东西。人类在不同的社会生活阶段所开创的一切,也必定会随着各种进步而改变、摒弃和销毁的。这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是如此的。比如,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方面的追求也无不如此。

毫无疑问,人类追求进步繁荣是需要艰苦地劳动的,是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的。且不说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了可以生存下去所经历和付出的艰难困苦什么的了,就说人类社会得以发展进步至21世纪的今天,劳动仍然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活动。

只是,我们必须清楚,当今时代的劳动和创造,绝不仅仅是像旧时代那样的格局或者说浅层次的功利性目的了。就是说,历史时代在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必定要有与之适应的进取的,比如,当今时代的人们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般性的物质生活的需求,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更新更美更奇的生活了。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8)

故宫之冬

是的,正因为人类的独特禀性,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一直是沿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条轨迹推进的。通常情况下,二者总是会相辅相成相谐共生的;但很多时候二者则是相互制约甚至相互消解的。

是的,人类社会的繁荣必须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形成巨大的张力。但是,很多时候则可能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致使二者矛盾、破突,甚至互为破败和毁损,产生不应有的恶果和糟糕的结局,从而给人类带来痛苦的灾难。

但是,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破坏、颠覆和毁损于我们有益的美好的充满活力的东西(包括情感、亲情、基本生活范式,乃至社会生活习俗、规则、制度,等等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剔除糟粕,传承精华,乃至扬弃情感、思想、精神和规则、律法、制度等等,则是必须的;扬弃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不断地创新,寻求更适合人类高级生活的需要。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9)

异域风光

那么,未来人类社会必然会有崭新的世界景观取代之前陈腐的审美形态?对此,我们当然应当取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也要明白,“未来崭新的世界景观”必将是由新的审美创造而成,当然,也有可能在“审美废墟”之上产生,但决不会因“庸俗疲倦”而产生,换言之,一切美好事物的产生必须要有不断充注新鲜的生命活力。新的东西总是在优秀的传统基础土壤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之前积累的许多东西并不会因为新的东西的出现而废弃的,除非那些糟粕。

综上所述,无论我们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何种阻碍和困难,但是,人类不断进取追求进步的步伐不会轻易止步的,相应的,人类追求和创造更高更新更美甚至更奇的生活(及其体验)也是没有止境的;当然,怎么样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取向和势头,就需要人们予以适宜地关注和矫正了;而不是不知不觉之中为其所害;同时,继续提升各自的或者共同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体验,依然是生命历程当中的重要课题。

古蓝云 2021.12.23.

哲学审美角度谈废墟美(人间掠影公众的)(10)

港珠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