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非正义的暴力以种植园主卡尔文·坎迪和他的黑人管家史蒂芬为代表。卡尔文·坎迪作为白人奴隶主,傲慢、残暴,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欲望,不惜让黑奴在曼丁哥打斗中致残甚至牺牲性命,随意的处罚或处死奴隶。一个黑奴逃跑未遂而被困于树上,卡尔文·坎迪将其哄骗爬下树后,立即使唤凶恶的猎狗凶残的将他咬死。史蒂芬作为在农场生活了76年的黑奴,他凶狠、狡诈,对黑人同族没有感情,却对主人坎迪忠心耿耿。他识破舒尔茨和姜戈的计谋,告知了坎迪;在坎迪被舒尔茨打死时发出哭喊;在姜戈被抓后又对他进行报复。通过这两个人,导演昆汀充分展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暴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正义的“嗜血型”暴力,另一类是正义的“反抗型”暴力。从更深的层次而言,支持影片“暴力美学”的基础还有暴力的正义伦理。赏金猎人牙医舒尔茨一出场就带着一种快意恩仇的意味,电影的开头便是舒尔茨解救受困的姜戈,他迅速地拔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前言: 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鬼才”之称的昆汀·塔伦蒂诺是美国著名的导演、编剧、制作人,从他出道起,便以出色的个性化导演才华而备受瞩目。他的作品以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学著称,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脱胎于传统片子,却永远不按套路出牌,受到了大批影迷的追捧。

《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继承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处处都透露着昆汀式的奇思妙想和幽默。该电影一经问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收获了全球4亿多美元的票房,还斩获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等多项大奖。

《被解救的姜戈》把故事设定在美国内战爆发前夕的1858年,对黑人在奴隶制下的悲惨遭遇进行了正面揭示。影片讲述了来自德国的牙医舒尔茨从贩卖奴隶的商人手中以暴力手段强行买下黑人奴隶姜戈,利用姜戈指认政府悬赏的通缉犯,并承诺给予姜戈自由身和 75 美元来交换。舒尔茨发现姜戈是万里挑一的神枪手,则想要把姜戈培养成无法无天的赏金猎人,为其缉拿各种通缉犯以换取报酬。而姜戈为舒尔茨医生工作的惟一条件是:从暴虐的种植园主卡尔文·坎迪手中解救出自己的妻子布鲁姆希尔达。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剖析一下这部电影中的人物有哪些不同的命运,透过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昆汀的幽默体现在什么地方,导演想传达出一种怎样的价值观。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 复杂人性:从暴力美学中呈现出的复杂人性;
  • 电影特色:独特的“昆汀式'黑色幽默与审美;
  • 情感主题:主人公对爱情与自由的向往。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1)

01、复杂人性:对暴力镜头诗意化处理呈现的浪漫主义情怀,并从暴力美学中凸显出复杂的人性

赏金猎人牙医舒尔茨一出场就带着一种快意恩仇的意味,电影的开头便是舒尔茨解救受困的姜戈,他迅速地拔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打穿了黑奴商贩的脑袋,又一枪便让他所骑的马倒在了血泊之中。姜戈在成为赏金猎人后,他的枪法比舒尔茨更为精妙,不用瞄准即可射中目标的要害,因此享有“南方第一快枪手”的声誉。影片的最后姜戈回到庄园里复仇,场面激烈的枪战,频繁的借助快枪镜头强化暴力效果,血腥场面劲爆十足,让观众应接不暇。

影片除了让暴力场面直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意识的把暴力镜头进行诗意化的处理,弱化暴力带来的残酷性,从而到达浪漫主义效果,呈现出一种“暴力美学”。

比如,舒尔茨在射杀Eliss 兄弟时,二人从奔驰的骏马上掉落,导演用慢镜头细腻地展现了鲜血迸溅到洁白棉花的场面,将白色的棉花当作背景,更加反衬出鲜血的艳红,好似花朵肆意地绽放。姜戈在击杀“老爹”时,导演同样运用了慢镜头来表现血溅白马的画面,消弭了原本血腥画面的残酷性,反而增加了浪漫的美感。这样对暴力进行诗意化的艺术处理,把它从伤亡的苦痛中抽离,提炼出别具一格的意境。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2)

