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在草堂里写的诗句(归来轩唐人诗法例谈)
关于杜甫在草堂里写的诗句(归来轩唐人诗法例谈)杜甫七律格律严谨,却挥洒自如,不为律所拘束,而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愧为唐代七律第一人,今拾摭点滴,终未见其一斑。4.对仗妙,每增色。杜甫律诗格律严谨,特别是对仗相当工整,这也是杜甫律诗出彩的主要原因。杜甫七律中的对仗多有妙句,广为流传,后人多以记住其中一联对仗而记住其诗者。杜甫七律之妙,原因有四:首先是句式内容的变化,这在前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其次是多联对仗,除颔联、颈联对仗外,杜甫七律往往于首联或尾联也对仗,如《闻官收河南河北》颔、颈、尾三联对仗,《恨别》首、颔、颈三联对仗,《登高》一诗四联皆对,对仗的广泛运用,使杜甫七律音韵更为谐整,读之更为流畅。再次是,杜诗对仗尤重炼字设色,炼字,即锤炼字词,多炼动词和形容词;设色,即着色渲染,如“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含”与“裛”两个动词见炼字之妙,“翠”与“红”两个颜色词、“娟娟”与“冉冉”两处状语,皆见设色之妙。“映阶碧草自春
杜甫,字子美,因曾住于长安城外之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亦因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又称杜工部,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祖籍原为湖北襄阳,后迁徙于河南巩县。杜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记录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变化,被后世誉为“诗史”。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特别是律诗,为后世奉为圭臬。杜甫拓展了律诗题材,写景、状物、叙事皆挥洒自如,且格律严谨,未见为格律所缚之痕迹,后代诗人多仿效之,更被推为江西诗派之祖。《红楼梦》中,香菱向黛玉学诗,黛玉就向香菱推荐学习杜甫之律诗,足见曹雪芹也对杜甫律诗推崇备至。下面试对杜甫律诗作法简析之。
1.意象多,情感足。杜甫律诗每一首中的意象比之别人多了许多,但多而集中,协调一致,更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吴沆《环溪诗话》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如其《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前四句写景,一共用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等八个意象,特别是首二句,每句三个意象,但连结有法,并不板滞,这主要得益于意象之间的动词和形容词的纽带作用,还有对仗的运用,更使之节奏变得鲜明,读之流畅。其他诗人,每句至多二个意象,一句一个者居多。而杜甫将众多表现萧瑟秋景的意象集中呈现出来,更能充分地表达其孤苦漂泊、老病无依的愁绪,如果少了,反而又弱了。再如其《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此诗写了“园子”“芋栗”“鸟雀”“秋水”“野航”“白沙”“翠竹”“江村”“柴门”“月色”等十个意象,清幽惬意,充分地表现了乡人之善、村居之美,令人神往。然而意象也不可一味求多,切忌杂乱、重复,务心集中一致。另外,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可缘情设景,即所写意象未必都是眼前所见之物,可以进行艺术创设,但须符合物理,不可任意拈取。
2.中二联,求变化。杜甫律诗中二联,最有变化,节奏、内容皆有不同。如上面《登高》一诗,从句式节奏上看,颔联节奏为“二二二一”,颈联为“二二一二”;从内容上看,颔联接首联写秋景,颈联却转为抒情,而二联间却并不断开,“万里”与“无边”呼应,“百年”与“不尽”相关,其内在血脉相连,浑然一体。即使同一联上下句所写内容也有别,如“万里悲秋常作客”是从空间着笔,而“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是从时时着笔,多有不同。再看其《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颔联写景,颈联述事,节奏分别是“二二一二”和“二二三”。颔联写景上句从视觉落笔,下句从听觉描写,也有不同。可见,诗句贵在变化,不可重复雷同,因律诗每句字数一致,四平八稳,如果再无从节奏、内容上求变,就显得呆板了。至于内容上的变化,可由景转情、事、理,或以时空转换也可,杜诗中常用之。
