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注:表格里我并没有列出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那得到五六岁左右;当然我也没有列出拟声词和叹词这些声音词,因为太多。以下是烧麦一岁半时掌握(会灵活使用)的词汇表:学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这首先体现在词汇的掌握和词汇量的发展上。词汇的掌握既是语言掌握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就从词汇入手。现代汉语中,词的定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词汇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说得再通俗一点,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

引言

从一周岁到一周半,大多数孩子都有里程碑式的两大进步——走路和说话。

因为自己一直从事语言教学工作,对儿童语言习得非常感兴趣。于是,我的女儿烧麦便成了我最好的观察对象。

可惜样本实在有限,所以这篇文章仅仅是结合我的专业知识对烧麦这个独立个体的记录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从每个人孩提时期起就如影随形,贯穿人的一生。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话,在学话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发展思维能力。

01. 词汇篇

学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这首先体现在词汇的掌握和词汇量的发展上。词汇的掌握既是语言掌握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指标。

我们就从词汇入手。现代汉语中,词的定义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词汇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说得再通俗一点,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

以下是烧麦一岁半时掌握(会灵活使用)的词汇表: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1)

注:表格里我并没有列出介词、连词、助词等虚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语言成分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那得到五六岁左右;当然我也没有列出拟声词和叹词这些声音词,因为太多。

在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到,孩子最初也最易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

  • 那么孩子是怎样从最初时候的“咿咿呀呀”到掌握“词”的呢?

烧麦在7个多月时会发出“baba”,至于“mama”,那更早,但是和别的一些咿咿呀呀一样,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声音

到了10个月左右,非常热衷于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其中第一个学会的是恐龙叫(啊-嗷~);

真正到了“咿呀学语”阶段是在13个月左右,那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到,她对学说话有了兴趣。慢慢地,也能把“爸爸”、“妈妈”和人对上号;

14个半月的时候,爷爷奶奶来上海小住,烧麦能对爷爷喊出“爷爷”。同时,早上醒了要喝奶,会很平静地说“nainai”,自此,便踏上了正式开口说话的道路,并且每天都有新词汇更新。

  • 从13个月到一岁半,烧麦一直处在“独词句”阶段。

“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用单个的词表达意思。这时候孩子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或某种行为挂钩,初步学会了概括。孩子能说出独词句,既表明孩子掌握了某类概念,同时也包含着对于概念的运用,用掌握的知识对现实做出判断。”

烧麦会喊“爷爷奶奶”大约一个月以后,某天我抱着她出门,迎面走来一对老夫妻,烧麦主动地喊“爷爷奶奶”。

她当然不是认错人,因为在家里她也会对着书上的老人喊“爷爷奶奶”,甚至是人民币上的毛主席、别人汽车上端坐着的弥勒佛,她都会指着喊“爷爷”。

这说明,她已经明白”爷爷奶奶“不仅指的是自己家里的爷爷奶奶,还可以指称上了年纪的陌生人。有趣的是,烧麦会叫长得帅的叔叔“哥哥”,对打扮漂亮的阿姨(甚至奶奶)叫“姐姐”,并且不管我们的纠正,仍然坚持。

再看烧麦是如何理解“一起”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的:

某天早饭,烧麦把小碗和盘猛地碰在一起,嘴里大声地喊“起”。本来我以为她说的是动词“起”,但是紧接着她把碗和盘分开,再碰一起,还是喊“起”,我就知道她说的是“一起”。

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明白“一起”的意思呢?几天后,她选了一本书,我问她能不能跟她一起看,她摇头说“麦麦”(她对自己的称呼),意思是那本书是她的,她不愿意和我一起看。过了一会儿,她把书放到我手里,说“起”,我就明白她要一起看。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2)

  • 从明白意思到模仿发音再到自己独立使用,整个掌握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孩子经过对大人言语行为的观察,经过自己的失误和被纠正,把这个词跟它所表示的那类事物联系起来,这样他才真正认得了这类事物。

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孩子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

因为语言的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了造句的基本原理。

一岁半的烧麦可以非常熟练地运用“独词句”表达自己。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快过去了,烧麦在语言上的进步可以说是飞跃式的。这段时间的变化发展在此不做详述。

