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模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发言(弘扬英模精神袁红)
弘扬英模精神勇于担当作为发言(弘扬英模精神袁红)舍小家为大家,带病上岗保大庆从2005年至今,袁红先后为4.2万余人办理户口迁入业务,办理户口迁出业务2.6万余人次,办理出生落户1.3万余人,办理身份证8万余人次。多年来,袁红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刻苦钻研,主动与有办事需要的群众联系,为他们预约周末时间,对她而言,周末加班早已成为常态。她在接待群众时保持着装整齐、警容严整、举止端庄、用语规范、文明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派出所服务的规范与温暖;同时,为辖区有特殊困难的老、弱、病、残人员提供户籍证明手续,对外公布户籍警务QQ号、服务电话和微信群,方便群众提前预约,并准备办理户籍业务所需的材料。在户籍民警岗位上,袁红以女性特有的气质,细心耐心为群众服务,为公安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指纹采集工作中,面对老年人指纹磨损不清或者手指皮肤脱落录不上指纹的情况,袁红会细心地为他们准备润肤霜;面对幼儿指纹发育不全、对指纹采集抗拒等情况,袁红也会为孩
【个人简介】袁红,贵州省遵义市公安局红花岗分局老城派出所民警,从警16年来一直扎根基层,先后荣获个人嘉奖3次,个人三等功4次,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服务标兵、省级优秀户籍民警等称号,2018年4月,荣立公安部个人一等功一次,2021年,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16年坚守一线,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警察,把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自己工作的准则,随时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尽管身患伤病尚在恢复期,家中还有襁褓婴儿尚待哺育,但在这座城市最需要的时候,她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毅然挺身在前。这就是袁红在平凡岗位上奋力进取,砥砺前行,书写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
急群众之所急,一心为民解忧愁
在进入老城派出所工作的16个年头里,袁红始终把“效率高一点、微笑多一点、话语暖一点、工作细一点”作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多年来,袁红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刻苦钻研,主动与有办事需要的群众联系,为他们预约周末时间,对她而言,周末加班早已成为常态。她在接待群众时保持着装整齐、警容严整、举止端庄、用语规范、文明服务,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派出所服务的规范与温暖;同时,为辖区有特殊困难的老、弱、病、残人员提供户籍证明手续,对外公布户籍警务QQ号、服务电话和微信群,方便群众提前预约,并准备办理户籍业务所需的材料。
在户籍民警岗位上,袁红以女性特有的气质,细心耐心为群众服务,为公安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指纹采集工作中,面对老年人指纹磨损不清或者手指皮肤脱落录不上指纹的情况,袁红会细心地为他们准备润肤霜;面对幼儿指纹发育不全、对指纹采集抗拒等情况,袁红也会为孩子们准备糖果等礼物,耐心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
2020年的一个工作日下午,来派出所办理业务的群众较多,其中一位老人由于新老身份证号码不同,导致在银行的存款取不出来。眼看已经临近下班时间,老人十分着急。袁红当即对办事群众保证:“今天把大家事情都办完,我们再下班。”听完这话,群众放心了,老人也放心了。细心的袁红担心老人过于劳累,优先为老人查询户口底册和档案资料,并对比电脑上的信息,证实老人的户籍信息一致,便为老人开了户籍证明。老人连声道谢。直到把所有的办事群众都送走,袁红才下班回家。
从2005年至今,袁红先后为4.2万余人办理户口迁入业务,办理户口迁出业务2.6万余人次,办理出生落户1.3万余人,办理身份证8万余人次。
舍小家为大家,带病上岗保大庆
建党百年,举国欢庆。作为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征程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是全国6个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的主会场之一,工作任务繁重。作为遵义会议会址的辖区派出所,袁红和她所在的老城派出所更是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中,袁红巾帼不让须眉,勇于担当,冲锋在前。2021年4月初,还在哺乳期的袁红被诊断出患有右叶甲状腺乳头状癌,4月底进行了切除手术。本该安心在家休养的袁红,不顾家人反对,手术后没多久就投入到安保维稳工作中。接到任务后,袁红迅速组织社区民警及辅警分析社区实际情况,与战友共同完成以会址为中心辐射周边300米区域内的180余栋楼房、1000余间商铺的入户走访工作。
作为派出所综合勤务室负责人,袁红在完成安保工作的同时,还负责所内的所有采购、食堂、装备、财务管理等工作,承担起全所安保工作的后勤保障任务。
袁红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理念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虽有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仍强忍牵挂,连续35天始终战斗在安保工作第一线,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以决战决胜的坚定勇气,圆满完成了建党10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任务,交上了一份令组织满意的答卷,谱写了红城儿女的忠诚旋律。
“我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警察。”袁红表示,将在遵义这片红色土地上,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新时代的警察故事。
(作者:缪春云、周文学、王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