在《被解救的姜戈》中,暴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正义的“嗜血型”暴力,另一类是正义的“反抗型”暴力。从更深的层次而言,支持影片“暴力美学”的基础还有暴力的正义伦理。

非正义的暴力以种植园主卡尔文·坎迪和他的黑人管家史蒂芬为代表。卡尔文·坎迪作为白人奴隶主,傲慢、残暴,为了满足自己的娱乐欲望,不惜让黑奴在曼丁哥打斗中致残甚至牺牲性命,随意的处罚或处死奴隶。一个黑奴逃跑未遂而被困于树上,卡尔文·坎迪将其哄骗爬下树后,立即使唤凶恶的猎狗凶残的将他咬死。史蒂芬作为在农场生活了76年的黑奴,他凶狠、狡诈,对黑人同族没有感情,却对主人坎迪忠心耿耿。他识破舒尔茨和姜戈的计谋,告知了坎迪;在坎迪被舒尔茨打死时发出哭喊;在姜戈被抓后又对他进行报复。通过这两个人,导演昆汀充分展示了人性恶的一面。

而就正义的暴力一方,舒尔茨和姜戈展现了人性善的一面。扮成牙医的赏金猎人舒尔茨虽然是抱着功利的目的买下姜戈,但因其憎恨努力制度而愿意给他自由,并把姜戈训练成快枪手,做他的搭档;在姜戈提出要解救被卖到种植园的妻子布鲁姆希尔达时,舒尔茨出谋划策、冒死前往;当逃跑的黑奴受罚时,他甚至在冲动之下要替他赔偿;尤其是在被坎迪敲诈之后,女奴弹奏的贝多芬的音乐,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正义感,他失去克制杀死坎迪,也因此丧命。而姜戈为了拯救妻子而不得不以暴制暴,他在枪杀与儿子在一起的罪犯时,向舒尔茨提出异议,显示出他的善良。

昆汀在渲染暴力审美的过程中,还同时运用色彩、音乐节奏来烘托道德价值内容。姜戈暴力行为便是对奴隶主所展开的道德审判。片中的两种暴力行为是相互呼应的,“白人压迫黑人”和“姜戈杀死白人”,前者是施暴者对受害者的暴虐,后者是受害者对施暴者的反抗。前者作为诱因,也为后者的反抗进行了铺垫。

《被解救的姜戈》的“暴力美学"便遵循着这种理性,凭借黑奴反叛白人迫害的题材而对“暴力美学”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诠释,正义的“反抗型”暴力产生暴力现象的原因有合理的缘由,并且恰当地注入伦理道德以及正义的元素,从而凸显出暴力的价值,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昆汀式暴力美学特点。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3)

02、电影特色:“昆汀式”的黑色幽默与荒诞表现,隐喻着正义的不可侵犯和对奴隶制度的嘲弄讽刺

《大英百科全书》将黑色幽默诠释为一种试图引发大众欢笑的、绝望的幽默,是一种人类对生活无意义与荒谬的反应。昆汀对黑色幽默的热爱不亚于其对暴力美学的痴迷,二者几乎贯穿昆汀的每一部电影作品,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也不例外。

电影中频繁出现了几处对舒尔茨马车上的摇摇晃晃的奇怪牙齿的特写,令人忍俊不禁。这不仅是昆汀刻意埋下的笑点, 也是“昆汀式”黑色幽默的独到之处。这颗牙齿是舒尔茨存放枪杀通缉犯奖金的地方,牙齿后来被舒尔茨用作阻挡“3K 党”袭击时安放炸药的隐藏之所,被引爆的炸药成功地给了“3K 党”致命一击。

此时牙齿被赋予的摧毁力量隐喻着正义的不可侵犯性,牙齿被安在马车顶部并随着前行的马车律动的形态仿佛是一股神圣的正义力量,居高临下地对所有不公投以蔑视的目光,颇具嘲弄的讽刺意味。

