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涛老师直播(崔玉涛西安讲座你去听了吗)
崔玉涛老师直播(崔玉涛西安讲座你去听了吗)3孩子生病不可能太快恢复2.预防接种。不要管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它们的区别其实就是国家付费还是个人付费的区别,只要在接种本上列出的疫苗有条件都要接种,而本子上没有的疫苗就不要接种。其实孩子生病并不是一件坏事,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因为孩子不断地生病、身体不断受伤害,免疫力也在不断地提高。2让孩子既不生病又能提高免疫力的方法1.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属于有菌喂养,对提高孩子免疫力有很大帮助。不要迷信商家的宣传,一味迷信奶粉比母乳有营养。其实奶粉里有的东西,母乳里都有。而母乳中有的东西,奶粉却没有。要坚持人类原始的本能,不要受外界的影响。
5月8日,中国知名儿科医生崔玉涛来西安进行了一场讲座《解读带孩子看病的N多细节》,分享了很多育儿经验,很多到场的爸爸妈妈都受益匪浅。今天我综合整理了现场图片和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没到现场的爸爸妈妈们一点帮助。
看看这现场乌压压的人,就知道崔医生有多受大家欢迎了!
【孩子生病意味着什么?】
1家长要转变观念
其实孩子生病并不是一件坏事,某种意义上讲是好事。因为孩子不断地生病、身体不断受伤害,免疫力也在不断地提高。
2让孩子既不生病又能提高免疫力的方法
1.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属于有菌喂养,对提高孩子免疫力有很大帮助。不要迷信商家的宣传,一味迷信奶粉比母乳有营养。其实奶粉里有的东西,母乳里都有。而母乳中有的东西,奶粉却没有。要坚持人类原始的本能,不要受外界的影响。
2.预防接种。不要管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它们的区别其实就是国家付费还是个人付费的区别,只要在接种本上列出的疫苗有条件都要接种,而本子上没有的疫苗就不要接种。
3孩子生病不可能太快恢复
孩子的身体能够快速恢复健康。但是请注意,不可能快速恢复。疾病有自身的恢复过程,太快了对身体反而不好。
【家长应该做什么】
1准确提供病情病史
很多家长孩子一生病就特别着急,看医生的时候,一味说孩子有多严重,我好担心啊,医生你快给孩子看看。但是不清楚孩子的病情病史,这是没用的。
甚至有的是妈妈下班直接挂号,不带孩子来看病。这样更是不行的。
家长在看病之前应该先花几分钟整理下思路(如果能写下来最好),用平静的态度向医生提供准确的病史,态度越平静,被医生乱用药的机会就越小。
如果孩子看病之前主要是由家人护理,先和家人先交流一下。
如果是多位家长陪护去看病,事先也要交流一下,有一个大致的总结。
2疾病过程回顾
1.准确描述发现疾病的时间:明确到天甚至小时,比如昨天傍晚6点开始咳。
2.回忆其他家庭成员有无相同疾病:比如发病之前,孩子的姥姥有在咳嗽。
3.描述主要症状表现:要着重、客观地讲述最明显症状,不要为了某些目的夸大症状,这种做法不利于医生对孩子病症的诊断,还会造成医生乱用药、用猛药的后果。比如,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输液,就会把病情说重。
4.描述疾病变化趋势:变好还是变坏,明确描述,比如7天前开始咳嗽,到3天前有好转或者3天前开始伴随喘。如果是长辈带孩子,就把长辈一起带来,描述更清楚。
3简单明了记录
疾病记录遵循三个原则——
1.数量化:比如发烧到几度。
2.时序性:几天前开始发烧,什么时间用了退烧药。
3.书面化:在等待医生诊断的过程中,平复情绪,把症状写下来,医生可以更快的了解病情,从而提供更准确的治疗。
4症状变化过程
比如发热间隔时间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变化还是由于服用了退烧药物。
5叙述症状得当
1.少用虚词:比如“孩子咳嗽好几天了”、“总发烧”、“老不好”,这就是虚词。
2.多用数据:比如“孩子咳了3天了”“发烧到39度”。
3.客观叙述:不要掺杂主观情绪。(崔玉涛老师讲了一个例子,就是奶奶带的孩子生病时,一般妈妈就会往严重里说,而爸爸一般会说"没那么严重",这都是掺杂了个人感情在里面,没有做到客观)
6一般状况变化
