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化身老和尚(高僧故事〡他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观音菩萨化身老和尚(高僧故事〡他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氏受恩荐拔,即脱蟒蛇之体,获得天人之身。影现云端,礼谢而去。良因已竟,因果昭然。自后武帝,又加信心,精进修行时时不昧良因,刻刻搜寻义理。梁武帝尊崇佛法,礼拜禅师为国师。惟有郗氏皇后,心不信善,造业深重,死后堕落,作一蟒蛇之身。武帝得师,究竟指明,心向修行。一日宫中夜卧不睡,起往乘凉,须臾之间听得殿下蟋蟀之声。武帝举眼一观,只见一条蟒蛇,直至殿下。帝见失色,叹而言曰:“朕宫严洁,何更有此蛇怪?”只见其蛇,口作人言,告知我主:“不要心惊。妾今不是别怪,乃是王宫中郗氏遭贬。妾因在生,不信佛法,至今堕落,得此苦报。尚且无穴藏身,肚中肌饿,遍身鳞甲,多诸毒虫,恒抱痛苦,无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赖我王,慈悲为怀,悯念昔日,夫妇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脱此苦,衔环当报,不负主恩。”武帝见说,魂飞魄散,闷倒龙床,良久方苏。不见蟒蛇,坐守天明,嗟叹而曰:“人苦不能行善,岂有超升之分。”是故即发诚心,投拜志公和尚
#人生的舞台上#
宝志禅师
宝志禅师(418年—514年),亦作保志,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安徽天柱山三祖禅寺开山祖师,与达摩祖师、傅大士共称梁代三大士。后世亦尊称他为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
从唐代开始,宝志禅师就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梁武帝曾诏请以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为宝志禅师画像,禅师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lí,划开),竟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画家之称的僧繇,竟无从下笔。这个故事正是他被后世认作观音菩萨化身的重要依据。唐代高僧和名士如寒山、皎然、李白、元稹等都有诗作表述或隐喻了志公与张僧繇的故事。
01 初现神迹,却被关进监狱
在刘宋泰始初年,宝志禅师的行迹忽然僻异,居无定所,饮食也无定时,经常长发赤足,手执锡杖,上挂剪刀、拂扇、镜子等物,游行于街头巷尾间。齐建元年间,宝志禅师更是屡现神迹,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话,但事后发现他所说的话都能一一应验。据《高僧传》记载,齐国有位官员生病时,禅师送去文书,上面只写了“明屈”二字。结果第二天,这位官员就去世了。原来宝志禅师所写“明屈”的意思是“明日尸出”。南齐太尉殷齐之跟随陈显达去镇守江州,临行前向宝志辞别,宝志在纸上画了棵树,树上有鸟,告诉他说:“危急的时候你就爬上去吧!”后来,陈显达叛乱,江州失守,殷齐之逃入山林。眼看就要被敌军追上了,殷齐之看到一棵树,树上有一只鸟,和宝志禅师画的一模一样。殷齐之马上爬到树上,鸟也没有飞走。追来的士兵只看到鸟,没有见到人,就离去了。殷齐之总算逃过一劫。禅师为度化众生显现神异,齐武帝却认为宝志禅师妖言惑众,于是将他囚禁在牢狱之中。神奇的是,人们仍旧见到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看见他的确是在牢狱中。一日,宝志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赶快去取!”狱卒犹豫地走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给宝志禅师。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宝志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然禁止他自由出入。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
02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前世今生