姜戈被舒尔茨解救之后,两个人一同骑着马来到得克萨斯州小镇,白人们见到黑人骑马惊讶不已, 像炸开了锅似的对姜戈指手画脚。当两人刚进入酒吧,酒吧老板马上惊恐地从吧台的桌子上摔了下来,且大声嚷道: “把那个黑鬼赶出去”。在坎迪的庄园,舒尔茨与姜戈解救希尔迪的计策被黑人管家史蒂芬识破后,行动落败,更被坎迪勒索,以“天价”买下希尔迪,,坎迪提出要和舒尔茨握手来完成买卖的要求,舒尔茨备受其辱,被内心愤懑的驱使,他猛然拔枪将坎迪击毙。在这个场景里,暴力的出现突然且充满荒诞,昆汀借人物形象累积至极点的突然爆发,将其之间 的冲突演绎到极致,虽属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这一系列调侃的场景微妙地揭露了在奴隶制度境域下白人对黑人赤裸裸的歧视,此种充满戏谑的暴力叙事模式充满反讽式的黑色幽默。姜戈与舒尔茨的行为是为对禁锢黑人人权的反抗,一方面预示着奴隶主坎迪千方百计践行的奴隶制终将破溃,另一方面舒尔茨在击毙坎迪后被射杀的下场也暗含了美国推翻奴隶制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其所蕴含的嘲讽意义非同寻常。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4)

03、情感主题:姜戈与舒尔茨在对爱情的捍卫、争取自由的反抗中完成对鲁姆希尔达的解救

电影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美国内战爆发前夕的1858年,这是美国人不愿意回首的黑奴年代。在美国这个倡导自由、民主的国度里,黑奴制是一段惨无人道的野蛮史。在《被解救的姜戈》里始终呈现出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奴隶的对立结构。影片的核心就是在这种大背景基础上,对姜戈妻子的解救,由此也可延伸为对于爱情与自由的追求。

影片里布鲁姆希尔达一开始是在姜戈对舒尔茨讲述二人遭到残暴虐待的回忆中出现的, 也正因为这样,更加凸显出姜戈对爱情的捍卫与追求。尤其是通过舒尔茨用德国传说对布隆希达名字的解释, 不仅让姜戈要像西格弗里德杀死火龙解救公主一样, 毫无畏惧地去解救自己的妻子, 而且让舒尔茨从姜戈坚定的眼神里获得感动,为舒尔茨帮助姜戈提供了理由。最终布鲁姆希尔达被成功的解救出来,姜戈成功的捍卫了爱情。

而自由,是影片中重要的积极价值取向。作为奴隶的姜戈,因为认识舒尔茨要追杀的逃犯被其买下,被赋予了自由;作为自由人的姜戈,成为了赏金猎人,和舒尔茨一起击杀白人;姜戈成功复仇,摧毁了坎迪的种植园,救出妻子,两个人都成为自由人。而在解救鲁姆希尔达的过程中,舒尔茨的牺牲更加凸显出为自由而战、反抗到底的精神。

一个怀揣正义的人是不惜用死来捍卫正义,舒尔茨用自己的死告诉姜戈,人性和奴性的天然对立,没有决绝的反抗就没有真正的自由,自由是需要靠自己去争取的。舒尔茨把正义与自由的火种带给了姜戈,最后姜戈用一把大火烧毁了种植园,至此标志着奴隶制度的根基被打破,正义的信念开始逐步的建立。

电影里姜戈这一形象,虽然是黑人的皮肤,但却拥有自由的身份和白人世界的完整思想。借此也表达了导演昆汀对于文化趋同的强烈意愿,探讨了黑人融入白人世界的可能性。也借由这一基调,完成了全篇的主题——解救。

采访黑人被解救的姜戈(暴力审美与黑色幽默下的人性反思和自由向往)(5)

结语:

《被解救的姜戈》之所以经典,除了这部影片是“昆汀式”的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的集大成者以外,更重要的是昆汀将充满道德价值的正义力量倾注于暴力的残忍映像中,运用荒诞和戏谑来鞭挞美国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表达了创作者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对奴隶制度的愤恨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展现暴力美学的同时,传播种族人权的正能量,正是昆汀的精髓所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