3.时空起,情状结。杜甫律多以时空起笔,首句含有地名、方位、时令者非常多,如“舍南舍北皆春水(《客至》)”“剑外忽传收蓟北(《闻官收河南河北》)”“万里桥西一草堂(《狂夫》)”“苑外江头坐不归(《曲江对酒》)”“洛城一别四千里(《恨别》)”“清秋幕府井梧寒(《宿府》)”“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等等。时空起笔,为诗篇先作定位报时,有若今天的新闻报导,令人清楚明了,也为下文物景抒写圈了地盘,不致漫无边际写开去。观杜甫律诗结句,多以情状结的,即以人物的情态作结,诗人将情感巧妙地蕴含于人物情态之中,并不直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自笑老夫老更狂(《狂夫》)”“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乘兴还来看药栏(《宾至》)”“老大徒伤未拂衣(《曲江对酒》)”“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等等,这些结句都只呈现人物情态,其情理留与读者自己品味。情状结与景结一样,同样能达到语尽而意不尽的效果,使诗之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4.对仗妙,每增色。杜甫律诗格律严谨,特别是对仗相当工整,这也是杜甫律诗出彩的主要原因。杜甫七律中的对仗多有妙句,广为流传,后人多以记住其中一联对仗而记住其诗者。杜甫七律之妙,原因有四:首先是句式内容的变化,这在前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其次是多联对仗,除颔联、颈联对仗外,杜甫七律往往于首联或尾联也对仗,如《闻官收河南河北》颔、颈、尾三联对仗,《恨别》首、颔、颈三联对仗,《登高》一诗四联皆对,对仗的广泛运用,使杜甫七律音韵更为谐整,读之更为流畅。再次是,杜诗对仗尤重炼字设色,炼字,即锤炼字词,多炼动词和形容词;设色,即着色渲染,如“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含”与“裛”两个动词见炼字之妙,“翠”与“红”两个颜色词、“娟娟”与“冉冉”两处状语,皆见设色之妙。“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九日蓝田崔氏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等等,皆以炼字设色出彩。最后是杜诗能灵活运用各种对仗形式,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收河南河北》)”用了流水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用了借义对,即借“寻常”表示长度之义与“七十”相对;“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用了重字对;“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江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是采用本句自对方式。对仗形式之灵活多变,使杜甫驾驭对仗相当自如,不为所缚,浑然天成。
5.用虚字,诗流畅。杜甫七律多用虚字,这些虚字如诗之气孔,诗耐之呼吸透气,读之也觉疏朗流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此诗共用了“忽”“初”“却”“何”“漫”“欲”“须”“好”“即”“便”等十个虚字,如果没有这些虚字,恐怕杜甫兴奋喜悦之情就无法这样痛快淋漓地抒发出来了,也就没有“生平第一快诗”之誉了,可以说,这种痛快淋漓之效果就是这十个虚字产生的。而且这些虚字也将前后诗句有机地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虚字还有承上启下,相互呼应之功能。又如《又呈吴郎》一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此诗也用了“任”“不”“有”“只”“须”“即”“虽”“便”“却”“已”“正”共九个虚字,使全诗层层转折而不失自然流畅,说理之辞也不失诗味。
6.景语中,接情事。杜甫七律句中,常见前半句写景,后半句抒写人事之情者,较为独特,且是景已非自然之景,变为诗人主观情感深度浸染之景。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丛菊每开,诗人即流泪,已历两载;系住的不仅是孤舟,还有诗人一颗思念故园之心,情感与景物揉合得如水乳交融,与一般写景、抒情分开不同。再看其《宿府》一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此诗颔联两句皆是前半句写景,后半句抒情,颈联两句也是前半句写景物,后半句写人事之叹,这样写可以很好地达到客观物景的主观情感化。余它,如“风飞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草木变衰行剑外(《恨别》)”“清江锦石伤心丽(《滕王亭子》)”,等等,无不情景相融,景事相接。
杜甫七律格律严谨,却挥洒自如,不为律所拘束,而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愧为唐代七律第一人,今拾摭点滴,终未见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