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狄更斯在《双城记》写道:狄更斯一辈子都在写作,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每年都在英、美、法各个国家和地方巡演。1870年1月,在伦敦举行了12场告别朗诵表演。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1870年6月9日,狄更斯患脑淤血在盖茨山庄逝世。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他在墓碑上写道:“他是贫困、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而狄更斯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很小跟父母分开,当学徒,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这些经历都成为了狄更斯笔下的素材。1837年,完成第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第二本《雾都孤儿》非常受欢迎,并拍成了电影,也是写底层人民生活的。1833年,以笔名“博兹”给《每月杂志》写短文并连载,最后集结成《博兹特写集》出版。1859年4月,狄更斯主编的文学周刊《一年四季》创刊,这是《双城记》连载的

关于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有16本长篇小说和数不过来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有《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远大前程》、《董贝父子》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双城记》。“双城”指巴黎和伦敦,描述英国底层小人物是如何转变的,他们的生命是如何被大风大浪所抛弃、被淹没并逐渐消失的。

1812年,狄更斯出生,10岁时,父亲因负债被迫入狱,随后他被送到远房亲戚开设的鞋油工厂当学徒,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每周工作6天。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对底层人民有深深的理解和包容,懂得他们正在遭受着什么。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1)

(查尔斯.狄更斯 图片来自网络)

18岁时,狄更斯爱上了一个银行家的女儿,而女孩爱上了一个有钱的商人,并且和对方结婚了,狄更斯在晚年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对商业的鄙夷,他觉得那些商人们是没有爱的。他经历的挫折和创伤,让他20多岁时就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我们这一代人也许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而狄更斯经历过法国大革命,很小跟父母分开,当学徒,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这些经历都成为了狄更斯笔下的素材。

1837年,完成第一部长篇现实主义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第二本《雾都孤儿》非常受欢迎,并拍成了电影,也是写底层人民生活的。1833年,以笔名“博兹”给《每月杂志》写短文并连载,最后集结成《博兹特写集》出版。

1859年4月,狄更斯主编的文学周刊《一年四季》创刊,这是《双城记》连载的开端。小说正式出版的时候,狄更斯47岁,此时迎来转折点:跟结发妻子分居。作家都是很重视名声的,否则作品再怎么好也可能会因为名声而滞销。

狄更斯一辈子都在写作,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每年都在英、美、法各个国家和地方巡演。1870年1月,在伦敦举行了12场告别朗诵表演。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1870年6月9日,狄更斯患脑淤血在盖茨山庄逝世。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他在墓碑上写道:“他是贫困、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关于本书

狄更斯在《双城记》写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2)

(图片来自网络)

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为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时代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平衡的,当不平衡时就会出现革命。革命会让原来那些不平衡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革命是时代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法国大革命中的流血和牺牲,有平民的牺牲,有贵族的流血。很多贵族被推上断头台,被一刀刀砍死,可是这样就可以出现新的平衡吗?在狄更斯的笔下,他对贵族持鄙视态度,但他又对断头台这件事情充满着不忍。他赞赏革命运动,觉得法国大革命是对的,但是他又对那些暴力的事情感到恐惧和压迫,然而单凭他一人却又无能为力,所以狄更斯称那个时代为“最”。

狄更斯把矛盾感和人性的复杂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在《双城记》里不留余力地描写着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贵族的猥琐,但同时他又在提醒,暴力并不会持久,把贵族赶尽杀绝并不能解决事情。

双城记的故事(法国大革命)

故事发生在1757年12月的一个雨夜,年轻医生马内特,在外出散步时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要求强迫出诊,给两个人看病。他到侯爵府第后,看到一个深受重伤的少年和一个奄奄一息的漂亮农妇。

原来是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把这农妇给糟蹋了,还把农妇的父亲和丈夫打伤了。农妇的弟弟要给姐姐报仇,他到了侯爵府,发现侯爵府的人很多,自己反而被打成重伤,最后不治而亡。马内特医生去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侯爵兄弟用重金贿赂医生让他不要说出去。但马内特拒绝了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并向朝廷告发了他们,这封告发信不幸落在了被告人手中,马内特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

巴士底狱初期是法国军事城堡的基地,为了防御百年战争中英国人的进攻而建在巴黎城门前。现在叫巴士地广场,它是控制巴黎的最高点,谁能掌控巴士底狱,谁就能控制巴黎。这个地点在文中很重要,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3)

(图片来自网络)

医生的妻子因失去丈夫而非常痛苦,决定不让小女儿露西知道她父亲的厄运,她决定把孩子养大成人,两年之后,在她死之前把小女儿委托给了银行家洛里。幼小的露西被接到伦敦,由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狄更斯并没有让露西嫁给银行家,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而是让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把露西抚养长大。

18年之后,马内特医生获释。在监狱里待了18年的马内特,身心受到了极度摧残,对周围的事情完全失去了记忆。头发发白的他被送到巴黎圣安东尼区,被一个酒贩收留,也是他旧日的仆人德发日。

