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轼对自身才华的评价(也仅是文艺之才)

苏轼对自身才华的评价(也仅是文艺之才)苏轼这篇文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起因是祸从口出的“乌台诗案”。这个不难想象,有才,最善词形婉转而暗藏讥锋,说白了就是文字功夫了得、善打嘴仗,而结果是皇帝震怒,下放自省。愚以为成熟的政治家绝不会干这个,这也就是个爱卖弄的天性使然。1、苏轼的好文,我想莫过于《前赤壁赋》。你有没有发现,读来读去,除了满篇华丽词藻,似乎什么也没留下,真如流水一般悄悄流逝。纵然最后一段极力拔高,是不是也不过老庄的无为之道,还难免牵强之嫌?空留一生风波和一路奔波,足令他的诗文书画黯然,而更多以悲剧形象示人。同时期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也都是诗文大家,政治方面却远胜苏轼。这里仅通过两篇文章对比,看看苏轼的这一特色。

作者 | bookwormseyes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苏轼有才,也仅是文艺之“才”(以下是我的浅见,抑或偏见,敬请书友们猛烈批评)


苏轼诗、文、书、画全才,千古无二,这个没有疑议。但如果延伸到政治层面,常会感觉他很可怜。有政治野心,而无政治眼光和政治能力,有政治见解,却无施政的耐心和恒心,始终在政治漩涡中打转、翻覆(似乎乐此不疲)。


空留一生风波和一路奔波,足令他的诗文书画黯然,而更多以悲剧形象示人。



同时期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也都是诗文大家,政治方面却远胜苏轼。



这里仅通过两篇文章对比,看看苏轼的这一特色。



1、苏轼的好文,我想莫过于《前赤壁赋》。你有没有发现,读来读去,除了满篇华丽词藻,似乎什么也没留下,真如流水一般悄悄流逝。纵然最后一段极力拔高,是不是也不过老庄的无为之道,还难免牵强之嫌?


苏轼这篇文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起因是祸从口出的“乌台诗案”。这个不难想象,有才,最善词形婉转而暗藏讥锋,说白了就是文字功夫了得、善打嘴仗,而结果是皇帝震怒,下放自省。愚以为成熟的政治家绝不会干这个,这也就是个爱卖弄的天性使然。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你说你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保守派一边,这是王安石的人算计你,那司马光胜利了,还依然在贬黜的路上,这又是为嘛呢?


所以我以为苏轼在政治上是天真的,他也就是个写诗的料,搞文艺的料。可悲的是,自己政治能力不足还不自知,这就苦了一众家人,两位娇妻啊!



2、与之相对,再来读一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是满篇词藻,尤其对仗极工,也让人起卖弄之嫌。然而尾段一出,直接拉出了其政治家的本色,忠君、爱国、为民,其意全不在洞庭美色,全不在华章丽句。


此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庆历三年他主导了“庆历新政”,历时一年,即被保守派掀翻,此时已贬放邓州。同样被贬,我想范仲淹的贬,其凶险程度,要远甚苏轼。他推行新政,于国于民于长远,都是利大于弊,然而他触犯的是豪强大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他面对的是死境,是要被置之死地的。他是如何面对的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自横刀,生死无畏。这是有血性、有韧性的成熟政治家的表现,这是一篇贯穿千古的爱国主义雄文!(有点拔高哈,其实内心还想再拔一下)



仅以两文对比,我更爱范仲淹。于是到处搜罗其人物事迹,其文章总集。早先买的一套四川大学出版社的《范仲淹全集》,在孔网也没有几套呢。(图一 苏轼•竹杖芒鞋轻胜;图二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对自身才华的评价(也仅是文艺之才)(1)

苏轼对自身才华的评价(也仅是文艺之才)(2)

苏轼对自身才华的评价(也仅是文艺之才)(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