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汤旸向传媒君这样描述了11人编辑团队的工作日常——01 新京报报纸编辑部的工作日常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否则亡。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那么,新京报11人每天怎么玩转一张报?报社另外1100多人的工作团队每天又在做什么?11人怎么办好新京报?新京报采编团队一致认为:消灭报纸,不如用好报纸,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战略主动权。因此,今年上半年,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11位优秀编辑组建报纸编辑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力办好报纸端产品,以独立于APP之外,形成错位运营。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

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否则亡。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2)

“全报社只有11人专职办报纸。”话音刚落,一片哗然。

这是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近日一次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上透露的信息。对于一份品牌影响力巨大的报纸来说,只有11人专职办报的配置让很多媒体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宋甘澍接着解释道,为了实现全员转型移动端,新京报再造策、采、编、发、审全流程,全报社包括采编、经营、发行、行政等在内的1100多人团队,围绕新京报中心工作快节奏地开展工作。新京报APP、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超过100个平台每天生产不少于450条图文、视频原创内容,实现了7x24小时新闻全覆盖;同时,报社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报纸编辑部,选取11位有着丰富经验的优秀编辑,留下来专职办好新京报这张纸。

媒体转型,是新时代考验媒体人的一道“坎”:过之则生,否则亡。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机构媒体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动。那么,新京报11人每天怎么玩转一张报?报社另外1100多人的工作团队每天又在做什么?

11人怎么办好新京报?

新京报采编团队一致认为:消灭报纸,不如用好报纸,唯有如此,才能把握战略主动权。因此,今年上半年,新京报专门抽调富有办报经验的11位优秀编辑组建报纸编辑部,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全力办好报纸端产品,以独立于APP之外,形成错位运营。

01 新京报报纸编辑部的工作日常

新京报报纸编辑部主编汤旸向传媒君这样描述了11人编辑团队的工作日常——

新京报每天的报纸分为A、B、C、D等版组,报纸编辑部主要负责A叠版组除评论之外的内容策划统筹、版面规划编辑工作,包括时政要闻、民生服务、深度调查等重点报道。经济、文体、产经等版组,则由各相关部门内身兼APP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媒体端产品运营的编辑、记者负责内容生产和平台运维工作。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3)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4)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5)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6)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7)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8)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9)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报纸编辑虽然都是夜班,但不影响他们一大早儿就提前介入选题策划。报社各采编部门有着较为完善的报题制度,报纸编辑在当天上午就能了解部分重点选题,随时与一线记者保持沟通并指导选题操作方向,提前规划版面架构和逻辑。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0)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1)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2)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3)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4)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下午2点,编辑会就各自跟进的选题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在接下来的部门评报会上,除评价和对比当天见报报纸,还就重点选题进行讨论。下午4点选题会上,每位编辑就各自跟进的选题进行报题,会后再根据当天报纸版面情况确认编辑排版,然后继续和记者沟通、编稿、下版、付型、签片。

02 报纸与新媒体相辅相成

汤旸介绍说,报纸为APP导流的视频化是新京报融合传播的创新之举。报纸端发力与发展新媒体并不相悖,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报社整个采编团队为APP端提供有深度、有力度、有锐度的内容产品,这些内容在APP端的有效推广,又再一次传播了新京报的品牌影响。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5)

APP毕竟无限大于报纸,报纸端无法承载的内容,比如APP端的“我们视频”、动新闻、图集和音频等优质新媒体产品,都可以通过二维码转换,与报纸实现全方位对接,实现导流。用户通过扫描报纸端二维码,可以获取重大事件最新进展、视听化延展阅读、精品荐读等,无限丰富信息量和内容。

03 坚持做好原创深度内容

新京报始终将报纸视为深度化进程中的推手。深度不止于一种文体、写作方法、采访状态,更是一种新闻态度。内容深度化一直是新京报的不懈追求。专业、独家、高质量的原创深度类报道,如今已显得稀缺而奢侈,值得欣慰的是,新京报一直在坚守。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6)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7)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8)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19)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20)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21)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22)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23)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汤旸向传媒君介绍,新京报在报纸的内容生产方面,主要通过三点实现深度化:一是坚持抓大放小、去碎片化,日常新闻深度化表达;二是加强自主专题策划,为读者提供深度延展阅读;三是增设“深读”板块,将现有报纸端的深度类报道栏目整合归入。

另外1100人在忙着干什么?

转型是媒体融合的前提。在近日的媒体融合论坛上,新京报社社长宋甘澍在“怎么推动全员转型”主旨演讲中与媒体界同行进行了交流分享:除了报纸编辑部的11人,新京报还另有1100多名员工,但他们的工作重心已经全部转移到了新媒体端和报社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

01 转换传播渠道

“没有几个人看报纸,也没有几个人看电视,但是有人看新闻,新闻依旧是刚需。”宋甘澍社长认为,用户都转向了互联网、移动端,“渠道变了,我们必须得转。”

新京报著名记者都有谁(新京报仅留11人办报纸)(24)

新京报社长宋甘澍作主旨演讲

为更好地匹配用户阅读习惯,新京报对自身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深度调整,所有原创内容稿件都会优先发送到APP端。

02 转变表达方式

“视频是传统媒体必须要转的一个方向。”宋甘澍指出,目前视频是用户最熟悉、最喜爱的表达方式,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实现图、文、视频,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我们的视频打败了99.99%的中国广电系统新闻的视频。”宋甘澍表示,新京报的视频不是和纸媒的视频竞争,而是和全国广电系统的视频在竞争,“我们各个方面的专业性在行业内的口碑应该是权威的”。

新京报正在积极推动视频表达的全部门、全领域覆盖,推动视频报道部门与现有内容团队的深度融合。“我们视频”和新京报动新闻在视频领域已有优势,借助新京报APP,继续丰富着这一产品形态。

03 转变生产机制

“报纸‘没有’新闻,以报纸为中心的生产机制必然被摒弃,否则,是假转型、假融合。”宋甘澍认为,传统媒体转型,策、采、编、发、审全流程都要进行改革。如果这些机制没有发生改变,所谓的转型或融合都是假转型、假融合。

转型有哪些困惑?

“转,不可能都大见成效;不转,肯定会在‘煎熬’中死亡。”

作为一家去年刚实现三家整合的传统媒体来说,要实现全员转型到新媒体,新京报也面临一些困惑。

01 转型能否优化媒体生存?

新京报的融合是在“一托二”的格局下进行的,恰恰是在融合的前提下,才实现了优势互补、裁撤冗员、公共职能共享等,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平稳有序。

在“三合一”的融合中,千龙网解决的是新京报的传播资质问题,而新京报本身的竞争力带动了两家媒体的发展。在架构中,新京报对千龙网人员进行“大手术”,经过改革分流182人,仅留下83人。

02 怎样用新技术赋能媒体?

“不拥抱新的技术,不拥抱新的媒体,传统媒体永远不可能转型,永远找不到新的方向。”

宋甘澍认为,报纸和电视台整合为一,报纸的视频化、广电的图文化是另外意义上的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报纸视频化、广电图文化,报纸与广电的影像会进一步模糊。“

传统媒体是带着“枷锁”在转型,这是传统媒体人整体的自我革命,不可能从零开始。因此,需要用互联网共享、开放的思维“拥抱新技术,让新技术助力新闻的生产、传播,优化环境、提高效率、减轻负担,而不是被新技术带偏了节奏。”

综合新京报、传媒茶话会等整理报道

- E N D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