梁武帝尊崇佛法,礼拜禅师为国师。惟有郗氏皇后,心不信善,造业深重,死后堕落,作一蟒蛇之身。武帝得师,究竟指明,心向修行。一日宫中夜卧不睡,起往乘凉,须臾之间听得殿下蟋蟀之声。武帝举眼一观,只见一条蟒蛇,直至殿下。帝见失色,叹而言曰:“朕宫严洁,何更有此蛇怪?”只见其蛇,口作人言,告知我主:“不要心惊。妾今不是别怪,乃是王宫中郗氏遭贬。妾因在生,不信佛法,至今堕落,得此苦报。尚且无穴藏身,肚中肌饿,遍身鳞甲,多诸毒虫,恒抱痛苦,无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赖我王,慈悲为怀,悯念昔日,夫妇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脱此苦,衔环当报,不负主恩。”武帝见说,魂飞魄散,闷倒龙床,良久方苏。不见蟒蛇,坐守天明,嗟叹而曰:“人苦不能行善,岂有超升之分。”是故即发诚心,投拜志公和尚。启问师曰:“不知我郗氏夫人,何因缘故,死后堕作蟒蛇之身?”志公答曰:“此郗氏娘娘。只因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祇说此间,便是天堂,不必另求天堂。倚福受福,不信因果,不惧罪业报应,广造无边恶业。不堪言也。所以随业受报,打失人身,作一蟒蛇之报也。”帝复请曰:“乞赖我师,佛力究竟。云何忏悔,得度他去?”禅师答曰:“若要救拔超度,然当我主发心。合宫斋戒大办斋供,延请五百高僧,启建道场,称扬佛法。我皇亲自礼拜,检寻藏典,礼忏诵经,求哀忏悔。毕竟出离苦海,超生天界也。”武帝见说心生欢喜,即发诚心,合宫斋戒,依师之言,命请五百圣僧,修建道场,投佛忏悔。圣僧检寻藏典宣出大藏灵文十卷,号曰《梁皇宝忏》。帝乃诚心恳切,仗承三宝威光,接引郗氏灵魂,现出蟒蛇之迹,直至道场。坛下盘缠几匝,丑恶惊人。僧众登坛礼佛诵经,行道绕旋。果然郗
氏受恩荐拔,即脱蟒蛇之体,获得天人之身。影现云端,礼谢而去。良因已竟,因果昭然。自后武帝,又加信心,精进修行时时不昧良因,刻刻搜寻义理。
备注
《梁皇宝忏》是梁武帝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的《慈悲道场忏法》,此忏能够灾消吉至,罪灭福生,是蒙弥勒菩萨梦中赐名。因为超度效果显著,历代拜忏的感应更是层出不穷,度化了无量众生而流传至今,所以被称为宝忏,因始于梁武帝,故称为《梁皇宝忏》。
帝又复曰:“已蒙指示,超拔夫人。如是观之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如影随形,果然不昧吾今复问:‘寡人今作一朝人主,未知前世,作何功德而来?’请师究竟。” 志公答曰:“我主欲问前世,修因之事。吾今不便言说。” 武帝闻言,心中惭愧。又复问曰:“朕今拜你为师,云何不说?弟子愿欲闻知。”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汝自发起善心,将己头上箬笠一个,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希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报也。” 武帝见说,心中喜悦。自思念之:“苦舍这些,就得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难。”厥后武帝,又敕圣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
03 助梁武帝启建水陆法会,普利十方
佛教内水陆法会的缘起,也源自宝志禅师的倡导。某日,梁武帝在熟睡中恍然梦见一神僧,神僧告诉他:“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之后,梁武帝向群臣询问梦境真意,众人不解。宝志禅师劝武帝广寻群经,以求答案。于是,梁武帝即于法华殿迎请各种佛教经典,早晚和宝志禅师一道批览群经,受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的启发,历时三年制成了水陆仪文。水陆仪文制成后,梁武帝便在宫内修建道场,于佛前不点灯烛,手捧仪文,向佛发愿道:“若此水陆仪文能资助六道,广度有情,符合佛法,愿我礼拜后,灯烛不点自明;否则,则灯烛晦暗如初。”发愿之后,武帝开始在佛前执礼。顷刻之间灯烛自然通明,光照大殿,梁武帝因此得大信心。于是,在当时的二月十五日,在今天的镇江金山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水陆法会。从此,水陆法会就在中国流传开来,并发展成为佛教界最大型的佛事活动。
宝志禅师圆寂后,梁武帝似有“沉舟之痛”,亲自为宝志禅师作悼词,以祭奠亡师。后为师兴建开善寺,并在锺山立塔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