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一、武帝时期重要人物(上);武帝选的人大都为好儒文学之士,目的是利用儒家理论为其将要施行的政策做理论的研讨和完善,而非之决策人。儒家理论在于中庸,则可则不可。曰可道理能讲通,曰不可也可以找出依据,作为决策之辅佐,儒家理论再合适不过。作为帝王,必然是孤独的。此时,武帝作壁上观,排遣其作为帝王的孤独,消遣其平日的烦闷,感觉与人斗,其乐无穷。四、巡边陲,躬秉武节;五、去妻子如脱履耳。前面讲过,武帝的用人策略:顺其意者用之。武帝喜欢做选择题,让下属猜他的想法,如果猜不到,就借大臣的口直接说出来,所以有些大臣的话,其实就是武帝的意思。既然武帝时的政策大多是武帝自己的决策,同时武帝很少改变自己的决策,那为什么要多次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号召举孝进贤,以递补公卿、大夫、士、吏?

目次:

一、武帝时期重要人物(上);

二、西域始通于汉之怪现状;

三、平西羌,击南越,徙东越;

四、巡边陲,躬秉武节;

五、去妻子如脱履耳。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1)

前面讲过,武帝的用人策略:顺其意者用之。武帝喜欢做选择题,让下属猜他的想法,如果猜不到,就借大臣的口直接说出来,所以有些大臣的话,其实就是武帝的意思。既然武帝时的政策大多是武帝自己的决策,同时武帝很少改变自己的决策,那为什么要多次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号召举孝进贤,以递补公卿、大夫、士、吏?

武帝选的人大都为好儒文学之士,目的是利用儒家理论为其将要施行的政策做理论的研讨和完善,而非之决策人。儒家理论在于中庸,则可则不可。曰可道理能讲通,曰不可也可以找出依据,作为决策之辅佐,儒家理论再合适不过。作为帝王,必然是孤独的。此时,武帝作壁上观,排遣其作为帝王的孤独,消遣其平日的烦闷,感觉与人斗,其乐无穷。

一、武帝时期重要人物(上);

《资治通鉴》记载了武帝时期各种各样的人物及其结局,人物如此之真实以致不能以好坏来区分,若强择优劣,则徒增烦恼。从本卷开始,将武帝时期对武帝决策及实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分上、中、下三部分简单介绍。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2)

(一)董仲舒:欲懂中国,则观武帝;欲懂武帝,先看董仲舒

初读汉纪九,认为董仲舒的理论尽是大道理,不具备可实施性(见前文:《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九:十六至二十四岁的汉武帝),现在看来,则是管中窥豹。看完武帝的大半生,才知当初认识之浅薄,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1、董仲舒所讲的其实是给普通人听的,对武帝的影响其实不大

董仲舒讲的治乱之道,作为身卑贱的不可致我安身立命,求子孙长久,安宁数世,尚可照学照用;武帝只学其一二。

董仲舒讲的实现“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终武帝一生,其实是对武帝的讽刺。除此之外,武帝还做了许多董仲舒没有讲的。

首先,武帝一生多用兵戈,造成百姓困苦。如果按照董仲舒所将,则应该礼乐教化,而非兵戈所加。

其次,武帝舍弃求治道而多次求仙问道同时,因此,董仲舒对武帝的影响并不大。那么《资治通鉴》写董仲舒的治乱之道,除了给普通人安身立命,还有什么深层次的意义?

2、管中窥豹:古今治道,并不在于治道,而立命于古今

董仲舒对的好,但提出问题的人才是胸怀天下。如果说文景之治奠定西汉江山根基的稳固,虽有风波却不足以撼动;武帝则将中原王朝扩大为东方之王朝,纵有跌宕其绵延不绝,前无古人,实现立命于古今。

对“古今治道”对人多重于“治道”的论说,策问“古今治道”对人则更看中“古今”。因此,欲懂武帝,必先看董仲舒,再看武帝对董仲舒的舍弃,才能理解汉武帝作为承继之君为何并肩与秦始皇,或称“千古一帝”。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3)