02.语音篇

语音,是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发音器官活动的部位和方法不同,都会造成不同的声音。学话期的孩子说话总是“奶声奶气”,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发音不标准。看看下面的韵母表和声母表。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3)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4)

  • 这是烧麦一岁半时我对她声韵母发音情况的记录。

红色部分是烧麦发不到位或者有困难的音,特别标记出来的是烧麦无法发出的语音,即韵母里的“ü”和声母里“l”。所以,看到“鱼”,烧麦一直说的是“u a”,而味道“辣”,她则用“哇哇”来代替。如果让她说“绿”,她就直接对我翻白眼了。

有趣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ü”也是很多外国人难以掌握的元音。“i” 和“ü”发音的舌位前后、高低都完全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发“ü”的时候需要圆唇,而”i”则不圆唇。

关于“l”,在烧麦更小一点的时候我教过她说西班牙语“hola”(你好),烧麦能够模仿,到了中文“l”她却卡壳了,疑惑的我又搬出“hola”,这才发现她发的更像是西语里的“(a)hora”(现在),舌头是卷着的。

在我认识的孩子(中国人)里,不止一个对舌根音“g”、“k”的发音感到困难,而且他们不约而同地一律用舌尖中音“d”、“t”替代。烧麦发“k”也不够标准,所以英文“key”听起来介于“key”和“tea”之间。

第一次学说“蘑菇”的时候,她也把“gu”发成“du”,于是我让她看着我的嘴巴,从她会的“高”、“公”、“哥”开始,过渡到了“菇”。

在韵母里,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烧麦很多都不能发到位。比如她在叫小姨的名字“瑶瑶”的时候张口不够大,因此听起来更像是“悠悠”。

  • 声调

和外国人学习中文一样,烧麦在声调上,发音最标准的是第一声和第四声。

根据赵元任设计的“五度标调法”(一个坐标,纵轴表示音高,横轴表示音长。把声音的高低调值分为五度,分别用1、2、3、4、5来表示,其中1表示音高最低,5表示最高)。烧麦的一声和四声调值基本能达到普通话的55和51。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5)

第二声为中升调型(35),烧麦开始就很平,即便上升后听起来也达不到3;

第三声是曲折调型(214),这个难度更大,烧麦发出来的就是整个调值下拉的第一声。比如她最爱说的“洗洗”,听起来更像是“西西”。

但是总体而言,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奶声奶气”,烧麦还算是口齿清楚。以至于总有人以为她已经两三岁了。

除了交流,语言的功能——控制冲动

烧麦的二姨从乌克兰带回来一盒巧克力,烧麦立刻被吸引。

哪怕是第一次见到的事物,孩子们也总能判断出哪些是食物,哪些不能吃。晚上,烧麦指着巧克力盒子上的图案自言自语很久,最后终于说“开,开”。

“你想打开看一看对吗?”

“看看。”

“好的,我们只看看。”我打开了巧克力盒子,她忍不住拿起一块。

“这个是爸爸妈妈的,烧麦只能看看。”我提醒她。她犹豫着把手里的巧克力塞到爸爸嘴里,“爸爸。”又拿了一块,犹豫一下,塞给我,“妈妈。”我们向她道谢。

看了一会儿,爸爸说:“现在巧克力要睡觉了,我们把盖子盖上吧。”烧麦哼哼表示不愿意。“他们很困了,明天再玩,你跟他们说再见吧!”

“Byebye!”说完,虽然也不是很情愿,但也同意关上盖子了。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6)

是什么让一个不满一岁半的孩子放弃了品尝美食的冲动呢?是语言!

当孩子能使用语言时,外界的现象就越来越被概念范畴化,反映在孩子的头脑里的外在世界就成为透过语言这副“眼镜”所认识到的世界。

“看看”、“爸爸”、“妈妈”、“byebye”这些词语代替了巧克力本身和吃巧克力的行为。尤其是 “byebye”,当她十分有风度地跟心爱的巧克力告别的时候,就好像这个词让她掌控了分离这个局面,尽管还有不舍,但由自己操控后,似乎一切也就没那么让人抵触了。

我还拍摄过一段烧麦想摸插头的视频,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摸插头的好奇心。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7)

这时候,烧麦已经会说“电”,也知道触电的感觉(冬天的静电)。在我的提醒下,烧麦再看到插头便会喃喃自语“电,电”,并且不再去摸。

当然,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可能完全做到冲动控制,大人应该做好防护措施,避免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

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从烧麦开始掌握零星的词语,虽然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但是对她的管教似乎容易起来。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更因为她自己也开始用语言来控制冲动。

我们能够做什么?