主要观察孩子的吃喝、精神、睡眠、二便。记住,孩子的难受程度比症状更重要。因为孩子不会说话,无法描述,但是难受程度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比如,有的孩子生病之后吃喝正常、精神不错、睡眠时间没有较大改变,一般不需要去医院,只需多观察。再比如有一个孩子发热,前三项都正常,但有三天未排便,这时给孩子用开塞露协助排便之后很快就退烧了,这是因为孩子没排便,病毒一直在体内循环导致发热不退。
【医生应该做什么?】
1询问病史
这个取决于家长的描述。家长们其实不要学太多的医学知识,能跟医生说好病史更重要,提高带孩子看病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查体化验
很多孩子排斥医生的接触、害怕抽血等,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态度平和,孩子的接受度就高。
3确定诊断
由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变,取分泌物可查出具体是哪一种病菌,而不是血常规给出的白细胞、红细胞等的大概数值。血常规在国外正逐步被抛弃。
4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治疗过程中,家长不要诱导医生,说"不输液能好么?这一种药管用吗?"这样的话,甚至质疑式诱导。
5复诊计划
不要频繁地给孩子换医生,一次没看好,就认为这医生不行,马上换医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给孩子看的医生都是初诊,诊断准确率都是不高的。
复诊非常必要,因为有了初诊的经验,同一个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第二次看同一个医生,其实医生自己也会很有压力,会更仔细的给孩子看。
在这里崔医生提出了"家庭医生"的概念,不是医生到每个人家里去出诊,而是每个人每次去医院都找同一个医生。这样,医生对于孩子的情况非常了解,有利于病情的治疗。
【如何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
1最佳治疗和适宜治疗
家长总希望孩子得到最佳治疗,病情马上得到控制,但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带来潜在伤害。比如,发烧就吃抗生素,后患无穷。孩子生病到好的过程是一个曲线,需要一定的时间。
医生提出的适宜治疗方案,疾病痊愈速度虽然偏慢,但预后良好,不会引起远期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生病,家长必须学会两个字,就是"等待"。
现在国外号召2岁以内的孩子感冒尽量不要吃感冒药,因为孩子的感冒也是一个免疫力提高的过程,而吃药带来的负作用有时会大于正作用。
这里,崔医生提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特别容易湿疹和过敏。但是我们的祖辈却很少这样。是因为现在孩子过早接触了过敏原。比如奶粉、沐浴乳、护肤霜等。所以一定要坚持母乳喂养,以自然的方式养育孩子。
2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1.少选择像口服药物、注射等全身治疗方式,而是与医生探讨有无局部治疗的方法。像感冒咳嗽痰多,可选择雾吸这种方式,增加呼吸道水分、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2.挂水,静脉注射=慢性自杀。输液被国人广泛接受是一个灾难,输液会有颗粒进入人体。不要为了自己一时的安心,而急于让孩子的病症消失。
3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家长带孩子看病,要记住你们给孩子吃过什么样的药。有的家长说:“黄盒的!”我哪知道黄盒的是什么啊!还有的反问我:“红水的啊,你连这都不知道?”我还真不知道。麻烦家长们记住你们给孩子吃了什么药,或者把药瓶带上,拍个照片也行。
1、家长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
药物说明书不是药理说明书,是写给用药人看的。请大家认真看一看,有很多重要的信息。副作用写的越详细的药,反而越成熟越安全。
2.不要频繁换药。
要坚持到药效发挥。否则每种药物都无法发挥作用。
3、正确理解新药。
宁愿吃老的药也不要吃新药,因为新药往往还没得到充分临床数据,有什么副作用也不清楚。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当小白鼠。
4、了解药物作用。
例如退烧药只能退热,并不能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5、知晓不良反应。
