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爷传家宝(首届乌拉特民间)
蒙古爷传家宝(首届乌拉特民间)乌拉特后旗是一个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有机融合的地方,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人民创作和产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品。对此,内蒙古民俗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扎格尔说:“通过此次比赛,调动了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现在很多乌拉特民族文化被遗失,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发现了不少质地优良、保存完好且久远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98%以上都是经过3代人传承保留下来的,很有特色,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收藏民族文化艺术品的行列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在评比现场,来自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牧民巴日哈斯慢慢打开包裹严实的布,拿出父亲用过的鼻烟壶,奶奶和妈妈佩戴过的、做工精巧的银质饰品,还有一些祖祖辈辈留存下来的物件。摸着这些物品,巴日哈斯说:“这些都是已经去世的妈妈留给我的,我一定会保护好这些物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饰品。”同样,来自呼和温都尔镇红旗村的任海禄也带来了《牛马驼经全集》、
评委进行评选
古钱币
7月11日,乌拉特后旗手工艺品展销中心内聚集了不少民族工艺品爱好者,大家晾出自己的“传家宝”,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藏在民间的民族艺术品,唤起更多的人保护、传承民族艺术品的意识。
此次活动由后旗民宗局、文联筹办,展品有95个种类,有马鞍、柜子、战国青铜器、毡子、石器、银碗、蒙古刀等生活用品277件,参赛选手大多为后旗的农牧民,此外,还有来自前旗、杭后、中旗、鄂尔多斯市等地的爱好者。活动邀请了内蒙古民俗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扎格尔教授及本地区的民俗、民艺专家全程参与评比活动,评比按照突出乌拉特民族文化特色、藏品质地优良、工艺精美、传承时代久远、完整度好等五个标准评分,最后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
在评比现场,来自潮格温都尔镇西尼乌素嘎查牧民巴日哈斯慢慢打开包裹严实的布,拿出父亲用过的鼻烟壶,奶奶和妈妈佩戴过的、做工精巧的银质饰品,还有一些祖祖辈辈留存下来的物件。摸着这些物品,巴日哈斯说:“这些都是已经去世的妈妈留给我的,我一定会保护好这些物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饰品。”
同样,来自呼和温都尔镇红旗村的任海禄也带来了《牛马驼经全集》、清代的笔筒等“传家宝”,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爷爷留下来的,拿出来让专家看看。”
乌盖苏木金门嘎查的毛胡和妻子带着祖辈留下来的银碗前来参赛,他深有感触地说:“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传承好祖辈们留下来的东西义不容辞,通过参加比赛,让我们了解了更多民俗民族用品,开阔了眼见。”
乌拉特后旗是一个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有机融合的地方,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人民创作和产生了大量生产生活用品。对此,内蒙古民俗学会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扎格尔说:“通过此次比赛,调动了人们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现在很多乌拉特民族文化被遗失,在这次比赛中我们发现了不少质地优良、保存完好且久远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98%以上都是经过3代人传承保留下来的,很有特色,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收藏民族文化艺术品的行列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