每次带烧麦出去,都会有人说烧麦开口早,其实,14个多月才开始说话并不算早。我想这种“早”只是相对而言。越来越多的人都发现,现在的孩子普遍开口说话晚或者不愿开口说话(甚至比烧麦大一两个月的孩子词汇量还是停留在十位数以下)。

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在后面的“英语启蒙”部分会谈论)。和一位同样是从事语言工作的朋友谈论过这个话题,朋友很形象地把孩子学会说话比喻为“开关打开了”。何时“打开开关”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都是一岁到一岁半这个时段。

儿童语言的习得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语言能力需要情感联结、专注以及真正的对话互动。那么,现在孩子普遍不愿说话是否跟电子产品的使用有关?跟抚养人的变化有关(我们小时候基本上都是父母带大,现在多是祖父母或者阿姨)?这些有待进一步考证。

我是这么做的:

烧麦的语言习得之路跟千千万万个孩子没有任何不同。

  • 从她出生开始(甚至是在肚子里?),我当然就是每天一大堆“废话”,描述周围的事物和行为,这些相信大家都会做。

不要小看这些“废话”,语言的“输出”依赖于大量的“输入”。这些都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做了铺垫和基础。

  • 到了一岁左右,当我发现烧麦会模仿我的尾音时,除了继续大量的“废话”,我开始了有意识地“教”。

这种“教”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和地点,前提只有一个——烧麦愿意模仿。通常是在换尿不湿、睡前等零碎时间,我会放大音量、放慢语速,当烧麦成功模仿时,当然要给她大大的鼓励。

特别注意的是,大人尽量不要重复孩子的错误(重复错误也是在强化错误),更不能取笑,只要平静地说出正确的发音即可。另外,不知道别的孩子怎样,烧麦很喜欢自己叠字,比如她叫自己“麦麦”,喜欢吃“肉肉”、“菜菜”……我们说话的时候一直是避免叠字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语言创造力,这个我认为无需纠正。

  • 14个月烧麦开始说话,我对她的要求采取了“延迟满足”

比如,当我抱着她,而她想要下来自己走的时候,肢体语言当然就是扭着身体往下,我不会放手,而是问:“你要做什么?”第一次,她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就会告诉她:“你想下来对不对?如果你想下来,就要说‘下’,知道了吗?”两次以后,烧麦再也不会用肢体动作,而是简单干脆地说“下”。

大人的鼓励和引导非常重要,只要烧麦用语言表达需要,只要要求不过分,哪怕我自己麻烦一些,我也会立刻满足她,所以她已经知道如果使用语言,那么她的目的更容易达到。相反,大喊大叫没用,肢体动作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而相对减少。

每晚睡觉前,都是我和烧麦的“闲聊”时光(有时候也会现编故事)。

“烧麦,我们今天去幼儿园了对不对?我们是怎么去的啊?”

“车,车。”

“是谁开车?”

“爸爸。”

“爸爸开车快不快?”

“快快。”

“好的,开车快, 走路慢,爸爸开车,我们很快就到幼儿园了。那幼儿园里有什么啊?”

“球球。”

“还有呢?你想想。“

“嗯…………”(真的是在思考)

“我们去挖什么了?”

“沙!”

“对!”

……

“你今天在幼儿园想玩水,爸爸妈妈不让你玩,你是不是大叫了?”

“啊~~~”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轻轻说话?”