当利大于弊时才选择用药。
对于药物治疗,家长一定不能凭自己的判断给孩子用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医生指导才能给孩子用药。但有两种退烧药,家长必须清楚知道使用方法和剂量,就是布洛芬(每次每公斤体重5-10毫克)和对乙酰氨基酚(每次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
4症状变化和疾病过程
发生症状变化时要分析是见好还是加重,比如发烧间隔时间由四个小时变成六个小时,这就是病情见好的表现。
5治疗方案和依从关系
家长的依从关系是指家长要相信医生的治疗方案,治疗时间才会缩短;而孩子的依从关系是取决于家长的态度。比如在吃药时,如果家长认为必须要吃,那就会想办法让孩子吃下去;而如果家长认为可吃可不吃,那孩子就不会吃。
【如何关注预后】
大家认为的急性期是多长的时间?3天?5天?一个星期?还要更长,急性半个月。
家长急着给孩子看病,急着看到孩子恢复,其实都还在这个急性期内。
国外看病要提前预约,约到了去看,都过了好多天了,这些天里,该好的都自己好了,没好的,就看医生去了。特别是咳嗽到好转,超过半个月是很正常的。恢复期也是,要2周。
【】营养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孩子的生长发育靠营养,并且能支持药物治疗的疗效。
孩子一旦拉肚子了,不要马上把辅食都停掉,这样反而会让孩子腹泻更严重。因为,肠胃不好,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下降,辅食又停掉了,只能吃奶,奶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应该让孩子继续吃容易消化的辅食,补充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现场答疑环节】
1.孩子生长缓慢的原因
一是进食量不够。就是吃的少,分为绝对少和相对少两种情况。绝对少就是量少,很容易分辨。而相对少就不容易分辨,比如给孩子做粥或者面条的时候,家长喜欢熬很长时间,但是不管熬多长时间,米的量是没有增加的,粥变稠了或者面条变软了,只是说明米或面条吸收的水分多了。所以孩子吃了几碗也达不到进食量。
二是消化吸收不好。观察大便有无食物残渣。
三是有额外丢失。比如孩子夜醒、有过敏或其他慢性疾病。
2.孩子一岁囟门闭合是什么原因?
高度怀疑钙补多了。
孩子不需要额外补钙,除非是特殊疾病。国人对孩子补钙过多。营养素少了不行,但是多了也不行。所以不要盲目给孩子补钙。
给孩子测骨密度也不是需要补钙的依据,我们不要把孩子当做成人的缩小版来看待,孩子的骨密度低说明他们还在生长。
3.2岁的孩子每次需要吃多少奶?如何判断孩子疫苗是否接种成功?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2岁孩子每天喝奶200~400毫升就可以,这时主要营养来源应该是饭菜。
可在孩子7、8岁整个疫苗接种过程结束之后进行抽血检测,即可得知疫苗有无接种成功。
对于孩子不好好吃饭吃菜,就两个字"饿着",并且家长不能觉得孩子吃饭不多怕营养跟不上再给零食吃,这样孩子就会觉得吃不吃饭都没事,反正饿不着。家长对孩子吃饭这件事不能太强迫,会让孩子有抵抗性,要让孩子放松心情,跟大人一起吃。
4.2个月大的孩子经常打喷嚏、咳嗽是过敏吗?
这个月龄的孩子过敏不大表现在呼吸道上,家长要观察孩子吃奶之后是否有返流。
5.1岁半的母乳宝宝如何快速接受奶粉?
建议暂停辅食和水果,饿了就给奶粉喝,接受奶粉之后再恢复辅食。
6.2岁4个月的孩子不喝奶粉,只喝鲜奶可以吗?
婴幼儿在满1岁之后就可以喝鲜奶、酸奶。
7.婴幼儿发烧应选择什么时间去测血常规?
应根据症状判断发热原因、检查是由何种病毒引起的发烧,现在应逐渐放弃血常规。
8.宝宝夜间穿盖不多,为什么会多汗?
婴幼儿植物神经发育不成熟,容易兴奋造成多汗,与缺钙没关系。家长要记住,孩子喜欢偏凉,只要脖子温热手脚偏凉没关系,如果手脚都热说明穿盖过多。
9.2岁孩子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吗?
如果孩子喂养正常、饭菜种类丰富、摄入一定量的奶制品、外出时间足够,就不需要再补充D3,但要保证每顿饭都营养均衡,有些家长怕孩子积食或消化不良,晚上只让吃素,这是不对的。
--------------------
置顶本号—打开微信,搜索“putongqinzipa”并关注我们,选择“置顶公众号”,不错过任何亲子活动!
客服微信—想加入“亲子福利群”,请添加客服个人微信putong20140820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