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海南的知识(海南海北古今谈)
有关海南的知识(海南海北古今谈)从海南北上中原,必需跨过琼州海峡,必经雷州半岛。海南少年海瑞揣着他的梦想漂洋过海去赶考。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生大起大落的清官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海瑞的灵柩经雷州半岛被船运回海南时,穿着孝服的人站满了琼州海峡两岸,祭奠哭拜之声百里不绝。可以说,海瑞一生与雷州有缘,据说海瑞还是雷州女婿,他去世后,雷州的父母官为他建祠。雷州推官高维岳兼任代理琼州知府时,在海南将城隍庙迁建道署之东,而以旧庙改建海瑞专祠。海瑞,无论在海南,还是在海北,都受万民敬仰。他在雷州天宁寺题词“天宁古刹”门额,给雷州半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潘存格外珍视陈乔森的友谊,更珍重他的诗作,惜其珍贵搜集成一册,起名为《海客诗偶存》。潘存赴雷州访问陈乔森,游天宁寺时僧人恳潘存为古刹题诗联,他挥毫泼墨写下一联:“佛语何如菩萨语;我诗不及逸山诗。”联中“逸山”是陈乔森的号,潘存身为琼州才子名高学富,依然对好友陈乔森礼让三分。这一段
作者:王书第
应海口市文联《椰城》杂志社的邀请,在湛江市文联、市作家协会的指导下,5月21日至23日,湛江红土诗社组织20位诗人,跨过琼州海峡开展两岸作家联谊交流活动。这是2019年两地诗人联谊交流的回访,同时也开启了新时期海南、海北两地文学交流的新篇章。湛江古时有“天南重地 海北名邦”之称,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天南海北”指的是湛江。湛江与海南岛隔海相望。千百万年前的地壳运动,让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渐行渐远”,形成了狭长的琼州海峡;但是千百年来,两地一直 “相向而行”,深度融合,无论是经济、文化一直来往密切。
说起海南,海北,有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始终无法绕开,他就是“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南宋时人,生于琼州,长于雷州。葛长庚的祖父葛有兴,曾任广东琼州澄迈县教谕,以其祖父仕琼而生,遂家海南。命运的凑巧,祖父任职之日即为孙子白玉蟾诞生之时,故号海琼子,以纪念祖孙两人的特殊际遇。然而,从户籍上讲,白玉蟾为雷州人。因为,白玉蟾六岁时,祖、父相继去世,葛家遭遇重创,其母一人异乡难以为计,改嫁海峡对岸的雷州白家。白玉蟾爱说自己是琼州人,也爱说自己是白家子。白玉蟾天才横溢,慧悟超绝,为文制艺,无所不能,举世瞩目。历史上,这样一位殿堂级的道教代表性人物,是由海南和湛江共同孕育。
乘着“与海南相向而行”的东风,从海北到海南,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海南、海北两地的文学交流活动。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踏足海南,个人感觉海南处处绿意盎然,秀美如画,椰树成林,相对于湛江而言,槟榔树在湛江却是并不多见的。海南的风物与湛江相似,只是海南的天更蓝,水更深,阳光更猛烈。苏轼亦曾在《与张朝请》亦说:“海南风物,与治下略相似,至于食物人烟,萧条之甚,去海康远矣。”宋朝时“孤悬海外”的海南岛只是荒芜的流放之地,当时自然萧条之甚,如今副省级别的海南岛,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港,一派繁荣。如今海口更是高楼林立,似乎远胜湛江。
