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邂逅余纯顺的记忆(石拐邂逅余纯顺的记忆)
石拐邂逅余纯顺的记忆(石拐邂逅余纯顺的记忆)然而1996年6月18日,他的孤身徒步旅程永远画上了句号。8年来,他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孤独寂寞。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行程8.4万华里。并用一年时间,冒着塌山、雪崩、泥石流、高原反应等危险,不断穿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青藏高原的纪录。1988年10月,余纯顺踏入包头这座城市,他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走到石拐时与我在小饭馆不期而遇。他看我穿着警服便咨询去五当召的路程及风土人情,那时我年龄小不太敢说话,仅有几句简短交流。他略显杂乱的长头发看起来很洒脱,操南方普通话。一边问我一边从大背包里拿出一摞报刊、杂志的剪辑本,都是他发表的文章及他一年来拍摄的沿途各种照片。我一边浏览,他一边为我讲解,临走送给我一张米黄色黑字的名片,那时名片还不多见,我回家后就有意放到了影集里。收拾家时发现一张名片,“中国徒步旅行家、探险家,
石拐区——一个“依煤而建、缘煤而兴、因煤而衰”的城区,曾经作为重要的原煤生产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煤炭,也作为那个时代,那群人共同的记忆。这里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战国赵长城横亘境内;三百多年历史的五当召在静静的守候;日伪桥梁、抗战遗址、苏俄建筑、煤矿遗存,位于阴山腹地的这座百年矿城依旧保留着完整的历史印迹。
从12月7日起,我们开通的《原创》栏目开始向广大微友征集原创文章,得到了微友的广泛关注。如果您有关于石拐区的散文、小故事,发送到邮箱sgqhlwxxbgs@163.com,我们将择优在“魅力喜桂图”微信平台刊发。
石拐邂逅余纯顺的记忆
刘宝丽
收拾家时发现一张名片,“中国徒步旅行家、探险家,游记作家余纯顺”。翻出当年写的日记,也翻出我那时的心绪——
199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出《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的消息,当时刺痛了一下眼睛,感觉那个活力四射的勇士在我眼前一晃,心情莫名的伤感。我剪了报做了收藏,因为有缘相见,也有了我生活中的一段插曲。
余纯顺,195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教育学院本科,1988年7月1日开始孤身徒步旅行、探险。8年行程4万多公里,足迹留在了23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让世界瞩目。1996年6月13日,余纯顺走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站----罗布泊沙漠。对于徒步探险的人来说这是死亡之谷,没有人曾走过去,而他在穿越罗布泊沙漠时也最终没逃出中国探险家的宿命。
1988年10月,余纯顺踏入包头这座城市,他背着一个大大的行囊,走到石拐时与我在小饭馆不期而遇。他看我穿着警服便咨询去五当召的路程及风土人情,那时我年龄小不太敢说话,仅有几句简短交流。他略显杂乱的长头发看起来很洒脱,操南方普通话。一边问我一边从大背包里拿出一摞报刊、杂志的剪辑本,都是他发表的文章及他一年来拍摄的沿途各种照片。我一边浏览,他一边为我讲解,临走送给我一张米黄色黑字的名片,那时名片还不多见,我回家后就有意放到了影集里。
然而1996年6月18日,他的孤身徒步旅程永远画上了句号。8年来,他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孤独寂寞。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行程8.4万华里。并用一年时间,冒着塌山、雪崩、泥石流、高原反应等危险,不断穿越海拔5000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青藏高原的纪录。
他沿途写了数百万字的日记、游记,记录了各地区的自然景观、古迹遗址、民俗风貌,以及自己体验的旅途艰难,也拍摄了8千余幅照片,作了150余场演讲。出版了《余纯顺徒步中国纪实摄影》、《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壮士中华行》、《走出阿里》等书,为我们留下了反映地貌、遗迹、民风、民俗的大量珍贵资料。
突然间一个鲜活、生动、勇敢而执着的年轻生命消失了。那年,当我看到报纸的消息,来自我内心的震撼第一次如此强烈,也许因为一面之缘,我简单地了解他一点隐私吧,感觉生命的坚强和脆弱尽然交织的如此紧密。佛说生命结束就是解脱,超脱自然就能涅槃。而对于他来说,解脱得多么不是时候,因为他正把探险当做自己的事业,正把征服人类生命极限的一种精神播撒在中国大地上。虽然他徒步旅行的初衷也许为了解脱:
“一个人?艰苦吗?有那么多危险。走到山里遇到暴雨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我的问题很幼稚。
“刚开始有一点赌气,也有一种想被人尊重和认可的力量,后来才感受到非常辛苦,有时会受伤、断炊。”
“你成家了吗?爱人让你出来跑吗?”
“有的。可我太太跟人去了日本......”
我无语了,那时我21岁,还没有恋爱过,对于他受伤的感觉无法体会。也许他一度愤怒,把千辛万苦漫步地球做为宣泄,让塔克拉玛干的风沙弥漫他心灵的苍凉,让青藏高原的积雪埋葬他感情的失落吧。我的心有些震动,他放弃稳定平凡的生活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伟大事业,那种徒步穿越荒凉之地的勇气,对万里山河雄奇探秘的毅力,让我对人生的残酷与美好有了更加深刻的思索。当浩瀚的土地让他滋生探险的信仰,让他获得新生活的希望时,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偶然的抉择呢?得失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生活的旅途充满变数、劫难,你不知道下一步是否会突然袭来什么样的危险和灾难,生与死没有任何明显界限,未来的日子就是在探险中寻找希望,应对失望……
人们常精辟地概论家庭说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伟人也好,俗人也罢,其实对每个人而言都会有其他人无法想象无法体会的沧桑。情感危机的契机成就了余纯顺也葬送了余纯顺,迷路和高温,导致余纯顺遇难,这也是他选择这种生活后可以预知的结局。报道说,从飞机鸟瞰,距余纯顺遇难地约50米的那条路一直向南延伸,他如果沿T字口向西再走3公里,就能到他6月10日放置水和干粮的第一个宿营地。很清楚余纯顺走过了T字口,径直往南偏东方向走了,他在方向判断上产生了致命的失误。是的,人生旅途,一步走错,也许就走向了绝望。
他错过了T字路口,也使自己错过了生还的机会。我们也经常迷路,迷失自我、迷失精神,迷失生活的希望,迷失生命的真谛。如今多少人已迷失在官场与金钱的八卦阵里无法走出来,那也是一种迷路和高温。记住,“迷路和高温”,导致余纯顺死亡。
相关热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