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玩的玩具(古人曾经玩的玩具)
古人玩的玩具(古人曾经玩的玩具)华容道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苦肉计”、“铁索连舟”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终于帮助曹操逃出了华容道。游戏就是依照“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这一故事情节。华容道是中国人发明的,最终解法是美国人用计算机求出的。但华容道的设计原理到现在还没有搞清。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中国古代玩具
在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十分规律。让我们不禁想,古人的生活也太无聊了吧!其实不尽然,要知道,我国古人的智慧超乎寻常,发明了许多打发时间的玩具。下面的十一种玩具,流传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它们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仍在流行。
双陆双陆是古代的一种博具,如今已失传。双陆应是一种类似飞行棋的游戏,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和传世文物来看,双陆曾经相当流行过。
在我国古代的博戏中,除了六博以外,还有一种叫“双陆”的盘局游戏曾经风行一时。这种棋戏在古代又叫“握槊”、“长行”,另外还有“波罗塞戏”的别名。关于双陆在中国的出现,有着多种说法。
六博六博,又作陆博,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掷采行棋的博戏类游戏,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称为六博,以吃子为胜。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与象棋一样要杀掉特定棋子为获胜,是很早期的兵种棋戏,被推论象棋类游戏可能从六博演变而来。
饮水鸟中国古代玩具“饮水鸟”的形象最后一次公开出现是在上世纪30年代时一本国外的科普读物上,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饮水鸟球内装有液体,管的下端浸在液面下。整个鸟身是密闭的,架在一个类似鸟腿的座上。它的头部粘有尖尖的嘴,尾部粘有羽毛。为了让人不能看清鸟身体里的秘密,它的身体被涂上了黑色。而它的神奇之处就是,在鸟的面前放上一杯水,鸟就会俯下身去,把嘴浸到水里,“喝”了一口后,又直立起来。可是直立一会儿它又会俯下身去,等到鸟嘴浸到了水,“喝”了一口,又会直立起来。就这样,它不停地点头喝水。这一点连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都为它吃惊。
空竹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陀螺是远古时代就出现的玩具,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常州圩墩遗址中,就出土了木陀螺,而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中出土了陶陀螺。后来,为延长陀螺的旋转时间,人们改用鞭子抽击这些木制或陶制陀螺;再后来,改用竹制陀螺,并在上面开口利用空气冲击发出哨声,即“鸣声陀螺”,后来“鸣声陀螺”渐渐有了“空竹”的别称。
九宫格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华容道华容道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苦肉计”、“铁索连舟”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终于帮助曹操逃出了华容道。游戏就是依照“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这一故事情节。华容道是中国人发明的,最终解法是美国人用计算机求出的。但华容道的设计原理到现在还没有搞清。
孔明锁孔明锁,也叫八卦锁、鲁班锁,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曾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芳”“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
孔明锁,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相传由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班发明。(另传说由三国时期相传诸葛亮发明)在三国时期孔明把鲁班的这种发明制成了一种玩具——孔明锁。
七巧板七巧板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到了明代基本定型。明、清两代在民间广泛流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中写道“近又有七巧图,其式五,其数七,其变化之式多至千余。体物肖形,随手变幻,盖游戏之具,足以排闷破寂,故世俗皆喜为之。”
在18世纪,七巧板流传到了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李约瑟说它是“东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竟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
十五巧板十五巧板由清朝浙江省德清知县童叶庚在同治年间所发明,能拼出草木、花果、鸟兽、鱼虫、文字等图案,并出版收录全家创作图案的《益智图》、《益智续图》、《益智燕几图》、《益智图千字文》以推广此玩具。推出后蔚为风潮,恭亲王奕䜣、末代皇帝溥仪都收藏此玩具。民国初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又将《益智图》、《益智续图》、《益智燕几图》、《益智图千字文》合为一套六册重印,搭配十五巧板销售,再版多次持续到1933年。鲁迅、周作人兄弟也购买此戏,不过后者认为此游戏太过细巧。
九连环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的传统民间的智力玩具。它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曾以玉石为材料制成两个互贯的圆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后来,以铜或铁代替玉石,成为妇女儿童的玩具。它在中国差不多有二千年的历史,卓文君在给司马相如的信中有“九连环从中折断”的句子。清代,《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周邦彦也留下关于九连环的名句“纵妙手、能解连环。”九连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聪明的象征。在古代,对于人们来说,九连环不算是一种玩具,而是代表智慧的象征。
巧环巧环,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格的智力游,戏亦是中国民间古典智力玩具的精粹。连环是用金属丝做成种种美丽的图形,有基架、圆环、框柄等部分,表面上看来是无法分解的;但是,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程序反复操作,就能使其中的框柄或某个圆环解套出来,然后又用相反的步骤套进去。
以九连环为代表的连环类智力玩具起源于中国,相传它是根据古代贵重俯地,机关门锁的原理改进过来,且流传千年而不衰,曾征服了古今中外无数爱好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玩具只是古人玩的其中一小部分,他们流传下来的玩具、游戏,无一不是智慧的结晶!