“嘘~”

“对,嘘~”

……

这样的对话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有,虽然只是简单的“闲聊”,但是通过复盘白天的行为,烧麦不仅是在积累词语,也能提高整合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能力,更是过滤和处理情绪的一种重要方法。

除了“延迟满足”和“复盘细节”,提高语言能力的另一个好办法当然就是读绘本。读优秀绘本不仅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其语言发展来说,也是日常生活的补充和扩展,可以积累到许多词语和句式。比如烧麦关于动物的词汇,大多数都来自于绘本。

两岁小朋友亲自列出的中文绘本清单,故事大王是这样养成的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8)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9)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10)

  • 到一岁半时,烧麦会自己读书——不再只是叽里呱啦说些婴语,而是使用普通话“读”。

当我在厨房做饭,通过她有限的词汇描述,我几乎都可以猜到她在读哪一本。比如:“哞哞,羊,车,大,姐姐,熊,倒,byebye……飞……奶奶……”,我就知道她在读的是《非洲有没有小熊》。

同一本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读法,从开始的只会盯着看和翻页,到听懂并能指认,再到“胡言乱语”、“只言片语”,然后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复述故事,你可以明显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11)

也来谈谈英文启蒙

在烧麦的词汇表里,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

如果你问我是不是早早就已经开始给烧麦英语启蒙了,我的回答是“与其说是启蒙,倒不如是交流需要”。其实不难看出,烧麦会说的那些英文单词的共同点就是英文发音简单,中文却不太容易。

为了能跟烧麦多用语言交流(而非肢体),于是我在说中文的时候,会顺便加个她可能会发的英文单词,几次下来,烧麦也不知不觉地会说了。比如“key”(钥匙),烧麦喜欢自己刷卡开门,以前每次从外面回家,到家门口她就扭着身子掏我的口袋,自从会说key以后,我们便开始了只属于人类之间的语言交流。

“你要什么?”

“key。”

“用钥匙做什么?”

“开,开。”

“开什么?”

“门,门。”

“好的,你要用钥匙开门。给你钥匙。”

“谢谢。”

再比如:

“我们马上要出门了。”

“go!go!”

“等等,出门之前,我们要带什么?”

“key。”

“对,钥匙!那么,钥匙在哪里?”

…………

只是一个小小的单词,至少可以开展两段对话。烧麦喜欢说英文,就像她喜欢说中文一样,都是交流的工具而已。我尽量还是用普通话,不说太多英语并非觉得自己英语不够标准(虽然是事实),只是因为0-3岁是发展母语的黄金时期,学好母语才是第一要务。

那么,什么时候学习英文比较好呢?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12)

我想引入语言学里的“习得”概念。“习得”一词,只要是学过语言学的人都不会陌生,有别于有意识的“学习”,“习得”是通过大量地接触和使用,潜移默化地学会一种语言。

比如,一个孩子获得母语的过程,就是“习得”。可以说,“习得“是最理想的学会语言的方式。我们也总会看到,把一个孩子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一种语言。但是,成年人丧失了这种能力,为何?

感兴趣的话,来了解一下语言功能的生理基础:

大家知道,人的大脑分左、右半球,中间有“脑桥”(神经纤维)连接,使两个半球互相沟通。目前已知,人类大脑有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这四个区对称地在大脑两个半球中存在。

大脑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可以细分为:

(1)说话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就会得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对语言理解能力也会有影响。

(2)书写中枢,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区。这一区域受到损伤,会失去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的能力。

(3)视觉性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具有阅读理解功能。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在视觉上并无障碍,但无法理解文字的意思。

(4)听觉型语言中枢,也在大脑左半球的后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但不能理解,同时自己表达也有问题。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13)

可以看到,语言功能区是在大脑的左半球。

刚出生婴儿的大脑的两半球没有专业的分工。

五六岁前的孩子大脑的左半球如果受到损害,右半球可以部分代替左半球的功能。所以如果五六岁(或者更早)学习二语,那么二语将会和母语储存在大脑的同一区域;

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此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如的运用语言了。这正和大脑语言区的确定时间是大致平行的。同样,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十二三岁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那么两个语种在说话中枢是分开的,在使用其中一种语言时,该语种语言区是活跃的,而另一种语种的语言区是关闭的。

了解了语言的生理基础,其实就明白,英语启蒙不是非得一出生就开始听英语“磨耳朵”。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在英语更为强势的环境中那当然就有了天时地利,但是对于我们生活在中国的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基本能用母语交流的三岁以后才开始创造英语学习的小环境,也不晚。(仅一家之言)

关于英文启蒙,当然还有很多可写的,比如英文绘本、分级读物……这里就不拓展了。

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学说话(从专业语言学角度)(14)

把英文故事和乐高玩具结合,是我和烧麦最近最爱玩的游戏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伴随思维贯穿我们一生。“学会说话“既是孩子最早的智力活动,也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THE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