(二)汲黯(又名汲“怼怼” ):少有的与武帝对着干的大臣

1、怼武帝:社稷之臣

首先,矫制。

东越相攻,武帝让汲黯去看看,汲黯还没有走到就返回了,说越人相攻,不足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武帝又让汲黯去看,这次汲黯走到河内,但认为不足忧,而路过河南,看到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就顺便发河南仓以赈民,武帝以其贤,释矫制之罪。

其次,面折。

武帝招文学儒者,汲黯当面说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武帝怒,变色而罢朝,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直)也。

匈奴浑邪王降汉,汉发车两万乘以迎之。汲黯认为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也。上默然不许,曰:吾久不闻汲黯之言,今又复妄发矣

最后,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庄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身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有贲、育亦不能夺之也。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2、怼大臣:被人利用

汲黯廷诘公孙弘:成就了公孙弘。

公孙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节背其约以顺上旨,汲黯认为公孙弘多诈而无情实,不忠,被公孙弘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武帝益厚遇之。

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而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认为此诈也。公孙弘赶紧承认:诚饰诈,欲以钓名,如汲黯言。但是如果没有我的诈,也显示不出来汲黯的忠。武帝以为谦让,欲益尊之。

公孙弘的报复:欲诛之于事,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宗室,难治,非肃重臣不能任,请徙汲黯为右内史。上从之。

质责张汤于上前: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然而张汤却了解武帝的心思,可以说是上文所说武帝的代言人,张汤所要做的,就是揣摩武帝的心思。

3、性格太直之过:卧闺阁而始,卧闺阁而终

初,卧闺阁而始是能容。汲黯为东海太守,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终,卧而治之则是不能容。楚地多盗铸钱,淮阳,楚之郊也,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汲黯: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胜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汲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4)

二、西域始通于汉之怪现状;

1、使者回来,西域始通与汉

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西域道可通。博望侯张骞建言:蛮夷俗恋故地,以厚币赂乌孙,让乌孙益东居浑邪之地,与汉结为兄弟,听则是断匈奴之右臂,而且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召来而为外臣。武帝让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

然而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离匈奴近,大臣又畏匈奴,不欲迁徙。骞久留之,不能得其要领,让副使出使其他国。等到这些人带着西域诸国使者回来,西域始通与汉。

2、西域通于汉之后怪现状: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不能远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5)

三、平西羌,击南越,徙东瓯;

1、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抱罕。匈奴入五原,杀太守。前111年,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

2、以武往,逼反吕嘉

武帝闻南越丞相吕嘉不听命,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韩千秋将二千人往,吕嘉遂反。越以兵击韩千秋,灭之。武帝发五路大军十万人击南越,两路大军已平南越。夜郎入朝,上以为夜郎王。

3、汉兵临境,欲诛之,东瓯遂反,发兵击之。上以闽地险阻,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乃诏渚将悉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

4、镇兵释旅,巡边陲,躬秉武节;

下诏曰:南越、东瓯,咸伏其辜;西蛮、北夷,颇未辑睦;朕将巡边陲,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魏纪九(资治通鉴卷第二十汉纪十二)(6)

四、去妻子如脱履耳

1、天子无忧病。

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至,不愈。上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与我会甘泉。于是病愈,遂起幸甘泉。

2、又被方士栾大所骗

乐成侯丁义荐方士栾大,云与文成将军同师。上方忧河决而黄金不就,使栾大配六印,贵震天下。栾大东入海求其师,既而不敢入海,之太山祠。上使人随验,无所见,坐诬罔,腰斩。

3、诚得如黄帝,吾去妻子如脱履耳

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认为黄帝得宝鼎,距今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黄帝上骑龙,与群臣后宫七十余人俱登天。天子曰:嗟乎,诚得如黄帝,吾去妻子如脱履耳!

汉武帝与鬼神的事情,《资治通鉴》还记载了很多,我编不下去了。作为凡夫俗子,有时候也会想要与鬼神说话才能明白什么人生命运起伏,但夸张如汉武帝,想都不敢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