露西已经长大,知道爸爸回来了,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他们在路上遇到了查理.达尔奈,并受到达尔奈的细心照料。他们发现达尔奈竟然是侯爵的儿子,达尔奈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认为贵族们的钱都是通过敲诈劳动人民而来的,他放弃了财产的继承权,抛弃了贵族姓氏,移居伦敦成为一名法语教师。

英法两国有很多矛盾,普通人也会被卷到革命中。达尔奈被两名英国间谍污蔑是法国间谍,并要将他处死。好在达尔奈聘请的律师帮他打赢了官司,露西也为他出庭证明。这位律师的助手西德尼.卡顿很巧合地与达尔奈长得很像。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4)

(双城记电影素材 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露西细心的照料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医生慢慢地恢复记忆。露西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也越长越好看。卡顿和达尔奈都爱上了露西,而露西却只爱慕达尔奈。马内特的心里还是很在乎,达尔奈毕竟是仇人的儿子。但马内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达尔奈的父母相继去世。他的叔父侯爵,还是到处为所欲为,他驾驶马车把农民的孩子压死,随后被这个农民用刀扎死。

你以为狄更斯在写侯爵和马内特医生吗?根本不是。狄更斯是在写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在法国,两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一场大革命正在酝酿之中。

马内特医生昔日的仆人德发日,也是后来收留他的人,他的酒店成为了革命群众的联络点。一场革命运动一触即发。德发日太太一家都死于侯爵之手,她痛恨贵族,恨不得让他们家族永远消失。但侯爵家现在就只有达尔奈还活着,而达尔奈是一个好人。

1789年,法国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巴黎人民愤怒地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地拉上断头台砍掉他们的头颅。达尔奈为了救一个年老体衰的仆人而回国,没想到刚回去就被革命群众抓了。

消息很快传回伦敦,马内特医生带着露西赶往巴黎。他相信只要他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一定会得到底层人民的同情,这样或许就能救出自己的女婿。他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求得了一个承诺:他们不会处死达尔奈。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5)

(图片来自网络)

在巴士底狱的遗址中发现一份文件,关于马内特医生如何被劫持,被监禁的叙述,以及他对侯爵家族和其后代的诅咒:“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但是他没想到这个家族最后的人竟然是他的女婿。法庭判处达尔奈在24小时内被执行死刑。

卡顿曾经答应露西为了拯救她爱的人而不惜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他通过贿赂进入监狱,把被麻醉了的达尔奈挪出牢房。他代替达尔奈等待着末日的降临。

马内特和露西做足了准备,接到达尔奈马上出发,他们顺利地离开了法国。

沿着巴黎的街道,六辆押送死囚的囚车,装载着当天的祭品。无辜的卡顿坐在第三辆囚车里,他的手被捆绑着。当他听到全街上的人都在咒骂他,他平静地笑了笑,然后把头发摆动更松散了一些,遮住自己的脸部。为了爱情,为了露西,他死在了断头台上。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6)

(图片来自网络)

小说带给我们的反思

狄更斯小时候特别喜欢研究打官司,他自己是一名律师,作品永远以作家的生活为奠基,他对监狱、律师、法律事务、辩论等等描述得特别好。

狄更斯在《双城记》这本小说中传达出了最伟大的人道主义立场,这在卡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大英雄、大豪杰,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国人民,有着人类最基本的七情六欲,他愿意为爱和成全而牺牲。他就是一个普通男人,酗酒、不修边幅、邋遢、读过两本书的落魄知识分子,却在最紧要的关头成为了勇士。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7)

(图片来自网络)

大革命固然是对的,但是大革命随随便便剥夺别人的生命是对的吗?我想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给我们传达的人道主义立场。革命无罪,革命有理,但是真爱无罪,真爱更有理。卡顿的内心深处住着一个高尚、纯洁、伟大的灵魂。这灵魂是人类作为个体可以达的地方,但是法国作为国家和群体不得不大革命。

他希望我们用更博爱、更宽容、更美好的精神,净化群体中的污浊、恨意和悲凉。他非常清楚地知道,革命必然会发生。阶层的不同、社会长期的不公平给那些底层人民带来的愤怒,一定会导致革命的爆发。可是杀人的行为是对的吗?我想这就是知识分子和作家做的事情,他们不停地思考着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人性发生了什么。

狄更斯的一生简介(狄更斯暮年之作)(8)

(图片来自网络)

《双城记》通过18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阶级状态,把巴黎与伦敦进行了对比,给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借鉴和警惕。很多人说英国没有发生大革命,就是因为英国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们,彻底地反思了法国大革命。

这也给我们以启示,为什么要读别人的故事?我们可以从别人的失败和教训中得到自己的教训和经验,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非要用自己的经验教训和痛苦流血。

当我们回看这个故事,德发日夫妇虽然痛恨伯爵,即使杀死了伯爵全家就可以不恨了吗?恨只能滋生更多的恨,并不能增添更多的爱。恨不能换来爱,恨只会加速恨的存在,只会让爱走得更远。

希望大家喜欢《双城记》。

感谢阅读,我们下周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