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讲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讲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1981年,原湖里大队竹坑路小山丘的开山炮响,拉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序幕。初代特区建设者们用“晴天扬土灰,雨天一脚泥”的韧劲,在“一张白纸”般的湖里区绘起了发展蓝图,建起了座座厂房。记忆“一张白纸”上绘出恢宏画卷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挥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后中央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由湖里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融入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大潮。这里,是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历史长河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不断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湖里区更是从地处海防前线的小渔村华丽转身,蝶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
来源:台海网
如今繁华的五通片区
◆居民们的幸福生活
台海网12月21日讯(海峡导报记者林泓/文常海军/图通讯员陈瑜瑾)1981年,这里一座小山丘上传来一声炮响,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挥笔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随后中央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由湖里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融入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大潮。
这里,是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湖里。
历史长河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不断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湖里区更是从地处海防前线的小渔村华丽转身,蝶变为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
记忆“一张白纸”上绘出恢宏画卷
1981年,原湖里大队竹坑路小山丘的开山炮响,拉开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序幕。初代特区建设者们用“晴天扬土灰,雨天一脚泥”的韧劲,在“一张白纸”般的湖里区绘起了发展蓝图,建起了座座厂房。
老一辈特区建设者们在湖里的山包农田中,规划开辟了一条全新出路。建设者们催生了当时闻名全国的“湖里速度”,仅用143天就建成4号厂房。
李金贵就是第一代的特区建设者。厦门经济特区获批设立之后,他参与了最初的湖里建设,参加了东渡码头、湖里大道、华昌路等工程的建设。
“那时工地附近都没有房子,只能搭工棚住。”李金贵颇为感慨地回忆道。当年的湖里,还是一个小乡村,周边都是农田,路也不通,要到市区,都得骑单车,公共汽车很少。不像现在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今昔对比,“完全不一样”。
基础设施建设,在如一张白纸的特区热土上,涂下了浓墨重彩的笔画。特区初创期建成全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在全国经济特区中第一家开通程控电话,推进东渡港口、供水供电、通用厂房等“七通一平”基础建设……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让无数人看到了特区的希望。
印华地砖厂、华美卷烟厂、东南铝业、厦华电子……一家又一家的内外资企业,扎根到湖里。其中,印华地砖厂就是湖里区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成为外商进入厦门经济特区的“第一只探路蚂蚁”。
谈起引入过程,当时厦门市经济特区管委会经济研究室研究院的庄维明依然记忆犹新。从汉堡港几经周转运到的生产设备,到达东渡港后却无法运回厂里生产,是大家把两辆解放牌卡车后斗相互拼接,从田间小路中慢慢运回厂里。庄维明说,大伙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艰苦创业,一砖一瓦把经济特区“拼”出来的。
芳华开放包容成为产业发展热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老工业区的一家家老企业随着产业更迭,已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一家家文创企业入驻这里,成为老湖里的新印迹,老厂房正焕发着勃勃的文创新机;联发东南天地、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海峡建筑设计文创园、联发文创口岸等产业园区集结成片,成为了文创产业发展的热土。
在时代发展的浪尖,作为特区发祥地的湖里区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用好“多区叠加”优势,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企业服务、环境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拥有五通金融核心区、古地石基金小镇、自贸区湖里片区等众多重要金融载体,成为特区发祥地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纵览全区,湖里区已初步形成总部、金融、医疗健康、影视文化、科技创新、交通运输、平台经济、建筑、商贸等九大产业板块,结合这些板块,湖里区正大力引进配置高端资源、具有关键核心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项目,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拥有戴尔电脑、可口可乐、麦德龙、太古飞机等世界500强企业,拥有厦门自贸片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两岸金融中心、五缘湾营运中心、湖里创新园、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重大片区和产业园区,拥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千亿产业链,航空维修业产值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开放包容的胸怀,让湖里区成为安居创业的乐土。
时代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相得益彰
视线东望,东进序曲的持续奏响,为湖里区再造特区发祥地辉煌不断腾出全新发展空间。新时代中,湖里城区蜕变的序幕再次拉开,正掀开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瑰丽图景。
在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指引下,湖里区以全新的城市定位、区域划分、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凭借扎实的工业基础及海陆空汇集的交通便利,经济社会发展再次赢得先机。
在五缘湾湿地公园里,市民老曾正带着来厦旅游的朋友们散心叙旧,晚餐订好了湾悦城里的餐厅。从老城区搬来这里居住后,五缘湾已经成为他接待来厦旅游好友的“新客厅”。
城市绿肺、城市新客厅,这些年来,昔日的盐田滩涂化身为城市绿肺,从前的荒山野岭蝶变为城市“新客厅”,五缘湾已渐渐成为厦门的一张新名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湖里区,绿水青山的氛围和金山银山的价值相得益彰。
湖里区以“八山三水”为轴,将山、水、林、湖、海串联起来。山海健康步道、仙岳公园、五通灯塔公园等景观尽显风采。鸟语花香、水清岸绿,蔚蓝的天空澄净如洗,山海健康步道环绕城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生态发展更是鸣奏着特区发祥地的协奏曲。
家园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提升
现如今,湖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桥一隧通八方,港航纵横连天下,高新园区活力四射,小区居民生活幸福,湖里区正从号称厦门的“西伯利亚”,蜕变为如今腾飞的“凤湖”。
蜕变,同样在于细微之处。
湖里区积极探索打造近邻党建“湖里模式”,打造家门口的美好生活共同体,让近邻更近,让服务更亲。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过程中,湖里区以更高水平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让城市以更高颜值姿态亮相,把湖里的文明品牌擦得更亮,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新提升。
湖里,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在特区发祥地数十载的历史中,不断凝聚起特区发祥地蓬勃发展的时代伟力。如今的湖里,从曾经的峥嵘岁月中汲取特区精神赋予的前行力量,在党建引领、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创新治理、民生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继续完成时代赋予特区发祥地的厚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