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林逋(漫谈梅妻鹤子林逋)
放鹤亭林逋(漫谈梅妻鹤子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林逋(君复是林逋的字)的书法高胜绝人。我每次见了,如果正病着,不用吃药病就好了;如果正饿着肚子,不用吃饭肚子就饱了。一身才学,都赋予孤山湖色,他绕庐植梅,若论梅,怕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他的。绕过他,梅的韵味怕是要折半了。诚然,可以通过他的咏梅诗对他熟知一二。《山园小梅》:
北宋初年,有这样一位隐士,种梅养鹤,他半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生不仕,却也乐得其中,他就是林逋。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下。
林逋少年好学,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在他之后不久的书法大家黄庭坚,是这么评价林逋书法的:
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林逋(君复是林逋的字)的书法高胜绝人。我每次见了,如果正病着,不用吃药病就好了;如果正饿着肚子,不用吃饭肚子就饱了。
一身才学,都赋予孤山湖色,他绕庐植梅,若论梅,怕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绕过他的。绕过他,梅的韵味怕是要折半了。诚然,可以通过他的咏梅诗对他熟知一二。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写在百花凋零的冬天,极目聘怀,一“众”一“独”,凸现反差!梅花“无意苦争春”,只是在自己的“小园”里孤芳自赏,也是一种乐趣。
凝眉结思,从细处落笔,“疏影横斜”,状梅花稀疏峭拔之体态,“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暗香浮动”写梅花之神韵,芳香清幽;“月黄昏”增其高远,朦胧迷离。
这两句诗点化自五代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原诗既写竹,又写桂,笔力分散,林逋改了两字,这生花妙笔顿盖过前人。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深的意蕴,老子《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庄子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这一灵物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它的智慧,“梅”和“水”联系起来,可见,梅在作者心中的品质 。
“月”这个意象也有很多的文化含义,“举头望明月”代表思乡;“嫦娥奔月”代表“爱情”;“月光如练”代表“纯洁”,作者把它与“梅”相结合,有洁净,清雅之意。
“霜禽”指的是林逋养的白鹤,白鹤想要在梅树上栖息,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先偷眼”三字细腻传神,“合断魂”一词语带夸张。
曲终奏雅,幸有吟诗相亲,何须酒宴歌舞!既彰显梅花清幽高远之风神,又流露诗人淡泊雅致之襟怀。
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正如苏轼《书林逋诗后》所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宋史》里关于林逋的记载比较简洁,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一句。
那般满腹经纶的才子,年轻时谁没有远大志向,谁不是男儿本色血气方刚。生在北宋初期,为什么要退隐呢?
后人颇有猜测,他的人生际遇不好,虽然有才,但是并没有做官的机会,可谓生不逢时。林逋寄情山水,淡泊名利,这样的性格并不适合官场。另外他之所有养成这样的性格,是跟他读的老庄之道的书有很大的关系。
四十岁的林逋,尝过了世情百味,方才决心带着疲倦的身心回到钱塘,从浊气冲天的闹市抽身,隐居孤山回归山林。
在古代,真的隐士隐出高度的也就陶渊明和林逋。
既是回归,就得内外皆一,不仅是思想精神的回归,身体也是需要回归的。衣食住行得亲历而为,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必须得自己动手创造。让我想到了《瓦尔登湖》的梭罗,可梭罗没有他雅致,陶渊明又没有他安之若素。
林逋回归钱塘后,给自己的日子做了精心的打算。亲手种下梅树,养育数只仙鹤。那样的一片梅林,每逢花开之时暗香流溢,仙鹤起舞翩翩,恍若仙境,人怎能不怡然自乐,心怎么不陶醉其中。
既称梅为妻,那自当对梅赋予了相当的爱。照护它们,吟咏它们,欣赏、描绘它们,除却梅花不成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佳句诞生实在是妙然天成,顺理成章。
在孤高的林逋眼中和笔下,梅自然是含情幽雅的,可以用身影与他相伴,可以用暗香与他交流。饲养的仙鹤也通灵性,林逋闲暇之余会泛舟往来于各寺庙,拜访高僧。如有客至,家里的童子便放鹤,林逋见鹤即棹舟返舍。
他依靠什么维持生计呢?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
不知是真是假,反正后人给他想象出了这样的自给自足的日子,倒也不俗。他种梅、赏梅、卖梅,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唱,庐中饮茶,或观鹤起舞,或倚梅读书,或与友畅谈。
欣赏林逋,不止因他的梅,他的鹤,他的才学,他的格调,更因他颇有生活能力。全不像历史上那些个书生,要么懂情趣无生活能力,要么有生活能力毫无生活情趣。他还采药、种药、卖药、捕鱼。一湖明月夜鱼归,水痕秋落蟹螯肥,劳作中的辛劳,劳作后的洒脱,生活中的雅致,都被他尽力的融和,让隐退的日子平凡而和美。
林逋布衣终身,宋真宗曾经请他出山不成,他目下无尘,孤高自诩,布衣终生,甚至二十年都不迈进城市的大门。这样一位清心寡欲的高怀隐士,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赞美和羡慕。
明末诗人张岱在《林和靖墓柱铭》诗中写道:“
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明月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表达了对林逋的深思怀念和赞咏,云与明月皆高洁清雅比拟林逋的品性。
沈括在《梦溪笔谈》记其
“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如此逍遥世外的隐士生活,使“梅妻鹤子”不仅传为千古佳话,更成为了无数向往自然、崇尚自由和快乐者的美丽梦想。
元代曲作家马致远很想去西湖和林逋毗邻为肩。他在《隐士赋——题西湖》的套曲中写道:
“渔村偏喜多鹅鸭,柴门一任绝车马,竹引山泉,鼎试雷芽。但得孤山寻梅处,苫间草厦,有林和靖是邻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
他们为什么羡慕林逋?孤高的思想总是为人所羡,人们的心里都有一层精神的高度,想往一种高洁的精神境界,把那当成一种人生最高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做不到,心向往之。
林逋爱仙鹤与梅花,其实欣赏的还是他自己的内心。 人所寄托的都是自己所想拥有的,或是自己想要保持的一种独特的美好的品质。梅、鹤、林逋其实都一样,组成了人们心中的傲然的形象。
自称“梅妻鹤子”的林逋并非如很多人印象中的那样,是一个除了种梅养鹤,个人感情生活极其枯槁寡淡的人。其实他也是有眼泪,有爱情的。
人世间万般情感里头,最说不尽的,就是相思。而林逋的相思不俗,也很缠绵。
《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吴山和越山,你们两个永远相伴,永远相望,怎能理解离别的痛苦呢?青山不解离人恨。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爱情横遭别离,让这对有情人各自带着不舍洒泪分别的呢?词人说不出来,只说船就要开了,一句"江边潮已平",全词戛然而止,只有一江恨水,悠悠不尽,绵绵无期。
如果心中没有缠绵的爱恋,怎能写得除此凄婉难舍,也许,他曾经有一位红颜知己,不知何故,两人最终没能走在一起。把离别的伤感写得这般极致,可见林逋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感情很细腻丰富之人。
据史料记载,嘉庆年间,林则徐主政杭州,主持修缮孤山林逋墓,发现有石碑记载,林逋是有后代的,只是丧偶后再不续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