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精神是什么(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
丝绸之路精神是什么(丝绸之路的精神内核)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中亚各国政府的优先任务。过去20年来,中亚国家与联合国合作开展了许多造福中亚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项目。中亚53处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古迹都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有“世界文化十字路口”美誉的撒马尔罕是世界知名古城。古粟特文信札、释迦牟尼涅槃像和中亚其他丝绸之路文物古迹是历史留给未来的讯息,是丝路沿线各民族的精神内核,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会改变。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丝绸之路早期历史研究,保护传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亚国家和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已将多处丝路“廊道”和遗产点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预备名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等项目已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跨国申遗利在当下,功在千秋,能拓展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跨文化对话,加深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为当前和今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杜尚别的中国塔吉克斯坦文化交流中心陈列着一件不同寻常的展品,大英图书馆收藏的古粟特文信札的复制品,参观者可以打开电子导览器,设置频道收听塔吉克语、汉语或俄语的展品介绍。这批古老的信札是匈牙利裔英国著名探险家奥莱尔·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以西长城烽燧遗址中发现的,文物发掘地在丝绸之路鼎盛时期曾经是丝绸之路洛阳到敦煌段卫戍部队驻扎的哨所。据斯坦因回忆,这批信札装在一个尘封了16个世纪的邮包里,码得整整齐齐,信封上写着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从这批完好地穿越一千多年时光的信札可以管窥公元4世纪初(考古学家认定信札的年代为公元312-313年)丝绸之路便捷畅通的邮件周转系统。
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粟特语曾是广阔的中亚地区的通用语,直到11世纪仍在现今的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广泛使用。古粟特文信札是幸存的最早的粟特文书。这件珍贵的文物和大英图书馆收藏的其他古粟特书面文献不仅是中亚与中国活跃的贸易关系的见证,更是中亚人民与中国人民文化交往的见证。
历史上,粟特商人的足迹遍及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城市,为建立和巩固中国与西域的经贸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敦煌是丝绸之路重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当之无愧的“丝路前哨”和商贸驼队进入中国的门户。
主席称赞敦煌是“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丝路精神的发源地。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他高度肯定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美国、印度等各国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号召各国学者继续探索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邀请各国学者共同承担起发展敦煌学的责任,敦煌文化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是丝绸之路兴起与繁荣的见证。
无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色彩纷呈、发展变化的。中亚各民族与中国的历史交往涵盖了宗教、科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放眼世界,比邻而居的民族用开放的心态交流各种先进知识,能切实推动跨文明对话,让文明生生不息,留下不朽的印迹。人类文明史是不同色彩的交相辉映,绚烂的敦煌文化吸收借鉴了域外文明的优秀成果,世界各国学者共同致力于敦煌学研究,共同探索敦煌文化的奥秘,也能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线索。
敦煌保留了大量佛教文化遗迹。研究显示,佛教最早正是随着丝绸之路中亚段进入西域和长安的。1966年,苏联考古学家在塔吉克斯坦南部一座公元4-7世纪的寺院遗址中发掘出世界上最大的泥塑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座来自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佛像默默地诉说着尘封的历史。释迦牟尼涅槃像长13米,高2.7米,2001年起在塔吉克斯坦国家古史博物馆展出,其精美和宏伟令人叹为观止。又有谁知道,当年远赴中原传播佛教的僧侣是否曾在释迦牟尼涅槃像前跪拜祈求佛祖保佑呢。
古粟特文信札、释迦牟尼涅槃像和中亚其他丝绸之路文物古迹是历史留给未来的讯息,是丝路沿线各民族的精神内核,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会改变。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不断深化合作,推动丝绸之路早期历史研究,保护传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亚国家和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已将多处丝路“廊道”和遗产点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预备名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等项目已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跨国申遗利在当下,功在千秋,能拓展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跨文化对话,加深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为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探究中亚各民族历史、中亚与中国关系史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民心相通注入新的动力。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中亚各国政府的优先任务。过去20年来,中亚国家与联合国合作开展了许多造福中亚人民和子孙后代的项目。中亚53处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古迹都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有“世界文化十字路口”美誉的撒马尔罕是世界知名古城。
中亚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亚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东西方十字路口,更是东西方历史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53处世界文化遗产远远无法充分展示中亚各民族为发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中亚各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积极组织专家全面细致地编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文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75个新项目的申请材料(哈萨克斯坦15个,吉尔吉斯斯坦3个,塔吉克斯坦17个,土库曼斯坦9个,乌兹别克斯坦31个)。这些项目都是中亚各民族共同的历史遗产,也是世界文明的精彩华章。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正式将塔吉克斯坦萨拉子目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萨拉子目是中亚出现定居人口的历史见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决议,2020年9月在塔吉克斯坦彭吉肯特举行“萨拉子目——塔吉克民族早期农耕定居文化发源地”5500周年庆祝活动。考古学家认为,萨拉子目坐落在比“丝绸之路”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上,“玉石之路”后来发展为欧洲到中国和印度的“丝绸之路”。
中亚所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均受到妥善的管理和精心的保护,使其免受气候变化、地震灾害、非法建设、向游客开放的破坏。
丝绸之路兴起至今,无论高耸的山脉,湍急的河流,还是辽阔的草原,残酷的沙漠,都没能阻挡中亚与中国交往的脚步。中亚与中国愿意继续密切经贸关系,了解对方悠久的文化,丰富和发展本国文化。当前,跨文明对话已经成为21世纪的新传统。丝绸之路时期各国人民共同奠定的睦邻合作的精神理念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政治学博士、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2016-2018年)、“丝绸之路人文合作奖”获得者(2012)、太和智库高级学者
点击阅读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