历史上,湛江和海南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人脉相亲、人文相近。历史上海南不止一次辖于雷州,即使到南宋,人们认识海南仍需要以雷州半岛为坐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海南四郡坞土蛮也,坞直雷州,由徐闻渡,半日至。”湛江历来是大陆通往海南的咽喉之地,如今徐闻港码头开港之、后,琼州海峡“半小时立体交通圈”也并非遥不可及。即使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海南,海北两地文化交流亦并不鲜见。李志浩,徐闻人,字函川,其技冠武童子军,露头角。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志浩丁酉科乡试中武举人,李志浩文武兼修齐头并进,后渡琼海虚心向文举人谢宝求教,并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高中癸卯科恩科武进士。谢宝,字紫石,海口市龙岐人。清雍正甲辰(1724年),谢宝考取二甲第七名进士,享誉海南士林,时人赞其“藻鉴不爽”。一文一武,海峡两岸见证两位进士的深厚友谊。
陈乔森,雷州府遂溪椹川乡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号逸山,以诗、画、字皆精闻名遐迩,有"岭南才子"之称。潘存,海南岛文昌县人,清代书法家,曾任户部员外郎。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两人书信不绝,陈乔森有《寄潘儒初初》诗:“十年留滞决归迟,车淖衣尘苦恋谁?幻戏游龙空百变,故巢猿鹤久相思。东风送雨过茅屋,春水随云入槿篱。犁犊匆匆秧马健,愧难来共酒盈卮。”表思念之情。陈乔森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单是写给这位海南朋友潘存的诗就有百首之多。陈乔森习“粤士不喜标榜”之气,不大爱惜自己的作品,随作随丢。
潘存格外珍视陈乔森的友谊,更珍重他的诗作,惜其珍贵搜集成一册,起名为《海客诗偶存》。潘存赴雷州访问陈乔森,游天宁寺时僧人恳潘存为古刹题诗联,他挥毫泼墨写下一联:“佛语何如菩萨语;我诗不及逸山诗。”联中“逸山”是陈乔森的号,潘存身为琼州才子名高学富,依然对好友陈乔森礼让三分。这一段段跨越琼州海峡的往来,都被视为海南、海北文化交流的一段段佳话。
从海南北上中原,必需跨过琼州海峡,必经雷州半岛。海南少年海瑞揣着他的梦想漂洋过海去赶考。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生大起大落的清官海瑞病逝于南京官邸。海瑞的灵柩经雷州半岛被船运回海南时,穿着孝服的人站满了琼州海峡两岸,祭奠哭拜之声百里不绝。可以说,海瑞一生与雷州有缘,据说海瑞还是雷州女婿,他去世后,雷州的父母官为他建祠。雷州推官高维岳兼任代理琼州知府时,在海南将城隍庙迁建道署之东,而以旧庙改建海瑞专祠。海瑞,无论在海南,还是在海北,都受万民敬仰。他在雷州天宁寺题词“天宁古刹”门额,给雷州半岛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湛江,中国大陆最南端,已堪称“地之角”,历史上一度被称为“南蛮之地”,海南岛,更在孤悬海外,雷琼地区在古代无不被北方政权视为“瘴疠之区,南蛮之地”。《宋会要》记载其原因是:“广南之地去京华尤为远,瘴疠蛊毒,种种秽恶。内地之人,南辕越岭,不啻斥逐,必罪孱庸得已然后赝其选”。可见,宋时两榜出身的进士举人都不愿意来广东为官,但是,不管海南还是海北,它们都以大海一样开阔博大的胸怀迎接一批批流寓仕宦,赢得“敬贤如师”的美誉。湛江有十贤祠,海南岛有五公祠。我们在海南文友的陪同下,参观了五公祠,五公祠礼祀三李(李德裕、李光、李纲)与胡铨、赵鼎五人,流连于古朴的“海南第一楼”。
海南五公祠
五公中李纲、赵鼎、胡铨同样位列雷州十贤,伴随着名相文天祥的《雷州十贤堂记》千古流芳。
海南北两地不计利害得失的热心士民,给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苏辙兄弟带来脉脉温情和精神力量,给与他们安然度过人生逆境的勇气。海峡两岸人民的古道热肠让苏氏兄弟感受深刻,不由感叹城邑虽远也有贤良君子。这无不都是印证海南海北的包容多情,它们地处热带至南亚热带的过渡区,热情似火而爱憎分明,“敬贤如师、疾恶如仇”。此外,湛江许多地方建有伏波祠,海南岛也不例外,一海之隔的海南海北都赞颂两伏波将军赤胆忠心,维护国家统一的功勋,这是两地对英雄共同而鲜明的态度。
海南,海北是一家,文化一脉相依相承,湛江和海南一样,有深邃、无私的海洋情怀,因为同处一片海,那一抹深蓝赋予两地共同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